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29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红细胞生成素反应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1年1月1日~2021年7月31日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规律血液透析患者,收集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分别根据红细胞生成素抵抗指数(erythropoietin resistance index,ERI)的四分位数、第三四分位数进行分组,根据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组,比较组间差异;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红细胞生成素反应性的影响因素。利用ROC曲线评估参数对ERI的预测性能。结果与高ERI组相比,低ERI组BMI、血红蛋白水平更高(t值分别为2.896、4.246,P值分别为0.004、<0.001),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每周使用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rythropoiesis-stimulating agents,ESAs)剂量更低(Z值分别为-2.738、-8.820,P值分别为0.006、<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OR=0.844,95%CI:0.740~0.963,P=0.012)、IL-6(OR=1.119,95%CI:1.031~1.215,P=0.007)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红细胞生成素反应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工作特征曲线发现BMI对辅助预测ERI指导作用最高。与低体质量指数和体质量指数正常组相比,超重组患者ERI和ESAs剂量更小(K值分别为15.015、16.937,P值分别为0.001、<0.001)。结论BMI、IL-6是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红细胞生成素反应性的独立危险因素;BMI可能具有辅助诊断预测ERI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2.
熊浩  罗坤 《中国实用医药》2010,5(29):99-100
目的探讨手深度烧伤后早期功能的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为今后手部深度烧伤早期功能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3月至2010年3月38例(70只手)手部深度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早期功能的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进行总结。结果本组38例手部深度烧伤患者经医务人员治疗,治愈29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1例,治愈率为76.32%,总有效率为97.37%。结论早期功能治疗能减轻和预防手深度烧伤后手的原发损害及肌肉、骨、关节继发性损害,是促进手功能恢复和预后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73.
目的 探讨测量正常成人C0-C2高度的方法和正常值范围以及与斜坡枢椎角的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正常成人颈椎CT原始DICOM数据,应用RadiAnt DICOM软件系统进行分析测量,先调整颈椎至正中矢状位,在枕骨大孔前后缘最低点作连线,测量枢椎前缘最低点到该连线的最短距离为C0-C2高度和斜坡与枢椎后缘的夹角,比较性别之间有无区别,并分析C0-C2高度与斜坡枢椎角度相关性。结果212例颈椎CT,C0-C2高度为3.48~5.49 cm,平均(4.18±0.32)cm,95%可信区间为4.14~4.22 cm,斜坡枢椎角为126.10~174.30°,平均(152.45±8.51)°,95%可信区间为151.30~153.61°;其中113例男性,C0-C2高度为3.51~5.49 cm,平均(4.34±0.31)cm,95%可信区间为4.28~4.39 cm,斜坡枢椎角为126.10~174.30°,平均(152.84±8.70)°,95%可信区间为151.22~154.46°;99例女性,C0-C2高度为3.48~4.58 cm,平均(4.00±0.22)cm,95%可信区间为3.96~4.05 cm,斜坡枢椎角为131.50~171.50°,平均(152.02±8.30)°,95%可信区间为150.36~153.67°。男女之间比较,C0-C2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斜坡枢椎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C0-C2高度与斜坡枢椎角的相关性(r总=0.337,r男=0.414,r女=0.295),均呈低度相关(P<0.05)。结论应用CT测量C0-C2高度是一种方便可行准确的方法,枢椎前缘最低点到枕骨大孔前后缘最低点连线的最短距离可以真实反映C0-C2的高度,男性C0-C2高度高于女性,C0-C2高度与斜坡枢椎角呈低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4.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造影在溢液性乳腺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8例溢液性乳腺疾病的导管造影表现。结果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8例;乳腺囊性增生伴导管扩张6例;导管扩张症11例;乳腺导管扩张伴慢性乳腺炎4例;导管癌4例;导管内乳头状癌3例;导管内未见异常2例。结论乳腺导管造影对溢液性乳腺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极高的价值,为临床提供了可靠的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75.
目的 探讨股前外侧皮瓣联合小腿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下肢软组织大面积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设计应用股前外侧皮瓣和小腿外侧皮瓣联合游离移植治疗小腿软组织大面积缺损8例,其中,切取股前外侧皮瓣面积21 cm×12 cm~27 cm×18 cm.小腿外侧皮瓣面积20 cm×8 cm~26 cm×15 cm .结果 8例16块皮瓣全部成活,术后皮瓣外形良好,患肢功能恢复较理想,取得良好效果.结论 应用股前外侧皮瓣联合小腿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小腿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6.
信息化是临床路径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医院信息系统可实现临床路径信息化管理,并构建临床路径决策诊疗知识库,进而支持临床路径自适应性动态调整,是临床路径信息化管理的核心。本文对临床路径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基础及临床路径知识库的构建进行阐述,以期从信息化管理的角度为临床路径的制订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7.
目的 评估音乐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主观性耳鸣的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7年8月~2017年12月就诊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耳鼻咽喉科43例慢性主观性耳鸣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共两个组,分别进行音乐治疗和音乐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分别评估两组治疗方法的主观疗效及有效率,同时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分别采用耳鸣残疾评估量表(tinnitus handicap inventory,THI)、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对患者耳鸣严重程度及负性情绪进行评估,对患者基本信息(包括性别、侧别、耳鸣频率、响度)等做单因素回归分析,评估两种方法对主观性耳鸣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佳。结果 耳鸣个人主观恢复为疗效的评定标准,联合治疗组明显改善12例,改善6例,不改善2例,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明显改善8例,改善8例,不改善7例,总有效率69.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音乐治疗及认知行为治疗均对耳鸣患者显效,两组治疗前后的THI、VAS和SAS得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单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年龄、病程、耳鸣频率、耳鸣响度、耳鸣侧别、是否伴体力下降与耳鸣疗效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耳鸣疗效无明显影响。结论 认知行为治疗相比于音乐治疗,对慢性主观性耳鸣患者有更明显疗效,可有效改善主观性耳鸣患者的耳鸣主观感受及伴随的焦虑抑郁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8.
目的 探讨CT值直方图在骨巨细胞瘤(GCT)与动脉瘤样骨囊肿(ABC)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接受CT扫描且经病理证实的骨GCT患者34例和ABC患者9例,在病灶最大层面选取ROI,获取CT值直方图,并记录平均CT值、峰值CT值、偏度值及峰度值,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GCT和ABC各参数的差异,并对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采用ROC确定最佳诊断阈值,并计算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结果 GCT平均CT值和峰值CT值均显著高于ABC(t=-5.62、-5.81,P均<0.05),ABC偏度值和峰度值大于GC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8、0.75,P均>0.05)。诊断GCT的平均CT值和峰值CT值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和0.95(P均<0.01),最佳诊断阈值分别为36.67 HU和36.85 HU,此时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4.12%(32/34)、88.89%(8/9)、93.02%(40/43)和97.06%(33/34)、88.89%(8/9)、95.35%(41/43)。结论 CT值直方图对GCT和ABC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平均CT值和峰值CT值在两者的鉴别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