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53篇 |
免费 | 18篇 |
国内免费 | 1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篇 |
儿科学 | 3篇 |
妇产科学 | 5篇 |
基础医学 | 67篇 |
口腔科学 | 9篇 |
临床医学 | 36篇 |
内科学 | 65篇 |
神经病学 | 65篇 |
特种医学 | 11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12篇 |
综合类 | 159篇 |
预防医学 | 78篇 |
眼科学 | 9篇 |
药学 | 33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14篇 |
肿瘤学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28篇 |
2013年 | 26篇 |
2012年 | 33篇 |
2011年 | 39篇 |
2010年 | 46篇 |
2009年 | 26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19篇 |
2006年 | 30篇 |
2005年 | 29篇 |
2004年 | 37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23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6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008年4~11月在河南省漯河市开展曼氏裂头蚴病流行病学调查。现场采集并检测中间宿主感染情况,包括显微镜检查剑水蚤体内曼氏迭宫绦虫原尾蚴,解剖镜下观察青蛙和蝌蚪皮下、肌肉组织和内脏感染裂头蚴的状况。水洗沉淀法收集终宿主家猫和犬粪便,镜检计数虫卵。收集蝌蚪体内的裂头蚴灌胃感染家猫,观察其排卵情况。结果显示,剑水蚤、蛙类和蝌蚪的感染率分别为3.5%(3/85)、35.9%(120/334)和16.8%(75/446)。调查家猫3只、犬31只,分别有1只和6只(19.4%)感染曼氏迭宫绦虫。感染家猫裂头蚴后12d粪检,曼氏迭宫绦虫卵阳性,25d自小肠取出17条曼氏迭宫绦虫成虫。表明河南省漯河市为曼氏裂头蚴病疫源地,终宿主和中间宿主感染率均较高。当地居民有生食蝌蚪的不良习俗是感染曼氏裂头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2.
1994~ 1997年我们进行了健康教育防治绦、囊虫病研究试点工作 ,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1] 。为了给绦、囊虫病感染消除工作的防治规划和实施方案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 ,在原有绦、囊虫病防治研究试点县的基础上 ,2 0 0 1年开始在河南省漯河市进行绦、囊虫病感染消除研究的前期调查工作。1 概况漯河市地处河南省中南部 ,平原地貌 ,面积 2 614km2 ,所辖4个县市 ,总人口 2 40余万。本次抽取了 1个市区 (区属 3个乡 )和 3个县作为调查点。2 调查方法2 .1 人群调查 对该市所辖人群进行绦、囊虫现症病人的询访登记调查。对登记的绦、囊虫病… 相似文献
23.
24.
本文对脑型和混合型猪囊尾蚴病患者脑脊液(CSF)中特异循环免疫复合物(CIC)进行了检测,其结果与患者CT表现及吡喹酮治疗第一个疗程过程中患者出现的高颅压情况存在一定联系。人工免疫复合物(IC)对BALB/c鼠作用后进行病理检查,发现脑实质和肾脏小血管均出现充血现象.部分小血管内皮细胞遭到破坏。因此认为特异循环免疫复合物可能是脑型、混合型猪囊尾蚴病患者在第一疗程中出现高颅压反应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5.
2008年河南省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河南省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方法根据《全国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要求选点,确定监测人群,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查粪便虫卵,透明胶纸肛拭法查12岁以下儿童蛲虫卵。改良饱和硝酸钠漂浮法检查土样中的虫卵。结果在淮阳、栾川和封丘3县共调查3 041人,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为2.63%(80/3041),较河南省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时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9.53%下降72.40%。其中检出蛔虫卵67例,感染率为2.20%,轻、中度感染者分别占85.07%和14.93%;检出钩虫卵14例,感染率0.46%,轻、中、重度感染者分别占85.71%、0和14.29%。有2人感染2种肠道寄生虫,占2.50%。肛拭法检测12岁以下儿童251人,蛲虫卵阳性32人,感染率12.74%。对30户居民菜园、厕所周边、庭院、厨房的120份土样进行检查,1份检出蛔虫卵,阳性率0.83%。结论河南省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26.
27.
本研究制备了与多种寄生虫抗原无交叉反应的抗弓形虫单抗B6C3和兔抗弓形虫多抗,多抗为捕获抗体,单抗为检测抗体,建立单-多抗夹心ELISA方法。用亲和素连接分别标记生物素的抗体和酶,建立ABC(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ELISA[D1]方法。同样用亲和素连接标记生物素的抗体和DNA片段,利用PCR反应对DNA片段巨大的扩增能力,提高检测灵敏度,发展单-多抗夹心ELISA为免疫-PCR(I-PCR)检测弓形虫抗原。单-多抗夹心ELISA检测弓形虫抗原最低浓度为0.6μg/ml,ABC-ELISA检测最低浓度为0.075μg/ml。I-PCR检测最低浓度为0.1ng/ml,检测弓形虫抗原灵敏度高于传统ELISA法6000倍,高于ABC-ELISA法750倍。 相似文献
28.
本文对颅骨嗜酸细胞肉芽肿误诊为恶性脑膜瘤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女,11岁.以"发现头部包块伴间断头痛1个月"为主诉来院.1个月前不慎撞伤右额顶部,自觉伤处疼痛伴头晕,1h后自行缓解,次日伤处出现一包块,伴右半头部胀痛、跳痛及刺痛,间歇性发作,持续数秒至数小时不等,可耐受并自行缓解,按压包块疼痛加重,无呕吐,无头晕及神经系统阳性症状. 相似文献
29.
目的,消除丝虫病残存传染源。方法1995~2002年应用厚血膜法和蚊媒解剖法,对全省69个原丝虫病流行县市实施纵、横向病原学和蚊媒监测。2003年依照卫生部消除丝虫病审评办法,对全省各丝虫病流行县进行了消除丝虫病达标审评。结果全省69个县市实施消除丝虫病监测,总监测乡镇数覆盖原丝虫病流行乡镇38.58%(以县为单位30%~100%),总监测人口覆盖流行区人口3.92%(以县为单位在3%~21.76%之间)。全省390个蚊媒监测点共捕获、剖检媒介蚊虫245878只,其中淡色库蚊213746只、中华按蚊32132只;各流行县市均达到了部颁消除丝虫病蚊媒监测标准。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和幼丝虫阳性蚊。结论通过对全省69各流行县市的丝虫病达标监测和审评,证实河南省已经消除丝虫病传染源,达到了卫生部颁消除丝虫病标准。 相似文献
30.
手术所见:胫骨前方开窗,髓腔内为黄色及红色软组织,送检冰冻病理为良性,以刮勺彻底刮除,用球磨转磨除内壁,酒精及碘伏涂抹内壁,冲洗后,以同种异体松质骨填塞骨腔至无空隙。病理诊断:骨嗜酸性肉芽肿。讨论骨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发生于骨的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属于组织细胞病X。儿童和青年多发,男多于女,可发生于颅骨、长骨、肋骨、骨盆和脊柱,多为单发。病理上病变起自于骨髓腔,长大后压迫并破坏骨皮质,可侵入软组织形成质软肿块。晚期,组织细胞内脂质蓄积形成泡沫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消失,最后结缔组织增生而纤维化,甚至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