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1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57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81篇
口腔科学   35篇
临床医学   275篇
内科学   127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51篇
特种医学   111篇
外科学   155篇
综合类   459篇
预防医学   144篇
眼科学   19篇
药学   183篇
  1篇
中国医学   130篇
肿瘤学   46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120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定量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B)、乙型肝炎肝硬化(LC)、肝细胞癌(HCC)患者HBV总DNA(tDNA)、HBV共价闭合环状DNA (cccDNA)和HBsAg,并探讨其特点.方法 荧光定量PCR检测21例CHB、23例LC和25例HCC患者外周血和肝组织标本HBV tDNA、HBVcccDNA,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外周血HBsAg.正态数据采用ANOVA分析和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非正态数据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在CHB、LC和HCC患者中,外周血HBVtDNA分别为(5.38±2.08)、(4.96±1.65)和(4.18±0.91)lg拷贝/mL,肝组织HBV tDNA分别为(7.18±1.91)、(6.51±1.87)和(5.87±1.47)lg拷贝/μg,肝组织HBV cccDNA分别为(3.53±2.03)、(2.63±2.13)和(0.58±1.40)lg拷贝/μg,外周血H BsAg分别为(3.30±0.65)、(3.12±0.52)和(2.60±1.03)lg IU/mL,CHB与HCC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46,P=0.013;t=2.562,P=0.014;t=5.799,P<0.01;t=2.709,P=0.003),LC与HCC患者肝组织HBVcccDNA及HBsAg定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94,P<0.01;t=-2.237,P=0.023).外周血均未检出HBV cccDNA.HBsAg定量与外周血HBV tDNA(r=-0.290,P=0.016)、肝组织HBV tDNA(r=0.372,P=0.002)及肝组织HBV cccDNA(r=0.378,P=0.001)均有关.结论 HBV tDNA、HBV cccDNA、HBsAg在CHB、LC、HCC患者呈逐渐降低趋势,HBsAg定量与外周血HBV tDNA、肝组织HBV tDNA及肝组织HBV cccDNA有关.  相似文献   
82.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一组胎儿或婴儿在大脑发育过程中非进行性脑损伤致患儿持续性运动与姿势发育异常、运动受限的综合征.活产儿CP发病率为2‰~3‰[1],其中痉挛型CP占70%~80%[2].痉挛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高位中枢对脊髓牵张反射的调控障碍或异常,使牵张反射过强或过于敏感而导致.痉挛型CP损伤部位主要为皮层运动区及锥体系,典型表现为:上肢屈曲、内收、内旋,拇指内收、握拳、两上肢后伸,躯干前屈,髋、膝关节屈曲,下肢内收内旋、交叉、尖足、剪刀步、足外翻等[3].局部肌肉痉挛若得不到及时缓解,出现肌肉肌腱挛缩、骨骼畸形等致关节活动范围受限,运动系统及姿势平衡发育受阻,又由于运动控制能力丧失,CP患儿较正常儿童行走时耗氧耗能更多,更易疲劳[4].  相似文献   
83.
目的:了解影响小儿弱视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对45例(70)眼弱视患者进行疗效观察,矫正视力提高至0.9或以上者为基本治愈眼。结果:本组70眼中,基本治愈43眼,基本治愈率61.4%。弱视的类型、程度及注视性质均影响弱视的治疗效果;屈光不正性弱视疗效最好,斜视性弱视疗效最差;弱视程度越重疗效越差,中心凹注视患者治疗效果优于旁中心注视患者。结论:弱视的治疗效果因弱视的类型、程度及注视性质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84.
梁笑琼  郭华 《现代保健》2009,(30):42-42
目的观察角膜缘球结膜移植治疗型状胬肉的疗效。方法对67例78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球结膜移植。结果78眼中75眼(96.15%)无复发及并发症出现,有2眼复发,1眼因瘢痕增生致眼球外转受限。结论自体角膜缘球结膜移植是治疗翼状胬肉并防止复发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究腰椎爆裂性骨折手术护理中采用风险管理对患者满意度提升的价值.方法:筛选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我科室收治的腰椎爆裂性骨折手术治疗患者73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是否运用风险管理分为探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6例,探究组37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手术护理,探究组患者在常规手术护理过程中采用风险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86.
螺旋CT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螺旋CT在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9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于手术前1周内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照病理结果,分析其CT征象.结果:①螺旋CT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为84.75%(50/59),敏感性为92.31%(36/39),特异性达70.00%(14/20).②胃癌淋巴结螺旋CT呈融合型、强化密度差值≥80 Hu、不均匀强化及直径≥9 mm者,病理转移的阳性率较高(X2=14.12、37.10、7.00和23.72,P均<0.05).结论:螺旋CT町较准确地检出胃癌转移淋巴结.  相似文献   
87.
目的 观察角膜缘球结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 对67例78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球结膜移植.结果 78眼中75眼(96.15%)无复发及并发症出现,有2眼复发,1眼因瘢痕增生致眼球外转受限.结论 自体角膜缘球结膜移植是治疗翼状胬肉并防止复发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88.
目的 通过比较中老年女性和青年女性股四头肌肌肉的被动硬度,探讨年龄对肌肉硬度的影响以及肌肉硬度与下肢功能之间的关系。 方法 选取中老年健康女性20例,设为中老年女性组;另选取年轻健康女性20例,设为青年女性组。采用超声剪切波成像技术测量2组受试者屈膝30°、60°、90°和105°时股内侧肌、股直肌和股外侧肌的被动硬度,然后检测其6 min步行距离(6MWT)、5次坐-站测试(FTSST)和伸膝的最大等长自主收缩力(MIVC)。 结果 屈膝60°、90°和105°时,中老年女性组的股直肌和股外侧肌的硬度值均显著高于青年女性组(P<0.05)。青年女性组6MWT和FTSST均显著优于中老年女性组(P<0.01),且其屈膝60°和90°时的MIVC亦显著高于中老年女性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中老年女性组股直肌在屈膝60°时,其被动硬度与MIVC呈负相关关系(r=-0.485, P=0.012)。 结论 肌肉被动硬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且这种增加主要在肌肉牵伸状态下显著。屈膝60°时,中老年女性股四头肌的MIVC与其股直肌的硬度值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9.
肩关节后脱位合并反Hill-Sachs损伤在临床少见,其漏诊和误诊率较高,易发生复发性肩部损伤,造成严重的生活质量下降.目前临床中有较多的诊疗方法,均各有特点和利弊,其中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治疗肩部后脱位合并反Hill-Sachs损伤已取得了较优疗效,正逐渐成为治疗的首选和主流方案.该文旨在对目前肩关节后脱位合...  相似文献   
90.
目的 介绍8例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颈枕后路钉棒系统辅助下齿状突复位的技术要点及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8例,所有患者都选用强生公司钉棒系统、Y型枕骨板和钛棒,其中行双侧C2椎弓根螺钉固定4例,行双侧C2椎弓根螺钉及双侧C3侧块螺钉固定3例,行右侧C2椎弓根螺钉、左侧C3侧块螺钉及双侧C4侧块螺钉固定1例。术前后均行X光片、CT扫描观察齿状突复位效果及螺钉位置, 通过比较术前术后钱氏线( CL)、寰椎齿突间隙(ADI)和延髓脊髓夹角(CMA), 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8例患者中手术后齿状突均达到不同程度的复位,CT复查螺钉位置理想,所有病例均形成良好骨性融合。随访2~40个月, 所有患者术前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较术前明显好转,1例患者术后出现吞咽固体食物困难,对症治疗1月后好转。结论 颈枕后路钉棒植入并撑开技术可以有效地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解除齿状突脱位导致的压迫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