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9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0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40篇
内科学   41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00篇
预防医学   24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22篇
  1篇
中国医学   74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目的 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和磷酸化Akt (P-Akt)在尖锐湿疣和宫颈鳞状细胞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30例尖锐湿疣、30例宫颈鳞状细胞癌及15例正常人包皮组织中PI3K和磷酸化Akt的表达,利用计算机图像采集与分析系统对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平均吸光度(A值)测定,并对免疫印迹测定结果进行灰度扫描。采用SPSS17.0软件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 15例正常人皮肤中,仅表皮基底层可见PI3K及P-Akt阳性细胞;30例尖锐湿疣皮损中,PI3K及P-Akt表达增强,表皮全层均可见阳性细胞;而30例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I3K及P-Akt表达更强,明显高于尖锐湿疣,可见大量PI3K及P-Akt强阳性细胞。免疫组化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宫颈鳞状细胞癌PI3K和P-Akt表达(A值)分别为0.28 ± 0.05和0.20 ± 0.07,尖锐湿疣分别为0.22 ± 0.04和0.17 ± 0.03,正常人对照组分别为0.16 ± 0.04和0.10 ± 0.02,经方差分析,F值分别为44.87和20.64,P值均 < 0.01。Western印迹结果与免疫组化检测一致,宫颈鳞状细胞癌PI3K和P-Akt表达的相对灰度值分别为3.48 ± 0.48和3.33 ± 0.26,尖锐湿疣分别为1.99 ± 0.11和1.96 ± 0.11,正常人对照组分别为1.00 ± 0.03和1.00 ± 0.03,经方差分析,F值分别为354.83和302.33,P值均 < 0.01。结论 尖锐湿疣和宫颈鳞状细胞癌中PI3K/Akt信号通路被异常激活,HPV有可能通过影响PI3K和P-Akt的表达上调引起感染上皮的异常增殖。  相似文献   
282.
目的探讨Akt三种亚型Akt1,Akt2和Akt3的表达在寻常性银屑病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寻常性银屑病皮损及15例正常皮肤中Akt1,Akt2和Akt3的表达,并利用计算机图像采集与分析系统对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平均光密度测定。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正常人表皮相比,寻常性银屑病皮损中Akt1(0.2170±0.0144)和Akt2(0.2157±0.0150)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kt3(0.2990±0.0165)的表达却明显高于正常皮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寻常性银屑病皮损内Akt活性的升高可能与Akt3的表达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283.
邓辉  金明  苑维  潘琳 《眼科》2011,20(6):372-377
目的 观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谷氨酸转运体(GLAST)、谷氨酰胺合成酶(GS)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变化、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的检测以及神经营养因子NT-3的表达,探讨糖尿病(DM)对视网膜神经细胞损伤的机制。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Sprague-Dawley(SD)大鼠82只。 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2只,糖尿病模型组70只。链脲佐菌素诱导实验性DM大鼠模型。RT-PCR法检测视网膜GFAP mRNA表达水平;TUNEL法检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及内核层细胞的凋亡并计数凋亡细胞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技术LSAB法检测GFAP、GLAST、GS、NT-3在视网膜的表达,观察DM大鼠视网膜RGC及内核层细胞功能的改变,用图像分析仪测量免疫组化的显色强度。主要指标 GFAP、GLAST、GS和NT-3的表达量,视网膜内核层和RGC细胞凋亡数。结果 (1)与正常组(1.00±0.02)相比,模型组GFAP阳性表达量(5.22±1.34)明显增加(P=0.000), GLAST、GS、NT-3阳性表达明显降低。(2)大鼠视网膜凋亡阳性细胞仅见于RGC层和内核层,模型组视网膜内核层细胞及RGC凋亡数量(36.00±6.02,11.48±2.08)比正常组(16.33±2.34,5.34±0.52)显著增加(P均=0.000)。(3)DM大鼠视网膜GFAP mRNA表达(7.00±0.37)比正常组(0.29±0.08)明显增加(P=0.000)。(4)GFAP阳性表达与内核层细胞及RGC凋亡数呈正相关(r=0.88、0.85,P=0.021、0.028 );GLAST阳性表达与内核层细胞及RGC凋亡数呈负相关(r=-0.91、-0.89, P=0.014、0.020),GS阳性表达与内核层细胞及RGC凋亡数呈负相关(r=-0.93、-0.90, P=0.007、0.009);NT-3阳性表达与内核层细胞及RGC凋亡数呈负相关(r=-0.74、-0.71, P=0.036、0.041)。结论  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增加与Müller细胞的过度反应性增生及神经营养因子的缺失有关,高浓度谷氨酸的兴奋性毒性作用以及神经营养因子NT-3的缺失是其视网膜神经细胞损伤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84.
背景:磁性复合骨水泥作为一种新型骨转移治疗材料,不仅能对骨缺损进行修复,还能在交变磁场下升温杀死骨肿瘤。 目的:检测磁性复合骨水泥对小鼠L929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及细胞毒性反应。 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含0%(即磷酸钙骨水泥组),10%,20% Fe3O4的磁性磷酸钙骨水泥浸提液及含0%(即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组),10%,20%Fe3O4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浸提液对对数生长期小鼠L929成纤维细胞的毒性作用,每种浸提液又分为50%与100%两个浓度梯度;以正常培养基培养的小鼠L929成纤维细胞作为阴性对照组。 结果与结论:①在100%浓度梯度下:除含20%Fe3O4的磁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组细胞数量较少、细胞形态异常外,其余磁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含10%Fe3O4的磁性磷酸钙骨水泥组培养24 h时表现出轻度细胞毒性,毒性2级;含20%Fe3O4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在24-  72 h为表现出轻、中度细胞毒性,毒性为2,3级。各磁性磷酸钙骨水泥组细胞数量及形态正常。②在50%浓度梯度下:各组细胞形态均正常,细胞毒性为0级或1级。表明磁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具有轻、中度细胞毒性,磁性磷酸钙骨水泥细胞相容性良好,基本无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285.
背景 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研究认为多种代谢通路参与其发病,其中包括氧化应激机制.研究表明虾青素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可有效抑制氧化应激损伤及脂质过氧化,但目前鲜见虾青素对糖尿病性白内障防治作用研究的相关报道. 目的 观察虾青素对1型糖尿病大鼠代谢性白内障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38只SPF级6周龄雄性SD大鼠纳入研究,其中30只大鼠用一次性腹腔内注射质量分数1%链脲佐菌素(STZ)方法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连续3d血糖值>16.7 mol/L者为造模成功,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造模成功的24只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低剂量虾青素组和高剂量虾青素组,正常对照组8只大鼠同法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低剂量虾青素组和高剂量虾青素组大鼠分别给予50mg/(kg·d)和100 mg/(kg·d)虾青素以及橄榄油和饲料混合物连续喂养3个月,糖尿病模型组大鼠以等容量橄榄油混合饲料喂养,正常对照组以正常饲料喂养.造模后用裂隙灯显微镜行眼前节照相并对晶状体混浊的严重程度分为1~5级;收集大鼠双侧眼球制备晶状体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大鼠晶状体的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晶状体中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的阳性表达并进行定量分析;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各组大鼠晶状体内AGEs质量浓度、丙二醛(MDA)浓度、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以及谷胱甘肽(GSH)质量浓度.结果 造模后2、4、6、8、10和12周糖尿病模型组、低剂量虾青素组和高剂量虾青素组大鼠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糖尿病模型组、低剂量虾青素组和高剂量虾青素组间大鼠血糖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对照组大鼠晶状体透明,为1级,糖尿病模型组晶状体混浊均为5级,不同剂量虾青素组大鼠晶状体混浊度多为3~4级.低剂量虾青素组和高剂量虾青素组大鼠晶状体匀浆内的AGEs质量浓度分别为(7.23±0.50) μg/ml和(7.01±0.37) μg/ml,MDA浓度分别为(1.43±0.22) mmol/L和(1.35±0.16)mmol/L,均低于糖尿病模型组的(7.61±0.45) μg/ml和(1.62±0.42)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剂量虾青素组和高剂量虾青素组大鼠晶状体中GSH质量浓度分别为(272.70±12.53) ng/L和(283.52±16.17) ng/L,SOD含量分别为(55.45±6.47)μmol/(min·L)和(56.73 ±5.12) μmol/(min·L),CAT含量分别为(2.91±0.41) μmol/(min· L)和(3.02±0.13) μmol/(min·L),均明显高于糖尿病模型组的(241.52±15.13) ng/L、(51.67±5.45) μmol/(min·L)和(2.72±0.27)μmol/(min·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剂量虾青素组大鼠晶状体中GSH质量浓度和SOD含量明显低于高剂量虾青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虾青素能够延缓1型糖尿病大鼠代谢性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其作用机制与其抗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86.
吡格列酮对胰岛α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高脂饲养大鼠胰岛α细胞的分泌功能和胰岛素信号转导分子基因的表达变化以及吡格列酮干预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饲养组(NC)、高脂饲养组(HF)、高脂+吡格列酮组(HP).喂养20周后检测空腹血胰岛素(FINS)、胰高血糖素、游离脂肪酸(FFA)水平;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试验评价外周胰岛素抵抗程度;胰岛表面灌注检测高糖状态胰高血糖素的动态分泌变化;同时各组大鼠随机人组8只给予大剂量链脲佐菌素去β细胞处理,得到去β细胞正常组(NC-B)、高脂组(HF-B),高脂+吡格列酮干预组(HP-B).实时定量PCR方法比较3组去β细胞大鼠α细胞胰高血糖素、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胰岛素受体底物2(IRS-2)、磷脂酰肌醇3激酶(P13K)的mRNA表达.结果 (1)HF组葡萄糖输注率(GIR)明显低于NC组,血FINS、胰高血糖素、FFA均显著高于NC组(P<0.05或P<0.01);而HP组以上各项指标较HF组均明显改善.(2)胰岛表面灌注HF组基础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高于NC组(P<0.01),16.7 mmol/L葡萄糖灌注后NC组胰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明显下降,HF组胰岛的胰高血糖素分泌灌注后未受高糖抑制,HP组逆转了这种变化.(3)与NC-B组相比,HF-B组α细胞胰高血糖素mRNA的表达增高34.2%,IRS-2及P13K mRNA分别降低28.5%、21.3%(均P<0.01),而IRS-1仅降低7-1%(P>0.05).HP-B组较HF-B组胰高血糖素、IRS-2及P13K mRNA分别增加40.6%、57.2%、60.6%.结论 高脂饲料诱导的肥胖大鼠胰岛α细胞胰高血糖素分泌功能亢进并存在胰岛素信号转导分子表达降低,二者均与血FFA水平升高有关,而吡格列酮能逆转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287.
两种胰岛细胞抗体染色亚型与糖尿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调查胰岛细胞抗体(ICA)亚型与自身免疫性糖尿病(DM)临床表现多样性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急性起病Ⅰ型DM(58例)、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DM(LADA,45例)、2型DM(325例)及正常对照组(59例)血清,ICA用间接免疫过氧化物酶法测定。根据ICA染色形态对全部ICA阳性血清进行亚型划分,再用患者血清和抗胰高血糖素抗体或抗胰岛素抗体进行免疫双重染色,鉴定不同ICA亚型着染的胰岛细胞类型。结果 ICA在1型DM、LADA、2型DM及正常对照者的阳笥率分别为67.24%1、51.11% 、9.54%、1.69%。在光镜下,ICA可区分为两种染色形态:使整个胰岛弥漫着色的称为弥漫型,仅使胰岛周边的部分细胞着色的称为边缘型。免疫双重染色证实,弥漫型ICA使胰岛α、β细胞着染,边缘型ICA仅使α细胞着染。2型DM中边缘型ICA的比例(18/31)显著高于1型DM(4/39)或LADA(3/23)(P<0.001)。DM患者中,弥漫型ICA与边缘型ICA比较,前者发病年龄轻、空腹血糖高、残存胰岛功能差。结论 临床上诊断为2型DM的患者中有9%可能为LADA。自身免疫性DM的临床亚型与不同的ICA染色亚型有一定联系,弥漫型ICA患者病情重,进展较快,而边缘型ICA可能与缓慢进展的β细胞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288.
目的评估血管紧张素受体1型(AT1)拮抗剂替米沙坦对载脂蛋白E (Apo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30只ApoE小鼠并随机分为3组,13周高脂饮食后,替米沙坦组[12.01 mg/(kg·d)]、阿托伐他汀组[3 mg/(kg·d)]以及对照组(蒸馏水)继续饲养13周后处死,取小鼠主动脉根部的3个横切面,分别行HE染色、Movat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部成分。结果干预13周后,替米沙坦组和阿托伐他汀组主动脉斑块/内膜面积比值分别为28%、2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替米沙坦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易损指数分别为1.12和0.9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替米沙坦能显著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能与改变斑块的成分有关。  相似文献   
289.
目的 探讨细胞外基质纤维连接蛋白 (FN )、层粘连蛋白 (LN )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 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 3 0只 ,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 (DR组 ,n =2 0 )及正常对照组 (对照组 ,n =10 )。DR组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 (STZ) 60mg/kg ,制备DR微血管病变模型。180d时处死大鼠 ,取外周血作血液流变学检查 ,眼球用 3 %胰酶消化 ,制成视网膜血管铺片 ,进行FN、L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并采用LEICA—Q550IW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FN、LN在视网膜微血管中的表达及分布。观察DR的形态学改变 ,计数内皮细胞与周细胞的比例。 结果 图像分析显示 :DR组FN、LN含量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0 1)。形态学观察 :DR组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减少、内皮细胞增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0 1) ,毛细血管瘤、无细胞毛细血管形成 ,并有较多的白细胞栓塞血管腔。血液流变学检查 :血黏度、红细胞变形能力等改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 <0 0 5或 0 0 1)。 结论 细胞外基质中FN、LN的过度表达 ,介导细胞与细胞及细胞与间质之间相互作用 ,促进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毛细血管瘤形成 ,并导致毛细血管闭锁、基底膜增厚等病理改变 ,可能是导致DR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90.
目的 建立十五味赛尔斗丸定性定量检测方法,为其质量标准提高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制剂中诃子、小檗皮、风毛菊进行定性鉴别。通过HPLC同时测定没食子酸、木兰花碱、芒果苷、鞣花酸、盐酸小檗碱的含量。结果 TLC鉴别方法专属性好,斑点清晰且分离度好,阴性对照无干扰;含量测定结果显示,没食子酸在0.054 64~0.437 12 μg,木兰花碱在0.090 12~0.720 96 μg,芒果苷在0.012 64~0.102 72μg,鞣花酸0.040 56~0.324 48μg,盐酸小檗碱在0.034 68~0.277 44μg,线性关系良好。仪器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加样回收率的RSD值均符合要求。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操作简单,重复性较好,可用于十五味赛尔斗丸的质量控制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