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210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药学   7篇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了解白介素 5(IL 5)在变应性鼻炎鼻粘膜内浸润的炎性细胞中的表达及分布,探讨IL 5与嗜酸性粒细胞积聚及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SP法)对变应性鼻炎下鼻甲粘膜(A组)、单发鼻息肉组织(B组)、无变应性鼻炎下鼻甲粘膜组织(C组)切片进行IL 5染色,对IL 5染色阳性细胞计数分类,对统计结果行方差分析。结果:A、B两组组织中可见较多的IL 5阳性染色细胞,多见嗜酸性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阳性染色,两组IL 5阳性细胞总数、Eos计数无统计学差异,但均高于C组(P<0.01)。结论:IL 5在变应性鼻炎鼻粘膜、鼻息肉组织内浸润的多种炎性细胞中表达,能客观反映免疫或炎症反应的程度,可作为变应性鼻炎诊断评分系统的补充。  相似文献   
82.
为总结内耳畸形的诊断与治疗特点,报告5例(6耳)Mondini内耳畸形。4例(5耳)伴发脑脊液耳、鼻漏(其中3例伴发Klippel-Feil综合症)经手术补漏成功,1例伴发耳硬化症。结合病理诊断及手术处理特点重点讨论:①诊断依据除听力检查外,特别强调CT为确诊提供的影像学资料;②Mon-dini内耳畸形所致外淋巴瘘主要在前庭窗或其附近,镫骨底板及圆窗部位;③自发性脑脊液耳、鼻漏处理可采取耳内切口的鼓室探查及瘘孔修补术,瘘孔周围粘膜应彻底搔刮,选用中胚叶组织填塞前庭窗,填塞物应呈嵌顿状。  相似文献   
83.
在以前的许多文献中,患者突然出现剧烈的发作性眩晕,持续数天,几周或几月后症状完全消失,有时前庭症状发作时伴有突发性耳聋都被认为是单侧前庭终器受损所致,通常称之为前庭神经炎或前庭神经元炎,也有人主张应称“前庭功能的突然丧失  相似文献   
84.
该文对梅尼埃病的治疗进行了系统综述.目前梅尼埃病不能治愈,所有的治疗都只是减轻相关的症状,大部分梅尼埃病患者依靠药物治疗,约1/3的人在药物治疗失败后需求助外科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分为急性发作期和间歇期的治疗,目前尚无国际统一的方案,多为经验治疗.近年来经鼓膜鼓室给药途径的药物治疗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发展.只有当系统内科治疗无效的顽固性梅尼埃病才考虑外科治疗,术式分两大类:保守性术式(内淋巴囊手术和耳蜗球囊切开术)和破坏性术式(迷路切除术和前庭神经切断术).总之,梅尼埃病的治疗还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5.
喉癌术后复发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喉癌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和总结喉癌手术治疗失败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 1958~ 1999年喉癌手术病例 574例的临床资料。患者随访 3年以上 ,确诊复发 56例。对复发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 ,性别 ,病史 ,住院时间 ,吸烟 ,病理分级 ,并发症 ,肿瘤分期 ,术式 ,输血 ,放射治疗 ,淋巴结转移等进行分析。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显示肿瘤T分期 (P =0 0 0 0 2 ) ,治疗方式 (P =0 0 0 17) ,输血 (P =0 0 0 0 1) ,放射治疗 (P =0 0 0 0 1) ,颈淋巴结转移 (P =0 0 2 2 8)与喉癌术后复发有显著意义。结论 肿瘤分期、术式、输血、放射治疗和淋巴结转移是引起喉癌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6.
上颌窦腺样囊性癌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上颌窦腺样囊性癌(ACC)的诊断及手术加术后放疗的治疗效果,并分析与预后有关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1999年14例上颌窦ACC患者的临床资料,用Kaplan-Meier法计算5年及10年无瘤生存率。结果:随访3~10年,平均67.2个月。T2N0M0 2例,健在,无复发及转移;T3N0M0 4例,其中1例术后57个月复发,3例健在,无复发及转移;T4N0M0 8例,其中2例术后分别于36个月、40个月因局部复发、颅内侵犯死亡,1例术后39个月复发,1例术后96个月全身转移,4例健在,无复发及转移。5年无瘤生存率为72.5%,10年无瘤生存率为54.4%。结论:上颌窦ACC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和漏诊;彻底的手术切除加术后放疗可以降低术后复发的机会,提高治愈率。肿瘤临床分期及手术切缘情况与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87.
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fragile histiding triad,FHIT)是Ohta等于1996年克隆并确定的一个人类候选抑癌基因,此基因位于3p14.2,包括FRA3B脆性位点、家族性肾癌相关染色体异位断裂点t(3;8)以及HPV16整合位点,根据其cDNA推测的蛋白质-脆性组胺酸三联体蛋白(pFHIT)和具有三价组胺酸结构域的HIT蛋白具有高度的同源性,故命名为FHIT.作为抑癌基因,FHIT与多种恶性肿瘤,包括头颈部肿瘤的发生有关,现就FHIT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其与头颈部肿瘤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讨岩骨胆脂瘤的病因和临床表现特点以及手术方式。方法 对 1986年 12月~ 2 0 0 3年 4月收治的 12例岩骨胆脂瘤患者 (继发 9例 ,原发 3例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原发岩骨胆脂瘤首发症状为面瘫及听力下降 ,鼓膜正常。继发岩骨胆脂瘤主要表现为耳流脓史 ,听力下降及面瘫 ,鼓膜通常有穿孔或不正常。慢性中耳炎病史及耳科手术史与继发性岩骨胆脂瘤的发生密切相关。颞骨CT可明确病变范围及与面神经的关系 ,能为确定手术方式提供直接的参考。继发及原发岩骨胆脂瘤的治疗原则相同 :彻底清除胆脂瘤上皮。手术入路有 4种 :经迷路、中颅窝、迷路中颅窝联合入路、颅颈联合入路 (迷路下 )。 1例继发胆脂瘤因反复复发而行 4次手术外 ,其余 11例随访 4个月~ 15年无复发。吻合的 3例面神经中 ,2例由HouseBrackmann分级Ⅴ恢复到Ⅳ ;减压及神经连续性完整的 3例中 2例由Ⅳ恢复到Ⅲ ,1例无恢复。结论 继发及原发胆脂瘤病因不相同 ,临床表现各具特点。手术进路的选择取决于病变部位、范围及听力状况 ,经迷路、中颅窝是主要入路。单纯中颅窝入路应采用术腔相对封闭的术式 ;其他入路应采取开放术腔式手术。  相似文献   
89.
人工耳蜗植入前、后中耳炎性病变的处理--附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人工耳蜗植入前中耳炎性病变,以及植入后中耳、内耳感染的治疗经验.方法术前2例分泌性中耳炎伴乳突粘膜病变和1例慢性中耳炎选择一期手术;1例中耳乳突炎,1例胆脂瘤行分期手术.5例患者耳后切口经面神经隐窝入路植入电极,1例乳突根治术后术中借卵圆窗和鼓岬定位耳蜗钻孔部位植入电极,术中均进行电极阻抗测试和听神经遥测反应测试.结果1例术后中耳炎伴迷路炎经保守治疗痊愈.所有患者植入耳蜗工作正常,随访10-40月未见与中耳炎相关的并发症.结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伴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原则上应分期手术;合并中耳乳突炎者,也应分期手术,完壁式和经典式乳突根治,根据病情均可选用.但中耳炎静止期鼓膜小穿孔者,可考虑一期手术.  相似文献   
90.
目的了解纤维蛋白溶解作用(以下简称纤溶作用)在中耳粘连形成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新的火棉胶切片抗原恢复技术及超敏感的生物素-链霉卵白素法(supersensitivebiotin-streptavidin,SSBSA)检测了我院尸解患者颞骨标本切片粘连中耳(6耳,28片)与正常耳(6耳,22片)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typeplasminogenactivator,tPA)含量;并比较其中纤维粘连带显著的3耳(11片)及正常耳(3耳,12片)所含纤维蛋白量,对结果采用光学显微镜下定性分析与计算机辅助定量分析相结合.结果定性分析在粘连耳中tPA以阴性(11/28)和弱阳性(10/28)为主,而正常组以阳性(8/22)和强阳性(10/22)为主;纤维蛋白含量粘连耳中以阳性(6/11)和强阳性(3/11)为主,而正常耳内以阴性(8/12)和弱阳性(3/12)为主.对tPA定量分析纤维粘连组与正常组吸光度(A)值分别为16.70±5.11、39.84±6.26(P<0.05).结论在粘连耳中tPA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减少,纤维蛋白较正常组明显增多,从而证实了纤溶作用确实参与了中耳粘连的形成过程,且可能是粘连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