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74篇 |
免费 | 52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篇 |
儿科学 | 6篇 |
妇产科学 | 4篇 |
基础医学 | 24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47篇 |
内科学 | 82篇 |
皮肤病学 | 12篇 |
神经病学 | 19篇 |
特种医学 | 24篇 |
外科学 | 46篇 |
综合类 | 225篇 |
预防医学 | 92篇 |
眼科学 | 13篇 |
药学 | 126篇 |
4篇 | |
中国医学 | 85篇 |
肿瘤学 | 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31篇 |
2022年 | 35篇 |
2021年 | 45篇 |
2020年 | 32篇 |
2019年 | 22篇 |
2018年 | 31篇 |
2017年 | 17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28篇 |
2014年 | 47篇 |
2013年 | 40篇 |
2012年 | 75篇 |
2011年 | 57篇 |
2010年 | 54篇 |
2009年 | 55篇 |
2008年 | 59篇 |
2007年 | 49篇 |
2006年 | 42篇 |
2005年 | 55篇 |
2004年 | 34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21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
目的 探索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并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中日友好医院确诊为pSS并发MDS患者的临床特点;检索建库至2021年5月CNKI、Wanfang、VIP、SinoMed和PubMed数据库中pSS并发MDS患者的相关文献,总结分析患者临床特点。结果 回顾性分析和文献复习各纳入pSS并发MDS患者7例,共14例,涉及5种MDS分型,以MDS-EB-2和MDS-RS-SLD(各占28.6%)最常见。14例患者中存在全血细胞减少6例(42.9%),回顾性分析7例患者中存在噬血现象2例(28.6%)。文献复习7例患者中,1例未报道临床症状,1例未报道自身抗体,3例未报道治疗用药。13例患者中,存在口干11例(84.6%),眼干、乏力、发热各8例(61.5%),出血7例(53.8%),抗SSA抗体阳性10例(76.9%),抗SSB抗体阳性8例(61.5%),抗Ro-52抗体阳性2例(15.4%);11例患者中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2例(18.2%)。结论 pSS并发MDS患者常见MDS-EB-2和MDS-... 相似文献
23.
目的:研究不同氮素形态配施对浙贝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浙贝母氮肥的科学施用及重庆地区的迁地引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法,研究了2种氮素形态的5种浓度水平即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为15∶0(N1),12∶3(N2),7. 5∶7. 5(N3),3∶12(N4),0∶15(N5)处理下,引种栽培的浙贝母生长及生理生化、土壤因子、生物碱含量及产量的变化。结果:与不施氮(CK)处理组相比,不同氮素营养配施对浙贝母生长和品质均有显著提高,相互间存在差异。其中,随着铵态氮浓度的增加:①在硝态氮-铵态氮比为3∶12时,株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达到最大,较CK组分别增加了9. 27%,206. 62%;②在硝态氮-铵态氮比为0∶15时,叶长,叶宽,茎粗,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速效磷含量,有机质含量、总生物碱含量/产量达到最大,分别高于CK处理组14. 02%,16. 44%,13. 68%,40. 75%,45. 31%,41. 72%,77. 70%,14. 70%,24. 61%/47. 39%;随着硝态氮浓度的增加;③在硝态氮-铵态氮比为7. 5∶7. 5时,叶形指数、可溶性蛋白含量、贝母辛含量/产量、贝母素乙产量、鳞茎干重均达到最大,分别高于CK处理组2. 54%,5. 92%,21. 76%/54. 55%,60. 61%,26. 93%;④在硝态氮-铵态氮比为12∶3时,类胡萝卜素含量、色素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贝母素甲含量/产量、贝母素乙含量、贝母素(甲+乙)含量/产量、贝母素(甲+乙)+贝母辛含量/产量、鳞茎湿重均达到最大,分别高于CK处理组45. 39%,45. 31%,271. 38%,67. 45%,39. 82%/64. 87%,36. 01%,38. 90%/63. 80%,37. 03%/61. 57%,20. 29%。结论:较高比例的铵态氮利于浙贝母的生长;而较高比例的硝态氮利于浙贝母鳞茎的生长以及代谢产物生物碱的积累。氮素配比施用(硝态氮-铵态氮比为12:3)较单一形态氮素更有利于提高浙贝母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24.
25.
27.
为了更好的提高护理水平,我院自2002年2月以来,开展了手术室护土对实施手术的患者进行术前卫生宣教、术中积极配合、术后随访的护理措施,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从整体护理的观点出发,掌握每位病人的心理状态、情绪变化、性格特点以及社会背景等因素,进行心理护理。护士只有掌握每位即将手术及手术后的患者的心理特点,才能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错施,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和护理,为术后恢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评价骨折愈合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方法 将24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骨折愈合组,右胫骨中段横形骨折,用克氏针内固定)和B组(不愈合组,右胫骨中段横断骨折,制作5 mm骨缺损后以骨蜡封填断端和髓腔),分别于第2,4,8,12周各处理3只兔:先摄两侧胫骨X线片,拔出克氏针及定量CT检测,之后处死动物,将骨折段切取行组织学分析.以X线片和组织学表现为骨折愈合及不愈合的金标准,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定量CT检测参数的评价效能,并以健侧胫骨相应节段为对照,观察定量CT参数结果的变化趋势.结果 A组X线片和组织学证实骨折在第2,4周骨折线清晰,为纤维骨痂填充,8~12周骨折线模糊至消失,骨皮质恢复完整连续性.B组X线片和组织学在第2、4周骨折线清晰,骨化不活跃,8~12周骨折线仍存在,骨细胞和骨小梁稀少.将定量CT检测结果进行ROC分析显示,材料学参数骨痂骨密度(BMD)、骨痂骨矿含量(BMC)的曲线下面积(准确度)为0.781和0.750,结构学参数横截面积(CSA)和截面惯性矩(CSMI)的曲线下面积(准确度)为0.781和0.469(P<0.05),材料学参数和结构学参数乘积引伸所得的横截面积力学强度指数(BSICSA)、截面惯性矩力学强度指数(BSICSMI)的曲线下面积(准确度)分别为0.913和0.813(P<0.05),BMD、CSA、BSICSA三者曲线下面积(准确度)分别为0.905,0.921,0.905(P<0.05).结论 定量技术测量骨折局部形态具有区分和反映骨折愈合与骨折不愈合模型及过程的潜能,所筛选出具有准确度的参数有BMD、CSA和BSICSA,这些参数具有准确、特异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5例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对照组45例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比较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后患者空腹静脉血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观察2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2组TC、TG、LDL-C、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HDL-C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且瑞舒伐他汀组变化幅度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舒伐他汀组与辛伐他汀组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分别为11.11%(5/45)和24.44%(11/4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较轻微,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有很好的降脂及抗炎作用,且不良反应情况类似,但瑞舒伐他汀效果更为显著且复发率更低。 相似文献
30.
目的 分析并确定1个抗肌萎缩蛋白病(dystrophinopathy)家系的临床、分子病理及遗传学特征.方法 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对先证者行肌肉活体组织检查,采用抗层黏连蛋白α2(1aminin α2,又称merosin)、抗emerin蛋白、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中央棒状区(Dys1)、C′末端(Dys2)、N′末端(Dys3)单克隆抗体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进行抗肌萎缩蛋白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基因检测.结果 该家系中包括先证者在内共有3例患者临床诊断为肌营养不良,均无腓肠肌肥大,但病情重、进展较快,同时先证者肌肉活体组织检查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示dystrephin蛋白部分缺失,merosin、emerin染色呈阳性表达.MLPA检测显示先证者DMD基因第45~54外显子缺失,其母在第45~54外显子区域为杂合性缺失.结论 该家系中的先证者DMD基因为第45~54外显子缺失,突变基因来自母亲,其母为表型正常的携带者.dystrophin蛋白表达异常是造成抗肌萎缩蛋白病表型的病理基础,其临床后果不仅取决于dystrophin蛋白表达缺失的程度,还取决于DMD基因缺失区域的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