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7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篇 |
儿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6篇 |
内科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34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12篇 |
综合类 | 9篇 |
预防医学 | 4篇 |
药学 | 1篇 |
1篇 | |
肿瘤学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1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1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2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1篇 |
1999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复合手术治疗髓内复杂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采用复合手术治疗的1例髓内复杂AVM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术中结合荧光引导,显微手术配合血管内栓塞,电凝切断表浅及可以显露的供血动脉,对深部难以显露的供血动脉和畸形团进行栓塞,切除其余可以显露的具有占位效应的大部分畸形血管团。术后DSA造影显示畸形团闭塞满意,病人症状缓解。结论 复合手术治疗髓内复杂型AVM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垂体特异转录因子pit-1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研究Pit-1与激素水平、肿瘤侵袭性的关系。以探讨Pit-1在垂体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根据术前激素水平、临床表现及术后病理诊断确定腺瘤类型,依影像学表现、术中所见及硬膜病检结果判断对肿瘤侵袭性分级,用免疫组化和RT-PCR分别测定Pit-1蛋白和pit-1mRNA的表达。结果 Pit-1在GH腺瘤、PRL腺瘤、GH/PRL混合腺瘤中均有表达。与对照组相比,中、高度表达者占此3种腺瘤的78.8%(26/33),无功能腺瘤及ACTH腺瘤中无Pit-1蛋白的表达。pit-1mRNA在全部的GH腺瘤、PRL腺瘤、GH/PRL混合腺瘤和50%(5/10)的无功能腺瘤中有表达,在ACTH腺瘤组中无表达。GH、PRL、GH/PRL混合腺瘤组间pit-1mRNA的表达量差异无显著性,此3组均显著高于无功能腺瘤组(P〈0.05)。GH、PRL腺瘤组中pit-1mRNA的表达量与其各自术前的激素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在表达pit-1mRNA的腺瘤中,侵袭性组高于非侵袭性组。结论 Pit-1的表达与垂体腺瘤的表型、功能有关,与某些激素(GH、PRL)水平、肿瘤的侵袭性呈正相关,在某些类型(GH、PRL、GH/PRL)的垂体瘤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一种古老的疾病,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导致的肢端肥大症是学最早了解但又不断研究、不断认识的一种垂体疾病。对该病的每一次深入认识都促进了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改进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继发性损伤是决定颅脑创伤患者预后的重要病理基础,也是干预措施发生疗效的关键,因此探明继发性损伤中的关键分子机制,寻找药物作用靶点,具有重要的价值。长链非编码RNA是一类长度大于200 nt的核苷酸,在生物体的多种生理与病理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相关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能调控神经细胞凋亡、氧化应激、炎性反应、血管再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分型儿童颅咽管瘤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2006年3月至2018年7月经手术治疗的103例儿童颅咽管瘤的临床资料。根据鞍膈和脑室为界,将儿童颅咽管瘤分为鞍内型、鞍上型和脑室内型三种类型(即三组)。结果 103例患儿中,鞍内型34例,鞍上型63例和脑室内型6例。三组在患儿年龄、性别、肿瘤体积、影像学和病理学特点、肿瘤全切率和围手术期病死率等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病例总体手术全切率为88.3%(91/103),围手术期病死率为5.8%(6/103)。各组患儿的手术入路、肿瘤复发率和预后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鞍内型患儿选择经蝶入路或翼点入路,鞍上型患儿选择翼点或经纵裂入路,脑室内型患儿选择皮层/纵裂-侧脑室入路。对所有患儿随访(32.3±25.9)个月,总体肿瘤复发率为16.5%(17/103),其中鞍内型经蝶手术后复发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总体预后良好率为88.7%(86/97),鞍内型和鞍上型颅咽管瘤患儿预后较好,脑室内型预后差(P<0.... 相似文献
16.
大鼠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脑胶质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疫苗对C6荷瘤大鼠的免疫治疗效应,并比较免疫治疗策略的异同。方法将成年健康SD大鼠40只平均分为4组,分别经RN A致敏和C6冻融抗原致敏的DC免疫以及对照组经未致敏D C和R PM I1640免疫,采用LD H试剂盒检测CTL的体外杀伤活性。建立大鼠C6脑胶质瘤颅内肿瘤模型,观察其生存期,并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肿瘤RN A致敏的D C疫苗活性最强,与C6冻融抗原致敏的DC疫苗相比,CTL杀伤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治疗组荷瘤大鼠生存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两治疗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组肿瘤生长明显抑制。结论C6冻融抗原和肿瘤细胞R NA致敏的树突状细胞疫苗均是有效的免疫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外伤性大脑半球间硬膜下血肿(TISH)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14年8月—2019年5月收治的29例TISH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治疗后2周由Glasgow预后量表(GOS)评估短期疗效。GOS 1~3分为疗效差,GOS 4~5分为疗效好。结果 疗效良好者20例,占69.0%,疗效差者9例,占31.0%。疗效好组治疗后2周Glasgow昏迷评分(GCS)平均为(14.6±0.7)分,疗效差组为(9.4±2.2)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TISH疗效的因素包括合并合并脑挫裂伤(P=0.032),入院时GCS评分(P<0.001),住院期间病变变化(P=0.049),住院期间GCS极低值(P<0.001),治疗方式(P=0.016)和手术方式(P<0.05)。重症TISH患者(GCS≤8分)中7例行手术治疗,3例非手术治疗。手术组预后良好者4例,预后差者3例;而非手术组3例患者短期预后均较差。结论 TISH临床少见,多数患者病情较轻经保守治疗效果较好。部分患者出现迟发性出血,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障碍等,需严密监护。重症TISH患者手术治疗能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脑胶质瘤患者自体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观察该治疗对T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方法 试验组21例脑胶质瘤患者接受自体树突状细胞免疫治疗,对照组19例接受常规治疗,进行临床随访并检测两组T细胞亚群水平的变化。结果 试验组中位生存时间(29个月)远大于对照组(10个月),两组生存曲线分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脑胶质瘤患者外周血中CD3+含量、CD4+含量以及CD4+/CD8+比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免疫治疗后患者外周血CD3+、CD4+、CD8+含量以及CD4+/CD8+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均增加(P〈0.05),但CD4+/CD8+比值仍低于健康成人组(P〈0.05)。结论 脑胶质瘤存在免疫功能抑制,自体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治疗可一定程度重建、增强机体肿瘤免疫应答,抑制脑胶质瘤的复发和进展,从而有效地延长脑胶质瘤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内皮抑素和环磷酰胺联合治疗脑胶质瘤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培养GL15人脑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接种到裸鼠皮下形成脑胶质瘤模型,分别运用内皮抑素、环磷酰胺以及两者联合治疗,比较各组之间的肿瘤大小、β-catenin和cyclin D1的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情况。结果 内皮抑素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可以明显抑制皮下肿瘤的生长(P〈0.01);内皮抑素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的β-catenin和cyclin D1的光密度值均与对照组和单纯化疗组之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内皮抑素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之间的cyclin D1光密度值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内皮抑素可以有效抑制脑胶质瘤的生长,与环磷酰胺的联合运用可以增强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