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52篇
儿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正常额窦引流通道的三维CT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正常额窦引流通道的三维CT影像解剖学特征.方法 对51例健康成人(102侧),采用16排螺旋CT扫描,层距0.300 mm,层厚0.625 mm,使用三维重建技术,观察额窦引流通道毗邻气房分布、钩突附着情况、测量额窦引流通道不同径线.结果 1~4型额气房、1型额气房、眶上筛房、泡状中甲的出现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额窦中隔气房、终末隐窝的出现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双侧额窦引流通道各径线,除额隐窝左-右径有统计学差异外(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没有显著性(P>0.05).钩突顶端同时附着于眶纸板和中鼻甲(垂直板)的为82.35%,同时附着于中鼻甲(垂直板)和颅底的为17.65%.钩突的顶端与中鼻甲之间总有骨性连接,钩突与中鼻甲(垂直板)之间有第二骨性连接的达55.88%.钩突的顶端与眶纸板之间骨性连接有0~4个不等,分别占0.98%、7.84%、68.63%、21.57%、1.96%.当钩突的顶端与眶纸板之间骨性连接的个数≤1个的时候,观察不到鼻丘气房的存在.结论 以三维影像解剖为基础,构建额窦引流通道毗邻空间立体构象,正确的认识额窦引流通道,有助于个性化地选择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式,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52.
鼻内镜手术中影像导航系统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鼻内镜手术中使用影像导航系统的作用.方法 回顾2000年1月~2003年5月进行的76例影像导航鼻内镜下手术,对比不同手术中影像导航使用次数;采用视觉模拟尺量化评估术者对影像导航的需求程度及对术中影像导航的满意程度;对鼻腔鼻窦骨化纤维瘤切除术和垂体腺瘤切除术时使用和不使用影像导航鼻内镜下手术时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不同疾病间影像导航使用次数存在统计学差异,术者对影像导航的需求程度和满意程度也有差别.进行鼻内镜下鼻腔鼻窦骨化纤维瘤切除术和垂体腺瘤切除术时,使用和不使用影像导航,所观察的客观数据无显著性差异.从骨化纤维瘤切除情况看,还不能认为使用影像导航手术比不使用更能完全切除肿瘤.结论 不同病变手术时导航使用的程度不同,涉及重要部位和结构的手术才有使用的必要;病例越复杂,越能证明影像导航系统作用强.使用导航系统操作达到最佳状态可能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53.
目的 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儿童鼻内镜术后术腔不填塞的优势,初步探讨术腔不填塞的临床适应证。方法 观察36例接受全麻鼻内镜手术术腔不填塞的患儿,总结术 后术腔出血情况,分析原因,统计再填塞率,调查术后不适感程度,评估术腔处理的难度。结果 术后不填塞的术腔出血再填塞率低(本观察结果为2.8%),术后不适症状轻微、术后换药效率高,平均换药耗时14.3 min。结论 儿童鼻内镜术后术腔不填塞对于部分患儿具有明显优势,临床推广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儿童鼻腔鼻窦占位病变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68例鼻腔鼻窦占位病变患儿,全部患儿行前鼻镜、鼻 咽镜及CT检查。结果 52例接受鼻内镜肿物切除术。病理:炎性息肉46例,毛细血管瘤4例,良性幼年型血管内皮瘤1例,鼻中隔化脓性肉芽肿1例。12例行鼻内镜肿物活检术,其中Burkit淋巴瘤2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2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神经母细胞瘤1例,上颌窦非角化上皮鳞状细胞癌1例,上颌窦黏液性软骨肉瘤1例,朗格汉斯细胞增生症1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例。结论 儿童鼻腔鼻窦占位病变不能完全复制成人的诊疗思路,应以儿童生理、病理特点出发,提出特有的诊疗流程。  相似文献   
55.
目的 观察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应用于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后自身对照,比较44例3~13岁尘螨过敏的变应性鼻炎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6个月的症状评分、药物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血液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水平,评价SLIT的近期临床疗效。结果 SLIT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患者的鼻部症状评分、药物评分及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SLIT治疗3个月 与治疗6个月相比,患者鼻塞、流涕、喷嚏症状评分,鼻部总症状评分、药物评分及VAS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而鼻痒症状评分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Z =-4.185,P <0.05);SLIT治疗6个月与治疗前相比,血液Eos水平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544,P<0.05)。结论 舌下含服标准化粉尘螨滴剂是治疗尘螨变应性鼻炎儿童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在治疗3个月左右观察到疗效,SLIT治疗6个月后患者Eos百分比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带蒂黏膜瓣用于修补鼻中隔穿孔和脑脊液鼻漏的疗效。方法2005年8月~2008年2月北京同仁医院鼻科共11例鼻中隔穿孔和8例脑脊液鼻漏患者。鼻中隔穿孔位于鼻中隔前部,穿孔大小0.8 cm~2.0 cm,在鼻内镜下采用邻近穿孔后上方的鼻中隔带蒂黏骨膜瓣(黏软骨膜瓣)向前下反转覆盖于鼻中隔穿孔黏膜缺损处,对侧采用穿孔前下方带蒂黏骨膜瓣(黏软骨膜瓣)和鼻底黏膜瓣或下鼻甲带蒂黏膜瓣覆盖修补穿孔。8例脑脊液鼻漏患者,2例漏出部位在嗅裂,5例漏出部位在筛顶,1例漏出部位位于嗅裂延续至后筛顶,面积大小为0.1 cm×0.8 cm~0.3 cm×0.8 cm。采用邻近的鼻中隔带蒂黏骨膜瓣反转覆盖于缺损处,必要时黏膜瓣中间夹层钩突或中鼻甲骨片,外覆邻近的鼻中隔带蒂黏膜瓣修补漏出部位。结果11例鼻中隔穿孔和8例脑脊液鼻漏均一次修补成功,随访3个月~3年,未见复发。鼻中隔黏膜转瓣后供区黏膜缺损区在2周后基本上皮化。结论鼻中隔带蒂黏骨膜瓣(黏软骨膜瓣)自身有血供,成活率高,获取容易,取材区域广泛,转蒂距离充足,是修补鼻中隔穿孔和嗅裂和筛顶脑脊液鼻漏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57.
多排CT多平面重组观察钩突上端附着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多排CT的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技术观察钩突上端的附着方式对额窦引流方式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200侧)临床提示为鼻及鼻窦炎患者的鼻窦螺旋CT,应用MPR技术重组出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图像,以连续的冠状位重组图像为主来观察钩突上端附着位置。结果钩突上端有3种附着位置,分别为眶内壁、前颅底和中鼻甲。①200侧中,12.5%(25/200)钩突上端仅有1个附着位置,其中以附着在眶内壁最多,占7.0%(14/200);钩突上端有2个附着位置占70.5%(141/200),其中以附着在眶内壁和中鼻甲最多,占50.5%(101/200);钩突上端有3个附着位置的占17.0%(34/200)。②88.0% (176/200)钩突上端在眶内壁有附着点时,其中88.6% (156/176)的额窦开口于中鼻道;钩突上端在眶内壁无附着点时,额窦均开口于筛漏斗。③200侧中,1.5% (3/200)额窦未发育;79.2%(156/197)额窦引流到中鼻道;20.8%(41/197)额窦引流到筛漏斗。④200侧中,89侧存在额窦炎,其中额窦引流到中鼻道者额窦炎发生率为50.0%(78/156);额窦引流到筛漏斗者额窦炎发生率为26.8%(11/41),经X~2检验,额窦引流到中鼻道者鼻窦炎发生率高于额窦引流到筛漏斗者。结论运用MPR技术可以多方位连续观察钩突上端附着位置和方式,为内镜额窦手术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58.
目的评估不同年龄组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患儿在经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ublinguul immunotherapy,SLIT)后的起效时间及客观指标变化。方法对282例接受2年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的AR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所有患儿均为中重度粉尘螨AR患者,且均接受标准化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并辅以对症药物治疗。其中2~5岁年龄组83例,6~9岁年龄组102例、10~13岁年龄组97例。统计3组患儿在治疗前与治疗3、6、12、24个月时的鼻部症状总评分(total nasal symptom score, TNSS)、药物总评分(total medication score, TMS)、视觉模拟量表标尺(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和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水平。结果①全体患儿在接受SLIT治疗3个月后TNSS、TMS和VAS都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治疗6个月与治疗3个月比较,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2.70,P均>0.05);②经各不同年龄组间比较,2~5岁组与10~13岁组在治疗3个月时,TNSS、VAS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3.09、3.99, P<0.05);③接受SLIT半年后的EOS较基线明显下降(Z=-4.544,P<0.05)。结论舌下粉尘螨滴剂治疗3个月后,不同年龄组患儿均观察到疗效,高龄儿童组起效更快;加强对3~12个月龄患儿宣传教育和管理有利于提升和巩固疗效;EOS水平的变化与免疫治疗相关。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儿童先天性鼻中线囊肿及瘘管切除术的手术效果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53例先天性鼻中线囊肿及瘘管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童30例,女童23例,月龄9~145个月,平均月龄35.6个月。全部患儿术前均行鼻窦薄层低辐射CT及MRI检查。所有患儿均接受全身麻醉下鼻中线囊肿及瘘管切除术,根据病变部位及影像学检查提示的病变范围采取不同的手术入路,对全部鼻骨深层、颅内硬膜外型以及疑似囊壁残留的鼻骨浅层病例均采用了内镜辅助下手术。对患儿的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手术方法、并发症、复发及外观情况进行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结果53例患儿中,主要临床表现包括鼻根类圆形包块21例(39.6%)、鼻梁针尖样瘘口13例(24.5%)、鼻梁类圆形包块9例(17.0%)等。病变部位包括鼻根22例(41.5%)、鼻梁中上段27例(50.9%)、鼻梁下段及鼻尖4例(7.5%)。病变深度包括鼻骨浅层24例(45.3%)、鼻骨深层19例(35.8%)、颅内硬膜外层10例(18.9%)。手术入路包括鼻根横形小切口22例(41.5%)、鼻正中小切口27例(50.9%)、开放式鼻整形入路4例(7.5%)。全部患儿手术顺利,术中无并发症出现,均未行一期鼻背重建术。术后随访9~151个月(平均67.3个月),术后复发5例(9.4%),再次手术后治愈。全部患儿外鼻无畸形,外观满意。结论内镜辅助下鼻中线囊肿及瘘管切除术具有视野清晰、手术创伤小、复发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