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2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41.
Galen静脉畸形是一种主要危及儿童的血管性疾病,临床罕见,约占颅内血管畸形的1%,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1]。随着围产医学及影像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可使本病获得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从而提高患儿的生存率[1]。本院经影像学检查确诊的2例患儿,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2.
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8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手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科1996~2003年5 405例神经外科手术(其中并发颅内感染172例),应用成组资料的非条件概率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感染率的各项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病例5 405例,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感染率与手术持续时间、脑脊液漏、脑室外引流、放置外引流管、后颅凹入路、合并糖尿病、开放性颅脑损伤有关,而与性别、年龄、手术季节、术前、术后长期使用抗生素等无关。结论神经外科术中及术后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严密缝合防止脑脊液漏,严格掌握脑室外引流时间,尽可能减少各种引流管的放置等,是可以减少颅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3.
目的:本试验选择手术后病理诊断为Ⅲ、Ⅳ级恶性胶质瘤的病人,单独给予替莫唑胺(TMZ)——一种新型口服烷化剂化疗并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7例合格病人,由于种种原因术后未进行放疗及其他药物化疗,给予TMZ150—200mg/m^2/day,在28天为一个疗程的治疗周期中连续空腹口服5天。每个疗程随访检查病人的临床表现,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判断病人能否耐受;并于2、3及6个月末复查相应的强化头CT或MRI与化疗前的比较以判断肿瘤变化情况。结果:一例病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一例,六例病情稳定。共有47.1%的病人经历过病情无进展阶段。六个月生存率为58.8%,生存员长者已达11个月。化疗期间病人的不良反映及骨递毒性较轻微,病人均能良好耐受。结论:表明TMZ能有效地延缓肿瘤的复发,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良好的耐受性,是一种有前途的化疗药。  相似文献   
44.
脉络膜裂是丘脑与穹隆之间胚胎发育过程中脉络襞突入侧脑室形成脉络丛的过程时形成倒"c"形的自然裂隙。临床上,经脉络膜裂入三脑室有两种术式,即经胼胝体/额-脉络膜裂。这两种方式通过脉络膜体都可打开三脑室的顶部,从而到达三脑室内的病变部位。虽然临床上进入三脑室有经典的手术入路,诸如经室间孔、穹隆间、终板等等,但是经脉络膜裂入路是利用生理裂隙因其损伤小优势相对明显,临床手术过程中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45.
面肌痉挛与有关血管关系的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面听神经和有关血管的解剖关系;正确理解面肌痉挛的原因;为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手术显微镜下对15例成人尸体头部标本进行面听神经和有关血管的观察,并测量有关数据。结果:面听神经和小脑前下动脉关系密切,89.7%的小脑前下动脉在面听神经的不同部位穿过;13.3%的面听神经起始部被血管压迫。结论:血管压迫可能是面肌痉挛的主要原因;显微血管减压术是面肌痉挛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6.
目的 观察神经导航系统对脑重要功能区附近的神经胶质瘤手术定位的意义。方法2000年6月~2001年10月,在神经导航系统辅助下完成19例邻近脑重要功能区(额后、额顶交界、额颞交界、顶叶和基底节区)神经胶质瘤的切除手术。结果 导航系统对19例患者肿瘤病灶的定位误差为1.2~2.3mm,平均1.7 mm。肿瘤全切除者16例(84.21%),次全切除者3例(15.79%)。术后病理学分类为星形细胞瘤(9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5例),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3例),少突胶质细胞瘤(1例),星形-少突混合性胶质细胞瘤(1例)。手术未对患者重要神经功能造成不良影响。结论 借助神经导航系统可明显提高脑神经胶质瘤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并可显著提高肿瘤的切除程度。  相似文献   
47.
临床颅脑转移癌发生率约占15%~39%,主要以幕上占绝大多数,尤其是额、颞、顶叶皮质及皮质下,少见于颅骨和脑膜[1-2],而同时累及帽状腱膜下、颅骨、硬脑膜、海绵窦更为罕见,我科发现1例.现报告如下. 病例报告 患者 女,54岁.2010年11月主因"左顶部头疼进行性加重1个月余".入院查体:昏睡,双眼睑水肿;左额顶较右侧隆起且皮肤呈紫色,约5 cm×7 cm,压痛;左侧额部痛觉减退,结膜水肿,眼球固定;右Babinski征阳性.腰穿初压为250mmH2O,血象、脑脊液化验无异常.头颅薄扫CT检查:左侧筛窦、上颌窦软组织影.头颅MRV检查:左侧横窦、乙状窦不显影.头颅MRI检查:左额顶帽状腱膜下软组织肿胀,左半球硬脑膜弥漫强化,右侧硬脑膜部分强化,左海绵窦明显受侵蚀.综上检查,高度怀疑感染,颅内压增高,给予抗感染,脱水治疗,2 d后体温下降(37℃).为明确病因请全院会诊,一致认为感染可能性大,确诊需活检.  相似文献   
48.
卫生行政部门应该在三个方面下大功夫:为医疗机构增钱、增政策和创造一个好的医疗环境。  相似文献   
49.
播散性黄色瘤(xanthoma disseminatum,XD)是一种罕见的良性非朗格汉斯细胞起源的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以全身皮肤播散性橘黄色丘疹为特征[1].累及颅内的XD患者,国外仅19例[2],且多合并于全身系统病变,国内目前尚无报告.本文报道1例单纯发生于鞍区及松果体区而酷似生殖细胞瘤的XD,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0.
岩段颈内动脉的显微解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岩段颈内动脉及其相关结构的显微解剖,为手术操作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15例30侧成人头部标本的岩段颈内动脉及相关结构,测量有关数据。结果 岩段颈内动脉分水平段、膝部及垂直段。岩浅大神经的走行基本和岩段颈内动脉水平段平行,是术中确定岩段颈内动脉水平段的重要标志。结论 熟悉岩段颈内动脉的显微解剖及其和相邻结构的关系,就能在相关于术中更好保护岩段颈内动脉,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