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2986篇 |
免费 | 20775篇 |
国内免费 | 1029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784篇 |
儿科学 | 3044篇 |
妇产科学 | 1081篇 |
基础医学 | 11101篇 |
口腔科学 | 3303篇 |
临床医学 | 21661篇 |
内科学 | 15395篇 |
皮肤病学 | 2233篇 |
神经病学 | 3685篇 |
特种医学 | 7184篇 |
外科学 | 15935篇 |
综合类 | 52184篇 |
现状与发展 | 37篇 |
预防医学 | 22646篇 |
眼科学 | 1824篇 |
药学 | 21877篇 |
278篇 | |
中国医学 | 21227篇 |
肿瘤学 | 757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6篇 |
2024年 | 2943篇 |
2023年 | 3192篇 |
2022年 | 6450篇 |
2021年 | 7982篇 |
2020年 | 6974篇 |
2019年 | 3857篇 |
2018年 | 3932篇 |
2017年 | 5292篇 |
2016年 | 4007篇 |
2015年 | 7344篇 |
2014年 | 9340篇 |
2013年 | 11733篇 |
2012年 | 16613篇 |
2011年 | 17418篇 |
2010年 | 15908篇 |
2009年 | 14257篇 |
2008年 | 15117篇 |
2007年 | 14250篇 |
2006年 | 12343篇 |
2005年 | 9537篇 |
2004年 | 6771篇 |
2003年 | 5393篇 |
2002年 | 4056篇 |
2001年 | 3901篇 |
2000年 | 2866篇 |
1999年 | 1004篇 |
1998年 | 211篇 |
1997年 | 201篇 |
1996年 | 187篇 |
1995年 | 145篇 |
1994年 | 164篇 |
1993年 | 97篇 |
1992年 | 69篇 |
1991年 | 74篇 |
1990年 | 56篇 |
1989年 | 38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40篇 |
1986年 | 37篇 |
1985年 | 29篇 |
1984年 | 22篇 |
1983年 | 16篇 |
1965年 | 12篇 |
1964年 | 13篇 |
1963年 | 11篇 |
1962年 | 11篇 |
1958年 | 11篇 |
1957年 | 11篇 |
1956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葛根素配合穴位中频电刺激及利百素凝胶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葛根素静脉滴注配合中频电及利百素凝胶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协同疗效。方法:将83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0例,2组均进行葛根素静脉滴注,观察组另加用颈项部中频电治疗及利百素凝胶颈部涂抹,共治疗10天。治疗前后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2组治疗后症状与功能评估总分值均提高(t=-40.065,P<0.001和t=-36.428,P<0.001),但观察组改善指数明显大于对照组(t=-9.263,P<0.001)。结论:葛根素静脉滴注配合中频电及利百素凝胶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葛根素静脉滴注。 相似文献
132.
133.
膝关节镜下中心成形联合边缘稳定术治疗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中心成形联合边缘稳定术治疗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疗效。方法收集自2009-01—2013-08诊治的盘状半月板损伤68例(72膝),经MRI和关节镜下确诊后,随机分成2组。A组给予保留边缘6~8 mm成形联合半月板稳定术,进行体部、肌腱裂口周围垂直缝合固定,前、后角经胫骨骨道固定;B组行盘状半月板全切或次全切除术。观察2组术后3、6、12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术后12个月MRI半月板板台比。结果 A组34例获得随访,B组3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3(12~14)个月。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恢复满意,关节交锁及弹响症状消失,无再撕裂或因症状复发需要二次手术者。2组术后3、6个月Lyshol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26,P=0.077;t=0.442,P=0.661);术后12个月A组Lysholm评分较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18,P=0.001)。A组术后12个月MRI半月板板台比为(9.2±2.6)%,B组为(5.0±2.7)%,A组残存半月板板台比较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75,P=0.001);但比同侧正常的(12.3%)低。结论对于不稳定盘状软骨损伤,在半月板成形的基础上,给予周边缝合固定及前后角重建固定,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外侧半月板周缘并保持其稳定性,具有良好的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4.
目的 探讨LDL-C、Fg、hs-CRP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12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7d内是否出现脑梗死情况,将患者分为继发脑梗死组(48例)和未继发脑梗死组(72例).同时随机选择同期体检正常者42例为对照组.根据ABCD2评分将继发脑梗死组患者分为低危8例(0~3分)、中危15例(4~5分)、高危25例(6~7分).分析各组患者LDL-C、Fg、hs-CRP水平变化情况,并分析其与TIA后早期脑梗死风险的预测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继发脑梗死组LDL-C、Fg、hs-CRP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继发脑梗死中危组和高危组LDL-C、Fg、hs-CRP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继发脑梗死组患者LDL-C、Fg、hs-CRP水平随危险程度加重而升高,低危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DL-C、Fg、hs-CRP是TIA发展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IA后继发性脑梗死患者LDL-C、Fg、hs-CRP水平升高,且升高水平与患者危险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TIA患者早期继发脑梗死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5.
目的 建立上海部分地区健康人群血清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hyrotrophin receptor antibody,TRAb)的参考区间.方法 选择上海部分地区的健康人群1468名.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水平,SPSS19.0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获得上下限,中位数,百分位数.结果 1468名健康人血清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呈偏态分布,采用百分位数法(95%分布区间)确定参考区间.男性与女性各年龄组血清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之间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建立统一参考区间(0.30 ~0.82IU/L).结论 建立适合本地区健康人群的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参考区间. 相似文献
136.
Tao YANG Liang WU Huiliang WANG Jingyi FANG Ning YAO Yulun XU 《Neurologia medico-chirurgica》2015,55(7):578-586
Delayed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in the absence of direct spinal cord insult following surgical decompression is a sever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evere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SCC). The spinal cord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RI) has been verified as a potential etiology of the complication. However, the exact pathophysiologic mechanisms of the decompression-related IRI remain to be defined. In this study, we developed a practical rat model of chronic severe SCC. To explore the underlying role of inflammation in decompression-related IRI, immunoreactivity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cluding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TNF-α) and interleukin-1β (IL-1β) before and after decompression were measured. In addition, expression level of TNF-α and IL-1β was examined with Western blot.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showed negative result in gray matters in the sham group and sham-decompression group. In the severe compression group, strong positive staining of TNF-α and IL-1β were found, suggesting a dramatic infiltration of inflammatory cells in gray matters. Furthermore, the severe compression group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expression level of TNF-α and IL-1β as compared with the sham group (p < 0.05). In the severe compression-decompression group, both immunostaining and Western blot showed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TNF-α and IL-1β levels in the spinal cord compared with the severe compression group (p < 0.05).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surgical decompression plays a stimulative role in inflammation through increasing the expression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the rat model of chronic severe SCC injury. Inflammation may be one of the important pathological mechanisms of decompression-related IRI of chronic ischemia. 相似文献
137.
胫骨残端长度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本体觉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保留韧带胫骨残端的长度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本体觉恢复的影响.方法:自2011年3月至2011年12月于我院骨科就诊的42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分为3组,每组14例.A组保留韧带胫骨残端长度15~20 mm,男8例,女6例,平均年龄(28.2±6.6)岁;B组保留韧带胫骨残端5~10 mm,男9例,女5例,平均年龄(27.9±6.4)岁;C组保留韧带胫骨残端小于2 mm,男9例,女5例,平均年龄(28.6±6.8)岁.治疗前后采用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对稳定性进行评价,行Lysholm评分和Tegner评分评价关节功能,采用非负重位被动重复位置法对膝关节本体觉进行检测.结果:3组患者术后6个月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均为阴性,12、18个月3组各1例前抽屉试验呈弱阳性.术后18个月Lysholm和Tegner评分均高于术前,而术后18个月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屈曲20°和伸直80°、20°测试重复位置觉显示,3组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屈曲50°和伸直50°测试重复位置觉显示,A组和B组在术后6个月较治疗前好转,且明显优于C组;术后18个月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屈曲80°测试重复位置觉显示,A组和B组在术后12个月较治疗前好转,且明显优于C组;术后18个月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保留韧带胫骨残端有助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本体觉的恢复,残端长度以5~10 mm为宜. 相似文献
138.
目的比较Narcotrend和BIS监测在患儿七氟醚吸入麻醉中评价麻醉深度的准确性。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手术患儿52例,性别不限,年龄3~12岁,ASAⅠ或Ⅱ级。吸入8%七氟醚麻醉诱导,意识消失后静脉注射顺阿曲库铵0.15mg/kg、瑞芬太尼2μg/kg,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VT8ml/kg,RR 15次/分,调节吸入七氟醚的浓度,分别维持呼气末七氟醚浓度(CETSev)1.5%、2.0%、2.5%、3.0%、3.5%、4.0%和4.5%各5 min,同步记录Narcotrend指数(NI)和BIS值。结果CETSev<3.0%时,其与NI、BIS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1=-0.736、r2=-0.779(P<0.01);CETSev 3.0%~4.5%时,其与NI、BIS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3=-0.717、r4=-0.338(P<0.01)。结论 Narcotrend和BIS可用于小儿七氟醚吸入麻醉的深度监测;CETSev 3.0%~4.5%时,NI值与CETSev的相关性优于BIS。 相似文献
139.
目的 :探索人髓核间充质干细胞(nucleus pulposus mesenchymal stem cells,NPMSCs)的提纯方法并鉴定其生物学活性。方法:收集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退变髓核组织(Pfirrmann分级均为Ⅳ级),利用酶消化法分离细胞。采用两种方法分离提纯NPMSCs,一组细胞采用贴壁法培养(贴壁组),另一组通过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利用NPMSCs表面阳性标志物CD73、CD90、CD105获得NPMSCs(流式组)。将两种方法获得的NPMSCs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分别进行形态学观察,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CCK-8)检测增殖能力。贴壁组NPMSCs采用流式细胞分选仪在进行分选之前检测免疫表型,流式组NPMSCs在生长达80%~90%融合时进行免疫表型的检测。向成骨、成脂、成软骨诱导分化,诱导28d后分别进行茜素红染色观察其成骨能力、油红O染色观察其成脂能力、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其成软骨能力,利用Imag J软件计算染色区域所占的面积百分比。比较两组NPMSCs在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增殖和分化能力的差异。结果:形态学观察发现,两组NPMSCs均呈漩涡状生长,贴壁组NPMSCs可见散在的单个细胞生长;流式组NPMSCs长梭形形态更长,排列更加紧密,少见散在的单个贴壁生长细胞。流式细胞分选后所得的NPMSCs占细胞总数的(89.67±2.52)%,可以进行体外培养扩增,细胞为典型的长梭形特征,漩涡状生长,在接种后12~15d达80%~90%融合,增殖能力在接种后5~13d明显高于贴壁组NPMSCs(P0.05)。流式组NPMSCs的CD73、CD90、CD105的表达率明显高于贴壁组NPMSCs(P0.05),并且低表达CD34、CD45及HLA-DR。两种方法获得的NPMSCs均能完成三系诱导分化,流式组成骨、成脂、成软骨染色区域百分比均明显高于贴壁组(P0.05)。结论:利用流式细胞分选技术从人退变髓核组织中可获得较高纯度的NPMSCs,并能进行后续培养扩增。与贴壁法获得的NPMSCs相比,流式细胞分选的NPMSCs具有更强的增殖与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140.
目的归纳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一般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13年3月—2020年8月所有膀胱肿瘤患者术后病理结果,对术后病理证实为副神经节瘤的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中术前明确诊断2例。7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治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4例[2例术程平稳;2例术中出现血压剧烈波动,经过积极降压1例最终完成手术、另1例取活检后终止手术(院外积极酚苄明准备,3月后再次入院行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术)];1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激光剜除术,术程平稳;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3例(包括上述因术中血压无法有效控制中止手术者1例),平均手术时间130(30~180)min,平均术中出血30(20~50)mL。术后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3~5 d后恢复良好出院。1例发现肿瘤远处转移建议转外院继续治疗。7例均获随访,全身转移1例于外院治疗效果不佳,其余6例症状均有所改善,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复发征象。远期结果仍有待进一步随访。结论膀胱副神经节瘤术前明确诊断困难,往往误诊为膀胱恶性肿瘤。手术为一线治疗方式,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术体现出微创优势,术后恢复快,部分选择性病例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同样可取得良好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