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1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03篇
内科学   1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10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0篇
肿瘤学   3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了解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超微结构。[方法]采用HE、免疫组化(EnVision法)及电镜技术观察18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结果]肿瘤平均直径约7cm,有包膜。免疫组化结果:β-eatenin核阳性(13/18),E-cad阳性(0/18),α1-AT阳性(18/18),Vim阳性(18/18),CD10阳性(14/18),PR阳性(12/18),CKpan阳性(5/18),Syn阳性(3/18),CgA阳性(4/18)。电镜示肿瘤细胞内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及数量不等之酶原颗粒,少数瘤细胞内见神经内分泌颗粒。[结论]β-eatenin异常核表达和E-cad表达缺失可能与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发病有关: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可能起源于胰腺腺泡并具有神经内分泌特征。  相似文献   
82.
目的:总结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周细胞瘤(HPC)的研究进展.方法:应用Medline及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检索1995-01-2008-02关于中枢神经系统HPC分子发病机制、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方面的文献.选取21篇有代表性的与研究有关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中枢神经系统HPC是一种与脑膜相关的少见肿瘤,该肿瘤起源于毛细血管用围具有收缩功能的Zimmerman血管外皮细胞.组织学上具有特征性的鹿角状血管,丰富的网状纤维包绕肿瘤细胞.免疫组化表达Vim-entin、C1334和Bcl-2.它易复发和转移.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手段,术后放疗可降低复发率.结论:中枢神经系统HPC具有侵袭性,需要与其他肿瘤鉴别,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等.长期随访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3.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周细胞瘤(HP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22例HP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影像、光镜、免疫组化及电镜进行观察分析,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本研究HPC患者的发病年龄从18~66岁,中位年龄48岁,男女发病比例为1∶1。22例中,WHOⅡ级16例,WHOⅢ级6例。9例患者随访6个月到6年,其中3例复发,1例转移。HPC的CT和MRI常表现为单发肿瘤,呈分叶状,血供丰富,有血管流空征象,钙化及"硬膜尾"征少见。免疫组化示波形蛋白(vimentin)和CD34均为阳性,CD99阳性14例(64%),BCL-2阳性9例(41%),上皮膜抗原(EMA)阴性或灶性阳性。网状纤维染色后可见单个瘤细胞被网状纤维包绕。电镜下可见单个瘤细胞周围包绕基板样无定形结构,细胞间无完整的桥粒和缝隙连接。结论:中枢神经系统HPC较罕见,易复发和转移,需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其他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肾乳头状腺瘤(RPA)合并多发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应用光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1例RPA合并多发性RAML标本进行观察。结果:肾内肿瘤包括以梭形细胞为主的RAML与一境界清楚的RPA;免疫组化标记梭形肿瘤细胞阳性表达HMB45、S-100、CD34,而CK7、上皮膜抗原(EMA)、波形蛋白(vimentin,Vim)和结蛋白(desmin,Des)表达呈阴性。RPA细胞呈立方状或柱状,其细胞阳性表达CK7、CD10和EMA,而HMB45、S-100、Vim、结蛋白则呈阴性。结论:RPA合并多发性RAML极罕见,其组织起源目前仍有争议,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子宫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复习3例子宫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结果:3例子宫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患者的年龄分别36、46和48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不规则的阴道流血和盆腔包块。组织学检查显示肿瘤主要由相对单一的单个核滋养细胞组成,排列成片状和条索状的紧密细胞巢,常见广泛坏死区周围绕以存活的瘤细胞岛,形成“地图样外观”。免疫组化标记检查显示瘤细胞表达人体胎盘催乳素(hPL)、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胎盘碱性磷酸酶(PLAP)、细胞角蛋白(CKpan)、CK18、上皮膜抗原(EMA)、表皮因子生长受体(EGFR)、上皮钙黏素、黑色素瘤细胞黏附分子(Mel-CAM)和抑制素-α。结论:子宫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是罕见的、起源于中间滋养细胞的肿瘤。确诊依赖于组织病理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  相似文献   
86.
李国立  刘福坤  石群立  黎介寿 《癌症》2001,20(11):1332-1332
腹膜播种作为胃癌常见的转移方式与最多见的术后复发方式而倍受临床关注.其发生机制多认为是浆膜脱落的癌细胞播种于腹膜形成转移灶,同时也有较少见的其它途径存在,我们最近手术时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 患者女性,67岁,因上消化道出血伴消瘦2周行内镜检查确诊为胃癌于2000年10月19日入院(病案号267341).入院时体检左锁骨上无肿大淋巴结,腹平、软,无包块.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探讨卵巢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6例卵巢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及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点,按WHO(2001)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进行组织学分型.结果 6例患者平均年龄51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和腹部包块.6例均诊断为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其组织学特点是瘤细胞弥漫分布,细胞大,核圆形或卵圆形,核膜厚,可见核仁.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D20、CD79a和MUM-1弥漫( ),CD3、CD43、MPO、CD117、PLAP和TdT均(-).结论 卵巢淋巴瘤极少见,确诊依赖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测.该病需要和粒细胞肉瘤、无性细胞瘤、小细胞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IPT-like FD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例肝脏IPT-like FDCT患者(40岁男性,无临床症状,体检时发现肝脏内有占位性病变)的肿瘤组织进行临床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行EBV转录的核内小RNA(EBER)原位杂交分析。结果:肿瘤与周围组织间有明显界限,中央可见坏死和出血。炎性背景较突出,主要包含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及少量嗜酸性细胞、中性粒细胞。肿瘤细胞呈束状、席纹状排列,更多的是散在分布于炎细胞间;瘤细胞呈短梭形,胞质丰富,淡伊红染色,核呈梭形或卵圆形,具有异型性且呈空泡状,可见核仁。免疫表型示,瘤细胞表达CD21、CD35和簇蛋白(clusterin),EBER原位杂交阳性。手术切除肿瘤后随访3个月,患者未出现复发和转移。结论:IPT-like FDCT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其诊断与鉴别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89.
<正>临床病理会诊在许多医院病理科属于日常主要的工作之一,会诊的病例逐年增多特别是综合性大医院,病例数明显呈上升趋势[1]。病理会诊工作不但牵涉到医患之间、病理医师之间,而且涉及医院和医院之间多方面的关系,因此,总结临床病理会诊工作中遇到的情况以及寻找相对应的措施,对做好病理会诊工作、提高病理科医技人员的业务水平以及减少医疗纠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临床病理会诊的意义明确疾病诊断,不论在三级甲等医院,  相似文献   
90.
膀胱癌肉瘤十分罕见,国内外文献报告40余例,多为个案报道。本院遇到2例,结合临床资料、病理学观察(光镜、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及文献复习,现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例1,男,72岁。无痛性肉眼血尿1个多月,于1994-01-25入院。检查:一般情况好,心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