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篇 |
免费 | 5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4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16篇 |
外科学 | 8篇 |
综合类 | 18篇 |
药学 | 1篇 |
出版年
2019年 | 2篇 |
2016年 | 2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1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腹腔异位嗜铬细胞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来自于嗜铬细胞,能分泌儿茶酚氨类激素的少见肿瘤,98%的嗜铬细胞瘤发生在腹腔,其中超过90%发生在肾上腺。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称为异位嗜铬细胞瘤,可发生在全身各处含有嗜铬细胞的组织中,在腹腔主要发生在腹膜后、Zuckerkandl器官和膀胱。在MR检查中,T2WI呈高信号是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相对特征性表现,但在肾上腺外,是否亦表现为此特点,由于病例较少见,笔者尚未见大组MRI特征的总结报道。笔者对14例腹腔异位嗜铬细胞瘤的MRI特征进行总结,同时对部分行其他影像检查的资料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2.
1病例介绍
患者,女,40岁,因“体检发现左肾上腺区占位22天”入院,平素有左上腹部不适,以夜间较重,其余无特殊,查体:无左侧腰背部疼痛;不伴尿频、尿急、尿痛、血尿、发热、恶心、呕吐、体重下降等表现,实验室检查:血清皮质醇86nmol/L(参考值:138-690nmol/L),家族无肿瘤史。 相似文献
23.
胰腺MR动态增强及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正常胰腺和胰腺癌的MR动态增强扫描特征及探讨其对胰腺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87例患者行MR动态增强扫描,其中正常胰腺74例,胰腺癌13例,采用3D/WATS/FFE序列结合SENSE技术行动态增强扫描,在开始注射对比剂后0 s、25 s、35 s、60 s、90 s和2 min扫描.测量并比较正常胰腺和胰腺癌在0 s、25 s、35 s、60 s、90 s及2min各时相的信噪比(SNR)、信号强度比(SIR),比较各时相肿瘤组织与瘤周正常组织的SNR、强化百分比.[结果]正常胰腺35s强化达到峰值.胰腺癌呈渐进性强化,90 s强化达到峰值,在0 s、25 s、35 s时相肿瘤病灶平均信号强度均低于正常胰腺,25 s、35 s的图像上,两者之间信号差值最大,90 s两者之间信号值接近.[结论]MR动态增强扫描在动脉期及胰腺期肿瘤组织与瘤周正常组织SNR最明显.MR动态增强扫描对胰腺癌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4.
目的 观察新型MRI双靶向分子示踪剂细胞黏附分子-微米级氧化铁颗粒(CAM-MPIO)与体外内皮细胞的结合能力。方法 制备单靶向分子示踪剂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MPIO、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MPIO和双靶向分子示踪剂CAM-MPIO,将其与肿瘤坏死因子-α炎性激活的内皮细胞结合,采用普鲁士蓝染色法、免疫荧光法及MR检测其特异性结合能力。结果 普鲁士蓝染色结果显示CAM-MPIO组的蓝染铁颗粒分布较ICAM-MPIO组、VCAM-MPIO组明显增多。CAM-MPIO组细胞周围黄色荧光面积分别为ICAM-MPIO、VCAM-MPIO组的(2.00±0.31)倍和(2.46±0.45)倍。T2WI信号强度和T2值随靶向分子示踪剂浓度增高呈不同程度减低,且以CAM-MPIO组减低为著。结论 制备的双靶向分子示踪剂与内皮细胞结合能力优于单靶向分子示踪剂,有望用于早期影像学诊断放射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25.
26.
27.
28.
主动脉夹层的MRI诊断和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评价MRI对主动脉夹层的定性诊断和分型的价值及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分析32例主动脉夹层的MRI影像资料,并与彩色多普勒超声(CDE)对照。其中18例手术病理证实,14例造影证实。结果主动脉夹层MRI表现为典型的真假腔和内膜片,定性准确率为927%,CDE为609%,分型符合率MRI为938%,CDE为438%,MRI明显优于CDE(P<0.05)。结论MRI是诊断主动脉夹层准确、全面、无创和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9.
目的测定正常人海马MRS的多种代谢物的数值与其可信性区间,为诊断海马疾病提供可靠的基础依据。方法对33例正常自愿者行常规MRI与分别行左、右侧3D—~1H-MRS,PRESS法。观察双侧海马形态与信号,统计双侧海马NAA、Cho、Cr峰高、半高宽、NAA/Cho、NAA/Cr值的平均数、标准差,并计算各值95%可信性区间。结果常规MRI双侧海马形态、信号正常。各组左、右侧海马计算值中,波峰高度,NAA分别为2.550±0.508、2.490±0.434,Cho分别为2.291±0.464、2.184±0.389,Cr分别为1.819±0.313、1.728±0.308。NAA/Cho比值分别为1.143±0.250、1.094±0.147,NAA/Cr比值分别为1.143±0.225、1.352±0.183。95%可信性区间以双侧NAA、Cr峰高、NAA/Cho、NAA/Cr比值离散度小,提示数据较稳定。结论可通过~1H-MRS检查获得正常人海马NAA、Cho、Cr及其比值数据,为诊断海马疾病提供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30.
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探索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脑代偿形式和机制。方法:选择25例脑卒中患者作为患者组,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8~75岁,平均54.1岁;进行fMRI检查时间最短为发病2周,最长为60个月。同时选择15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进行fMRI检查,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35~69岁,平均48.6岁。结果:对照组双侧手分别运动时,均在对侧SM1区产生激活,12例右手运动时激活同侧SM1区(12/15),6例左手运动时激活同侧SM1区(6/7)。SM1激活区呈斑片状或不规则状高信号。各非主要运动区亦有一定比例的激活。患者组均在对侧SM1区产生激活,同侧SM1区则有22例产生激活,激活体积多数以对侧较大,LI值为正值。右侧患手对侧SM1活平均体积及LI与正常组相近,同侧SM1均激活体积大于正常组,LI小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患手的双侧SM1均激活体积及LI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M、SMA、CMA激活的出现率有不同程度增高,以对侧明显。结论:卒中后处于康复进程中者,患手对侧SM1积已恢复到正常水平,同侧SM1有代偿现象。双侧的PM、SMA和CMA也有代偿表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