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8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53篇
药学   8篇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通过观测自然人群颈动脉内径在不同性别和年龄间的表现特征,为深入研究动脉硬化和采取早期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参照ARIC研究方案采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技术和相关测量软件,对1202例中老年自然人群进行双侧颈动脉近端、远端和窦部各1 cm血管段内径测量,包括收缩及舒张内径值(分别简写为Ds和Dd),并计算出每个部位的血管内径差值(Ds-Dd,简称ΔD).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段和性别间的血管内径变化特征. 结果 1、男女性别间比较各年龄段,男性Ds和Dd均明显大于女性(P<0.01),仅≥60岁年龄段右侧近端和左侧远端的ΔD,男性显著大于女性(P<0.05).2、年龄段之间比较不论男女各部位Ds和Dd在≥60岁年龄段均明显大于<60岁年龄段(P<0.01),而仅在男性左侧窦部和女性右侧近端的ΔD值在≥60岁年龄段明显小于<60岁年龄段(P<0.05).结论颈动脉内径在不同性别和年龄段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其内径波动的绝对值(ΔD)仅在部分血管测量时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2.
目的:从流行病病理学的角度,分析和比较动脉粥样硬化(AS)高发区(北京)、低发区(南宁)及渔区(宁波)年轻人AS病变检出率及病变特点,并探讨AS的病变规律,为防治AS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北京、南宁、宁波等地302例意外死亡年轻人(15~39岁)新鲜心脏标本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苏木素伊红(HE)、弹力纤维+VanGieson(ET+VG)及苏丹─油红O染色,经形态学观察将AS病变分为IV型。AS病变检出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AS病变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302例左前降支AS病变总检出率达68.3%。北京地区AS病变检出率,尤其是中、晚期病变检出率明显高于南宁及宁波地区并接近受检人群的1/4。北京地区检出斑块的年龄早于南宁及宁波地区,且斑块多显示为动态发展趋势,而南宁、宁波地区斑块多为静止、稳定状态。结论:AS高、低发区人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病程度、发展趋势及进展速度均有所不同。我国AS检出率仍有上升趋势,这一变化应从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角度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3.
动脉脉搏波速度测量的重复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中心和外周动脉脉搏波速度测量的可靠性. 方法由两组测量者对5名女性健康志愿者进行颈-股动脉和颈-桡动脉脉搏波速度测量.测量分两天进行,同一天内需在3个不同的时间点(9:00,11:00和14:00)重复测量. 结果两组测量者间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差值(0.07±0.70)m/s(9.54±1.02 vs 9.47±0.82)m/s,Pearson相关系数0.73(P<0.01),组内相关系数0.50;颈-桡动脉脉搏波速度差值(0.64±1.40)m/s(9.60±1.1 vs 8.96±0.91)m/s,Pearson相关系数为0.1(P=0.86),组内相关系数0.15.Bland-Altman图显示测量者间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和颈-桡动脉脉搏波速度有较好的一致性.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不同时间测量的组内相关系数0.23~0.68,颈-桡动脉脉搏波速度不同时间测量的组内相关系数0.01~0.32.结论 在规范化的测量条件下,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测量者间重复性好,不同时间测量重复性由于测定次数很少,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4.
目的:描述和比较2015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期间,美国加速审批与欧洲附条件批准的上市所附条件。方法:通过美国和欧洲公开数据库,确定研究期间美国加速审批与欧洲附条件批准的所有药品的上市所附条件及上市后确证性临床研究。结果:2015—2020年,美国和欧洲分别有122和35个获批事项通过加速审批/附条件批准上市。美国FDA对每个获批事项平均提出了1.2个上市所附条件,欧洲EMA平均提出了2.3个,明显高于美国FDA(P<0.001)。美国上市所附条件的目的大部分是进一步确定产品有效性(61.5%),而欧洲大部分是既要确定产品的有效性也要确定安全性(85.7%)。美国和欧洲分别对54.9%和61.8%的上市后确证性临床研究要求使用替代终点作为主要终点指标,对95.1%和88.2%的上市后确证性临床研究要求使用干预,77.9%和61.8%的使用随机,63.1%和67.7%的使用对照。美国上市后确证性临床研究报告提交时限平均为46.8个月,≥5年的占31.6%。欧洲的平均时限为37.5个月,≥5年的占21.9%。结论:在上市所附条件方面,欧洲比美国更加谨慎和保守。对于上市后确...  相似文献   
95.
过去十年我国开展临床研究的数量增长迅速,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无论是获批一类新药的数量,还是在国际医学顶刊发表临床研究论文的数量均前所未有。然而,应该认识到,在所有临床研究中,能够提供高质量临床证据的研究所占比例仍很低,整体创新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仍不足。改变这一局面,应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走创新驱动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之路。我们还需要清楚地认识中国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具有的优势和劣势,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克服潜在的困难,扬长补短,方能使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方兴未艾,进而引领我国临床医学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一个负责任大国应有的贡献。为此,应大力开展临床科学家的培养,大力加强临床研究技术支撑平台的建设和临床研究规范化管理体系建设,大力开展临床试验相关知识的科学普及。  相似文献   
96.
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患病率及血压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索中国人群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患病率及血压水平的关系。方法 对北京石景山农民、首钢工人 ,年龄 45~ 6 4岁 ,共 3899人的空腹胰岛素与血压之间的关系进行现况调查。用方差分析方法判断不同胰岛素四等分组之间收缩压 ( SBP)、舒张压 ( DBP)均值的差别 ;以简、复相关分析法估计胰岛素对数值与收缩压、舒张压之间的相关系数 ;用 L ogistic回归分析法估计不同胰岛素四等分组的高血压发生的 OR值及其 95 %可信区间。结果 收缩压、舒张压均随着空腹胰岛素水平的升高而上升 ( P<0 .0 0 1) ,城市女性、乡村男性的收缩压、舒张压与血胰岛素水平呈极显著正相关 ,年龄调整后相关性依然存在 ,而年龄、体重指数调整后相关性消失。城市男性、乡村女性 SBP、DBP与血胰岛素水平无相关性。胰岛素四等分组的第 2、3、4等分组与第 1组比较的 OR及其95 %可信区间分别为 :1.16 9,0 .945~ 1.44 8;1.473,1.189~ 1.86 2 ;1.5 84,1.2 82~ 1.96 0。结论 在中国人群中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患病率有关 ,且随着胰岛素抵抗程度的升高 ,患病的风险性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97.
<正>血脂是血浆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和类脂等的总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大规模队列研究均证实血脂是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独立危险因素[1-4],这些队列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  相似文献   
98.
体重指数与死亡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目的:探讨不同体重指数(BMI)水平与总死亡及不同死因死亡的关系。方法;1982-1985年在我国不同地区的10组人群中(年龄35-39岁)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并对研究对象中无脑卒中、无心肌梗死及无恶性肿瘤史的30560人(男性15723人,女性14837人),随访至1999-2000年,登记各种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在平均15.2年的随访中,共死亡3212例,其中冠心病和脑卒中共死亡676例,恶性肿瘤死亡1281例,其他原因死亡1255例。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调整年龄、性别0估计低BMI组(BMI<18.5)、正常BMI组(BMI为18.5-23.9)、超重组(BMI为24-27.9)和肥胖组(BMI≥28)总死亡的相对危险分别为1.21,1.00,0.901,1.12,呈“U”形关系,当同时剔除前5年死亡病例及吸烟者后,低BMI组死亡的相对危险降低,而肥胖组增加,正常BMI组的相对危险最小。 随着BMI水平的上升,冠心病和脑卒中死亡的相对危险增加,恶性肿瘤死亡的相对危险降低,其他原因死亡的相对危险与BMI水平呈“U”形关系,当剔除早期死亡病例及吸烟者后,这些趋势依然存在。结论:BMI在正常范围内,总死亡的相对危险较低,且冠心病和脑卒中死亡,恶性肿瘤死亡及其它原因死亡的 综合风险也处于相对较低水平,有着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相似文献   
99.
100.
目的探讨我国人群中代谢综合征(MS)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于1983-1984年在北京市和广州市35~59岁的男女性城市和农村人群中进行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基线调查,并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至2005年底,登记并核实心脑血管病事件(包括冠心病事件和脑卒中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各种原因的死亡。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推荐的标准确定基线时研究对象是否罹患MS。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9 434人,其中男性4 621人,女性4 813人,男女性MS患病率分别为4.2%和5.2%。在平均19年的随访期间,研究对象共发生心脑血管病事件786例(男性488例,女性298例)。在调整多种危险因素后,男女性MS者发生心脑血管病事件、冠心病事件、总脑卒中事件和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风险明显高于非MS者(P值均<0.05),MS者发生出血性脑卒中的相对危险也高于非MS者(男性:RR=1.48,95%CI:0.71~3.09,女性:RR=2.54,95%CI:1.15~5.60),但在男性中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297)。结论 MS者发生心脑血管病的风险明显增加,但MS与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