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526篇 |
免费 | 2319篇 |
国内免费 | 118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91篇 |
儿科学 | 269篇 |
妇产科学 | 95篇 |
基础医学 | 1354篇 |
口腔科学 | 571篇 |
临床医学 | 2664篇 |
内科学 | 1664篇 |
皮肤病学 | 178篇 |
神经病学 | 424篇 |
特种医学 | 929篇 |
外科学 | 1663篇 |
综合类 | 6112篇 |
现状与发展 | 5篇 |
预防医学 | 2490篇 |
眼科学 | 207篇 |
药学 | 2671篇 |
33篇 | |
中国医学 | 2544篇 |
肿瘤学 | 96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377篇 |
2023年 | 434篇 |
2022年 | 874篇 |
2021年 | 941篇 |
2020年 | 866篇 |
2019年 | 454篇 |
2018年 | 456篇 |
2017年 | 621篇 |
2016年 | 458篇 |
2015年 | 832篇 |
2014年 | 1046篇 |
2013年 | 1451篇 |
2012年 | 2043篇 |
2011年 | 2093篇 |
2010年 | 2030篇 |
2009年 | 1676篇 |
2008年 | 1684篇 |
2007年 | 1577篇 |
2006年 | 1386篇 |
2005年 | 1020篇 |
2004年 | 722篇 |
2003年 | 604篇 |
2002年 | 447篇 |
2001年 | 399篇 |
2000年 | 266篇 |
1999年 | 85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26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3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2篇 |
1959年 | 4篇 |
1958年 | 12篇 |
1957年 | 5篇 |
1956年 | 3篇 |
1955年 | 6篇 |
1954年 | 3篇 |
194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目的探讨320排CT(Aquilion One)造影剂自动跟踪技术在肾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Aquilion One 320排CT对100例有临床症状患者进行宽探测器平台下容积(VOLUM)扫描或螺旋(HELICAL)扫描,A组病例采用Aquilion One造影剂自动跟踪技术50例,B组病例未采用自动跟踪技术50例,所有数据在附台随机强大的后处理软件进行血管三维重建,然后对CTA图像显示效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采用自动跟踪技术的A组肾CTA的造影成功率及图像质量优于未采用自动跟踪技术的B组,A组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肾CTA常规采用自动跟踪技术可提高肾供血血管CT成像的成功率并提高其图像质量。利于肾脏病变的诊断并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妇科疾病常见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分析2288例实施腹腔镜手术的患者中发生并发症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输尿管损伤5例、膀胱损伤5例、直肠损伤4例、血管损伤2例。比较其手术处理方式及效果。结果16例发生并发症的患者中,1例行经腹膀胱修补术失败,8例腹腔镜手术和7例经腹或经阴修补术均成功。结论腹腔镜可以成为治疗妇科常见手术并发症的安全、可行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探讨肠镜联合钛夹定位法进行结肠肿瘤定位诊断对选择手术切口的指导意义.方法 30例结肠肿瘤患者在术前行结肠镜检查,于肿瘤处使用钛夹进行标记,摄腹部立、平卧位腹平片确定其体表投影部位并进行切口选择.结果本组患者在肠镜下有9例患者(30%)出现定位错误或无法准确判定;联合钛夹定位后,所有患者术前均明确肿瘤部位,以此指导手术切口选择,100%手术切口选择正确,获得良好的术野暴露.结论 肠镜对于结肠肿瘤定位困难,有一定误差率,肠镜联合钛夹标记法进行肿瘤定位,有助于准确定位并选择最佳的手术切口. 相似文献
84.
目的研究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椎间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与相邻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之间的关系。方法 1999年12月~2006年12月,44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接受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其中男18例,女26例;年龄为36~58岁,平均42.3岁。椎间盘退行性病变3例,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合并腰椎椎间盘突出32例,椎间盘突出术后复发9例。手术节段为:L3/L4节段3例,L4/L5节段23例,L5/S1节段18例。对所有患者随访2年以上,测量随访时手术节段和相邻节段的ROM,评价ASD征象,记录手术前后以及末次随访时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随访2.0~7.5年,平均5.6年。44例手术患者中5例有ASD征象(11%)。患者末次随访时均无临床症状。所有患者术后ROM为3.6°±1.7°,其中ASD患者的ROM为2.2°±0.8°,无ASD患者的ROM为4.6°±1.5°,二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VAS疼痛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与影像学检查有无退变无相关性(P〉0.05)。结论人工腰椎椎间盘置换术后相邻节段有退变征象的患者手术节段的ROM低,但相邻节段有无退变与临床疗效无相关性,可能与随访病例数较少及时间较短有关。 相似文献
85.
64排螺旋CT多层灌注成像对结直肠癌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CRC)的64排螺旋CT(64MDCT)灌注成像时间-密度曲线(TDC)及诸参数与肿瘤分期、浆膜浸润、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和CEA等的关系。方法对33例CRC患者进行64MDCT多层灌注成像检查。绘制所选层面靶动脉、靶静脉及肿瘤感兴趣区(ROI)的TDC。CT灌注的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肿瘤按TNM分期,TDC根据形态进行分型。对CT灌注参数与TNM分期、浆膜浸润、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和CEA等诸因素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RC的TDC分为5种类型,TNM分期中各期的TDC可表现为5型中的一种或多种。CRC的灌注参数在各期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V、MTT与浆膜浸润有关(t=2.63和-2.24,P=0.0137和0.0331),Bv与肿瘤大小存在正相关(r=0.41,P=0.02),BF、MTT与肿瘤分期、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CEA等均无关(P〉0.05)。结论MDCT多层灌注成像可反映CRC的血流灌注状况.可能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肠镜联合钛夹定位法进行结肠肿瘤定位诊断对选择手术切口的指导意义.方法 30例结肠肿瘤患者在术前行结肠镜检查,于肿瘤处使用钛夹进行标记,摄腹部立、平卧位腹平片确定其体表投影部位并进行切口选择.结果本组患者在肠镜下有9例患者(30%)出现定位错误或无法准确判定;联合钛夹定位后,所有患者术前均明确肿瘤部位,以此指导手术切口选择,100%手术切口选择正确,获得良好的术野暴露.结论 肠镜对于结肠肿瘤定位困难,有一定误差率,肠镜联合钛夹标记法进行肿瘤定位,有助于准确定位并选择最佳的手术切口.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一种成人矫治时伴有前牙缺失的临时修复方法。方法:选用大小合适的预成复合树脂牙片制作临时义齿,以结扎丝将托槽固定在牙面上,用复合树脂恢复牙齿外形后,用结扎丝将其固定在矫正弓丝上。结果:22例前牙区拔牙的成人矫治使用此修复体,在拔牙后对美观和发音有很大改善,基本不影响他们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结论:该方法对成人正畸时前牙区拔牙间隙的临时性修复不失为一种有效而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8.
目的定量检测Wnt-1诱导分泌蛋白1(Wnt-1 induced secreted protein-1,WISP-1)基因在人直肠癌及远端正常直肠组织中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功能提供线索。方法提取人直肠癌及癌旁正常直肠组织总RNA,采用实时RT—PCR分析WISP-1的表达,再对PCR结果进行分析。结果WISP-1 mRNA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直肠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ISP-1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等因素有相关性。结论WISP-1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与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有望成为直肠癌诊断预后的标志物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89.
目的回顾性总结542例二尖瓣成形术病人的手术疗效和20年随访结果。方法1985年至2006年,542例二尖瓣病变的病人接受二尖瓣成形术,男306例,女236例。474例随访1-240个月,平均(41.03±40.40)个月,随访率90.8%。结果手术死亡20例(3.7%),出院时病人心功能均为Ⅰ级或Ⅱ级。随访死亡20例,再次手术23例;7年、10年和15年生存率分别为91%、88%和70%;7年和10年二次手术免除率分别为94%和86%。结论二尖瓣成形治疗二尖瓣病变,死亡率低,远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90.
[目的]研制出一种可用于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并观察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在支架材料中的生长情况。[方法]以I型胶原蛋白和明胶通过冷冻干燥技术制备胶原蛋白支架材料。扫描电镜观察内部结构的排列规律及走行,测量其孔径大小、孔隙率等指标。将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到胶原蛋白支架材料中共培养5 d后,扫描电镜下观察其在材料内部的生长情况。[结果]构建的材料均为圆柱状,内部为孔径均匀且平行排列的微管结构,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干细胞成功种植在支架材料上,在材料内部生长良好。[结论]构建的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三维空间构形和生物相容性,为神经损伤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