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058篇 |
免费 | 671篇 |
国内免费 | 46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71篇 |
儿科学 | 76篇 |
妇产科学 | 79篇 |
基础医学 | 828篇 |
口腔科学 | 138篇 |
临床医学 | 796篇 |
内科学 | 1176篇 |
皮肤病学 | 122篇 |
神经病学 | 470篇 |
特种医学 | 181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690篇 |
综合类 | 1106篇 |
现状与发展 | 1篇 |
一般理论 | 1篇 |
预防医学 | 553篇 |
眼科学 | 175篇 |
药学 | 798篇 |
4篇 | |
中国医学 | 463篇 |
肿瘤学 | 46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9篇 |
2023年 | 128篇 |
2022年 | 298篇 |
2021年 | 391篇 |
2020年 | 313篇 |
2019年 | 269篇 |
2018年 | 264篇 |
2017年 | 284篇 |
2016年 | 255篇 |
2015年 | 329篇 |
2014年 | 388篇 |
2013年 | 404篇 |
2012年 | 500篇 |
2011年 | 478篇 |
2010年 | 356篇 |
2009年 | 294篇 |
2008年 | 398篇 |
2007年 | 383篇 |
2006年 | 348篇 |
2005年 | 309篇 |
2004年 | 295篇 |
2003年 | 312篇 |
2002年 | 231篇 |
2001年 | 208篇 |
2000年 | 116篇 |
1999年 | 111篇 |
1998年 | 64篇 |
1997年 | 77篇 |
1996年 | 55篇 |
1995年 | 43篇 |
1994年 | 44篇 |
1993年 | 34篇 |
1992年 | 27篇 |
1991年 | 22篇 |
1990年 | 31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72年 | 2篇 |
196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慢性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血清IL-18、IL-10、sIL-2R、TNF-α水平变化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IL-18、IL-10、sIL-2R、TNF-α在慢性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观察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对于上述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0例正常人、24例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及27例慢性丙肝患者(包括干扰素治疗前、后)血清中上述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慢性丙肝患者血清中上述细胞因子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及丙肝病毒携带者组(P<0.05),且其值与谷丙转氨酶(GPT)呈显著正相关;经干扰素治疗后上述细胞因子水平均明显降低,HCV-RNA未阴转组治疗前血清中sIL-2R、IL-10水平明显高于HCV-RNA阴转组(P<0.05)。结论 上述细胞因子共同参与慢性丙型肝炎的发病,并可用于评价干扰素对于机体免疫状态的影响;且sIL-2、IL-10对预测抗病毒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2.
86例痤疮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琼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1,22(4):216-217
目的 研究痤疮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与痤疮的关系。方法 对86例痤疮患者以放免法检测患者血清睾酮、卵泡刺激素(男性称精子生成素)、黄体生成素(男性称间质细胞刺激素)、孕酮和雌二醇;并对其中20例患者检测了泌乳素。结果 男性寻常痤疮、男和女聚合性痤疮和痤疮伴四肢或乳晕多毛(女性)63.89%患者血清睾酮增高,75%患者雌二醇增高;男性疮疮90.91%患者精子生成素低于正常。结论 血清性激素水平与痤疮类型有关,在痤疮的发生、发展和持续状态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索一种简便的冠状静脉逆灌注方法,了解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健康成年犬13条,随机分为逆灌注组(n=7)和对照组(n=6)。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A),逆灌注导管经右颈外静脉送入冠状静脉窦并进一步插至心大静脉(GCV)远端,动脉血由左颈总动脉引出,以自身动脉血压为动力进行持续逆灌注。逆灌注组于LADA结扎后5min开始持续逆灌注,共6h;对照组同样进行插管但不灌注。观察血流动力学、心电图、血清生化及形态学改变。【结果】逆灌注组血流动力学较稳定(P<0.05~0.01)。LADA结扎后两组缺血中心区心外膜心电图ST段均明显抬高,30min后逐渐回降,逆灌注组回降速度较快(P<0.01)。与逆灌注组相比,对照组血清肌酸激酶-MB(CK-MB)明显升高,一氧化氮(NO)水平明显下降(P<0.05~0.01)。对照组和逆灌注组缺血心肌发生梗死的面积分别占(76.2±4.7)%和(38.8±7.3)%(P<0.01)。光镜下,逆灌注组前室间静脉(LADV)及其小属支内膜结构完整,无明显损伤;两组均未见到出血性梗死。【结论】采用简便的冠状静脉逆灌注方法可明显减轻心肌的缺血性损伤,减小心肌梗死面积,稳定血流动力学,且对冠状静脉系统及心肌组织无明显损伤。 相似文献
104.
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HCV母婴传播的可能性及其在流行病学中的意义。方法:应用ELISA方法对2136名产前检查的孕妇进行了抗-HCV检测,抗-HCV阳性者进一步应用PCR检测其HCV-RNA并收集其婴儿脐血进行抗-HCV和HCV-RNA检测。结果:孕妇的抗-HCV阳性率为1.59%(34/2136),抗-HCV阳性母亲的HCV-RNA阳性率为47.06%(16/34),母亲HCV-RNA阳性者发生垂直传播率为53.3%。结论 :应用抗-HCV评价母婴传播并不合和达,只有通过检测HCV-RNA方能证实感染的存在。HCV确实存在母婴传播,但在人群HCV流行中并非主要传播途径。母新肝功能异常是影响HCV母婴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评价呼气相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在诊断慢性气道疾病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临床确诊为慢性气道疾病的患者(病例组)12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使用螺旋CT分别进行吸气末和呼气末的胸部CT扫描,测量和计算横断面积衰减分数(CLARS)、肺密度衰减值(LDAV)、象素指数(PI)。对两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的横断面积衰减分数分别为25和48,肺密度衰减值分别为79HU和186HU,呼气末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的PI值分别为11.36%和0.13%,两组结果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呼气相CT对慢性气道疾病的诊断和定量有较大的帮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气道的功能,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6.
蒙药毛勒日—达布斯—4汤中微量元素及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蒙药毛勒日-达布斯-4汤中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的含量。方法: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蒙药毛勒日-达布斯-4汤中几种重要的微量元素含量;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氨基酸的含量。结果与结论:蒙药毛勒日-达布斯-4汤中含有较高的Mn、Fe、Zn和Mg;含有17种氨基酸,包括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总量为4.615%(mg/g)。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铜离子电化学疗法治疗内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内痔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应用铜离子电化学疗法治疗,对照组应用传统痔结扎术,观察术后尿潴留、术后肛门疼痛程度、排便时肛门疼痛情况、术后便血、住院时间、术后恢复工作时间、术后复发、术后肛门狭窄等指标。结果:研究组在术后肛门疼痛程度、排便时肛门疼痛情况、术后便血、住院时间、术后恢复工作时间等各项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复发、术后肛门狭窄等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铜离子电化学疗法能有效的治疗内痔,并在相关指标上优于痔结扎术。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构建人类DLK1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表达并纯化蛋白,制备多克隆抗体,为研究DLK1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 从GenBank中下载人类DLK1基因全长cDNA序列并针对不合信号肽的编码序列设计引物,应用RT-PCR获得目的片段,重组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应用亲和层析法获得重组DLK1蛋白免疫大鼠制备多克隆抗体,用ELISA检测抗体滴度.结果 成功构建了DLK1基因重组表达载体pET-28a-DLK1,表达的重组蛋白纯化经SDS-PAGE鉴定后免疫大鼠,得到了高滴度的多克隆抗体.结论 成功的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为进一步研究DLK1基因的功能及其在肝肿瘤中的作用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9.
110.
Zheng ZH Lv GP Si SY Dong YS Zhao BH Zhang H He JG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 BES》2007,20(6):465-469
Objective To develop a 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assay for Farnesoid X receptor (FXR) agonists based on mammalian one-hybrid system (a chimera receptor gene system) for the purpose of identifying new lead compounds for dyslipidaemia drug from the chemical library. Methods cDNA encoding the human FXR ligand binding domain (LBD) was amplified by RT-PCR from a human liver total mRNA and fused to the DNA binding domain (DBD) of yeast GAL4 of pBIND to construct a GAL4-FXR (LBD) chimera expression plasmid. Five copies of the GAL4 DNA binding site were synthesized and inserted into upstream of the SV40 promoter of pGL3-promoter vector to construct a reporter plasmid pG5-SV40 Luc. The assay was developed by transient co-transfection with pG5-SV40 Luc reporter plasmid and pBIND-FXR-LBD (189-472) chimera expression plasmid. Results After optimization, CDCA, a FXR natural agonist, could induce expression of the luciferase gene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and had a signal/noise ratio of 10 and Z' factor value of 0.65, Conclusion A stable and sensitive cell-based 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model can be used in 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for FXR agonists from the synthetic and natural compound librar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