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55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我院开展“角膜移植手术”已多年,但术后面临的问题仍然是:排斥反应严重影响手术成功率。对条件差、爆炸伤后的高危角膜视为禁区。现在手术技巧不断娴熟,手术器械不断改进,我们根据术前人类血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an,简称HIA)配型结果严格筛选供体和受体。对其双眼爆炸伤患者进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初步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3.
t—PA治疗内眼术后纤维蛋白性渗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PA是纤维蛋白特异性的血栓溶解因子,国外DNA重组技术的发展使t-PA得以大量合成并应用眼科。本复习有关献。就t-PA的特性及其在内眼术后纤维蛋白性渗出的治疗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氨基酸残基配型在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程度,以及术前进行HLA配型的临床意义.方法:角膜移植患者91例92眼,其中高危角膜50例50眼,非高危角膜41例42眼.HLA-Ⅰ,Ⅱ类抗原分别由一步单抗法和DNA法检测.根据HLA氨基酸残基的相配数分为HLA的低错配组(2错配、3错配)和高错配组(4错配、5错配).结果:高危组的排斥反应率74.0%明显高于非高危组31.0%(P=0.001).在高危组中,HLA高错配的排斥反应率高达84.8%,明显高于低错配的52.9%(P=0.021),而且高错配组发生排斥反应的危险性是低错配组的1.6倍(RR=1.6).在非高危组中:HLA高错配的排斥反应率30.4%与低错配的31.6%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936).结论:高危角膜患者HLA高错配组的排斥反应率高于低错配组,术前进行HLA配型有临床指导意义,而对非高危角膜配型无意义.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外伤性角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7例外伤性角膜病变施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2例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角膜植片及视力变化。结果:随访6~18(平均11.2)mo,术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植片透明率为84%。视力较术前提高,其中矫正视力0.05以上16例;术后继发性青光眼5例,内皮型排斥反应4例。结论: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是治疗外伤性角膜病变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其主要并发症为继发性青光眼和角膜移植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86.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ization Glaucoma,简称NVG)是多种眼部病病或全身其他疾病引起的一种难治性青光眼之一。该种类型的青光眼药物治疗难以奏效,而手术易引起出血、炎症反应、组织增生和疤痕化,造成滤过道阻塞,使房水引流受阻。加之原有的眼部病变严重,因而难于控制眼压,一般预后不良。虽已经过多种治疗,但疗效欠佳。本文对NVG常用的及较为先进的新疗法作一介绍,旨在挽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的残余视力。  相似文献   
87.
视网膜凝固及局部填压术对裂孔较小的单纯性视网膜脱离疗效比较可靠.但对那些裂孔较大,多发性多象限裂孔或伴有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视网膜脱离病例成功率不够理想.我们采用硅胶环扎带行巩膜环扎及局部外加压的手术方法.对36例此类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8.
我们采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issueplasminogenac tivator ,t PA)前房内注射 ,治疗人工晶状体前纤维素性渗出膜 ,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2例患者中男 7例 ,女 5例 ,年龄 2 2~ 75岁 ,平均 (5 1.30± 2 3.5 5 )岁 ,外伤性白内障  相似文献   
89.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有或无微量白蛋白尿的糖尿病(DM)患者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和黄斑区血流密度(macular vascular density,MVD) 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横断面研究。确诊无视网膜病变的2型DM患者60例60眼纳入本研究,每例患者均根据尿中白蛋白的含量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30例)与微量白蛋白尿组(30例),同时取健康人30人30眼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应用OCTA对黄斑区视网膜行3 mm×3 mm范围的模式扫描,获得浅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层3个层面的MVD图,同时测量黄斑FAZ面积和MVD指标。结果 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及对照组的黄斑FAZ面积分别为(0.34±0.02)mm2、(0.39±0.02)mm2、(0.29±0.03)mm2,三组间黄斑FAZ面积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正常白蛋白尿组和微量白蛋白尿组的浅层视网膜MVD为(49.63±2.61)%、(47.60±2.63)%,深层视网膜MVD为(50.48±2.61)%、(49.50±2.49)%,脉络膜毛细血管层MVD为(53.85±2.03)%、(53.10±1.98)%,与对照组相应的MVD[(51.02±2.08)%、(53.48±2.32)%、(56.56±2.15)%]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正常白蛋白尿组和微量白蛋白尿组浅层视网膜MV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白蛋白尿组和微量白蛋白尿组深层视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层MV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DM病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尿白蛋白含量与DM患者浅层视网膜MVD变化均有相关性(r=0.934、0.896、0.717,均为P<0.05)。结论 未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DM患者可表现为视网膜微循环障碍。在DM早期,尿中微量白蛋白含量变化与视网膜微循环改变有关。视网膜微循环检查可作为评估2型DM患者早期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的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眼球摘除及眼内容剜出的危险因素及改善预后的方法。方法:收集2006-01以来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眼科89例眼球摘除及眼内容剜出病例,从年龄分布、就诊原因、术式选择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回顾性分析。结果:眼外伤是近年来造成眼球摘除及眼内容剜出的最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做好自我防护及外伤后及时有效的处理是争取保留眼球的关键。恰当的术式及合适的义眼台植入时机将对患者预后有极大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