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29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明确己酮可可碱、维生素E、氯膦酸盐(PENTOCLO)方案治疗局限型颞骨放射性骨坏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期间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1例(23耳)接受PENTOCLO方案治疗的局限型颞骨放射性骨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治疗前后患者主观症状及裸露骨质范围改善等指标评价该方案的疗效。结果 PENTOCLO方案的平均使用时间为(506±48)d。19侧患耳(82.6%)的耳痛、耳流脓症状完全消失;2侧患耳(8.7%)的症状好转。9侧患耳(39.1%)的外耳道裸露骨质已完全被皮肤覆盖;11侧患耳(47.8%)骨质裸露范围明显减小;3侧患耳(13.0%)骨坏死程度稳定。结论 PENTOCLO方案治疗局限型颞骨放射性骨坏死的疗效明确,可以作为治疗局限型颞骨放射性骨坏死的非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02.
目的观察应用动力髁螺钉结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股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58例股骨髁上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和治疗组(30例),两组均应用动力髁螺钉治疗,治疗组加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治疗后进行膝关节功能评价,并记录骨愈合时间。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骨折愈合时间提前,且膝关节功能评价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结论动力髁螺钉结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股骨髁上骨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3.
目的研究负压封闭引流(VSD)联合过氧化氢灌洗在治疗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7例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彻底清创后给予VSD敷料覆盖持续引流,并联合应用过氧化氢灌洗,待创面新鲜感染消退后采取直接缝合或皮瓣移植修复创面。结果 15例早期感染(2周)患者经1次VSD治疗后直接缝合或局部皮瓣转移修复创面成功,2例慢性感染患者(10周)经2次VSD治疗后关闭创面,感染复发,再次清创取出内固定物及VSD治疗,伤口愈合。随访13~25个月,术区无再发感染,骨折均获愈合。结论负压封闭引流联合过氧化氢灌洗是治疗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的有效方法,可保留内固定物,缩短治疗周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用侧脑室β-连环蛋白(β-catenin)RNA干扰(RNAi)黄精丸治疗D-半乳糖联合东莨菪碱模拟的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以探讨黄精丸防治AD的神经保护信号分子机制。方法 81只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假手术组,AD模型组,多奈哌齐组,黄精丸+scrambled组(即β-catenin RNA干扰组),黄精丸+RNAi组,黄精丸组,多奈哌齐组和黄精丸组每组小鼠8只,其余各组每组13只。连续5周采用D-半乳糖联合东莨菪碱注射法给后5组的各小鼠制作AD模型。造模后第4周第1天,给黄精丸+RNAi组各小鼠右侧脑室一次性注射聚乙烯亚胺(PEI-LMW)/β-catenin siRNAs纳米络合物0.75 μL以脑内β-catenin RNA干扰处理,黄精丸+scrambled组各小鼠右侧脑室一次性注射络合复合物0.75 μL以作β-catenin干扰对照,假手术组各小鼠侧脑室内注射生理盐水0.75 μL。侧脑室注射2周后,经确认小鼠β-catenin RNAi成功,再给多奈哌齐组小鼠灌胃多奈哌齐(6.5×10-4 g·kg-1),给黄精丸+scrambled组,黄精丸+RNAi组,黄精丸组各小鼠灌胃黄精丸(2.5 g·kg-1),持续4周。灌胃结束后,采用跳台实验评价各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差异;尼氏染色计数各组小鼠大脑皮层S1Tr区及海马CA1,CA3区神经元数量差异;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各组小鼠大脑Wnt1,蓬松蛋白极性片段2(DVL2),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β-catenin,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 mRN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大脑Wnt1,DVL2,GSK-3β,β-catenin,CyclinD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AD小鼠侧脑室内β-catenin RNAi可明显抑制其脑内β-catenin表达,可成功实现目的基因沉默。与正常组比较,AD模型组小鼠学习与记忆成绩显著下降,跳台的错误次数增多(P<0.01),大脑皮层S1Tr区及海马CA1,CA3区神经元神经元数量显著减少(P<0.01),大脑Wnt1,DVL2,β-catenin,CyclinD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GSK-3β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AD模型组比较,黄精丸组小鼠的学习与记忆成绩均显著升高,跳台错误次数均显著降低,大脑皮层S1Tr区及海马CA1,CA3区神经元数量显著升高,大脑Wnt1,DVL2,β-catenin,CyclinD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GSK-3β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黄精丸组比较,黄精丸+RNAi组小鼠的学习与记忆成绩均下降,跳台错误次数显著升高(P<0.01),大脑皮层S1Tr区及海马CA1,CA3区神经元数量显著降低(P<0.01),大脑Wnt1,DVL2,GSK-3β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β-catenin,CyclinD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 黄精丸可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转导发挥治疗AD作用。  相似文献   
105.
[] 目的 探讨2019-nCoV感染肺炎CT表现及动态变化。方法 收集经病毒核酸检测证实的2019-nCoV感染肺炎患者45例,所有患者均具有完整的动态胸部HRCT影像学资料,复查间隔时间48-72h。结果 发病3d内行CT检查者29例,呈磨玻璃密度影者21例,占72.4%(21/29),磨玻璃密度影伴局部实变者8例,占27.6%(8/29),其中有2例(2/8)呈结节状;病灶形态呈不规则形或扇形病灶者89.7%(26/29),类圆形病灶者10.3%(3/29),余16例CT检查前已发病3d以上,病灶进展,第1次复查所有病例均有变化,其中单纯磨玻璃密度影者14例,占31.1%(14/45),磨玻璃样密度影为主且有肺实变者27例,占60.0%(27/45),肺实变为主者4例,占8.9%(4/45),第2次约入院10d复查病例38例,病变范围缩小者25例,占65.8%(25/38),病灶范围增大者4例,占10.5%(4/38),病灶范围同前者1例,占2.6%(1/38),病灶密度减低伴新发病灶者8例,占21.1%(8/38),余7例发展为重症期,不具备CT复查条件。结论 胸部HRCT能清晰整个疾病过程的影像变化,有助于指导临床早诊、早治、早隔离和作为评价临床综合治疗效果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研究主观性耳鸣患者的中枢静息态脑电振荡功率频谱特征,探索耳鸣的中枢神经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15例主观性耳鸣患者为耳鸣组,16名年龄性别匹配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美国EGI公司128导脑电分析仪,收集大约5分钟静息态脑电,将数据一系列处理后划分为δ(0.5~3.5 Hz)、θ(4~7.5 Hz)、α1(8~10 Hz)、α2(10~12 Hz)、β1(13~18 Hz)、β2(18.5~21 Hz)、β3(21.5~30 Hz)和γ(30.5~44 Hz)8个频段,计算各个电极的功率值。利用独立样本置换t 检验统计方法,得到两组人群具有显著差异的区域。计算各频段不同脑区与耳鸣主观症状相关性。结果  在α1、β和γ频段,与对照组比较,耳鸣组在左右颞叶区域的功率显著更高,δ、θ频段则在颞顶联合区比对照组有更高的功率频谱,而在其他频段和脑区没有发现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耳鸣响度与右侧前外侧区(R=0.66,P =0.007)、右前内侧区(R=0.58,P =0.031)γ频段功率频谱呈明显正相关关系。结论 与正常人群相比,耳鸣患者双侧颞叶区与颞顶联合区的中枢激活程度更高,耳鸣响度与右侧前外侧、前内侧γ频段功率谱呈正相关关系,提示耳鸣患者出现中枢系统的重组变化,γ波可能作为反映耳鸣主观评价的中枢指标,对探索耳鸣中枢机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7.
108.
林龙  熊浩  王明潮 《光明中医》2012,27(11):2157-2161
目的 了解广东省高年级中医学生及临床中医师对继续学习中医经典重要性的认识及学习情况,寻求中医经典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方法 以800名中医学生及180名中医师为样本,利用spss15.0统计分析.结果 97.7% 的学生和94.7% 的中医师认同继续学习中医经典的作用;仅4.2% 的学生和4% 的中医师认为继续学习中医经典的气氛很好;不同学院中医经典继续教学质量存在差异(P<0.05);64% 的学生和54.2% 中医师认为中医经典缺乏教育平台.结论 中医经典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可程度高,但中医教育系统目前存在与临床脱轨及缺乏平台等问题,需要完善教育体系并建立更多更可行的学习平台,促进中医经典继续教育.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建立稳定的新生小鼠耳蜗血管纹边缘细胞的体外培养体系,为研究边缘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模型.方法 用机械分离和化学消化结合的方法制成细胞悬液,将其接种于3.5 cm培养皿中贴壁生长,加入含有10%胎牛血清、氢化可的松、表皮生长因子、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胰岛素、转铁蛋白等促进生长成分的完全培养液,于37℃、5% CO2/95%空气的恒温培养箱内培养,每日观察细胞生长状况,每周换液2次.使用细胞角蛋白18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技术鉴定细胞的中间丝类型.制作透射电镜标本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 光镜下,培养24 h至第4天可见培养皿内细胞贴壁,未见明显增长.第5天,多角形细胞开始增多.第7天,在成片的梭形细胞区域内,多角形细胞呈单层极性排列,形成细胞岛,呈典型的铺路石样外观.第10天,可见dome形成.第14天后,两种细胞混杂生长,部分多角形细胞胞体增大,胞质内空泡增多,呈泡沫样外观.细胞最长生长21 d.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多角形细胞表达细胞角蛋白18.透射电镜下见多角形细胞为1个或2个卵圆形核,有丰富的细胞器并有分泌小泡,可见微绒毛等上皮细胞特征.结论 采用机械分离和化学消化结合的边缘细胞培养方法,成功建立了小鼠血管纹边缘细胞的体外培养模型,经过免疫细胞化学鉴定证实,这一培养体系是稳定、可靠的.  相似文献   
110.
螺旋CT多维重建骨与关节初步应用与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螺旋CT多维重建在骨与关节病的检查方法、CT征象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用螺旋CT对 17例骨与关节患者行容积扫描 ,包括骨折 4例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2例、脊髓病 1、无菌性坏死 3例、退行性骨关节病 4例、结核3例。全部病例均摄X线平片。利用工作站软件对容积数据进行三维重建 ( 3D)及多平面重建 (MPVR)同时辅以最大强度投影 (HDMIP)及切割法进行观察。结果 :3D及MPVR对骨、关节表面细节显示观察。结论 :3D及MPVR对骨、关节表面细节显示满意 ,可以多角度、多平面观察骨、关节的密度、形态、大小变化 ,发现相邻肌肉、软组织改变及空间结构关系。结论 :3D及MPVR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 ,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但CT技术利用及将操作阈值设定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