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9篇 |
免费 | 21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7篇 |
内科学 | 83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36篇 |
预防医学 | 53篇 |
药学 | 8篇 |
1篇 |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23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5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动脉粥样硬化高、低发区年轻人冠状动脉管壁结构重塑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主要发生在内膜,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侧端居首位,故对我国动脉粥样硬化高(北京)、低(南宁、宁波渔区)发区327例意外死亡年轻人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侧端做了多参数形态测量,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以探讨动脉粥样硬化高、低发区同龄年轻人冠状动脉管壁结构重塑的差异及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发现北京年轻人冠状动脉管壁结构重塑改变早、进展快,各项指标明显高于低发区同龄年轻人,其中35~39岁组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检出率达10.7%,与动脉粥样硬化中、晚期病变的高检出率相符;宁波渔区居民总趋势与北京相似,但管腔狭窄检出率4.7%;南宁年轻人管壁结构重塑晚于北京两个年龄组,程度轻、进展慢,管腔狭窄检出率1.8%。说明三地区同龄年轻人在增龄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冠状动脉管壁结构的重塑存在明显差异,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血管壁结构重塑;冠状动脉;年轻人;动脉粥样硬化;形态定量 相似文献
72.
白介素10基因-592A/C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白介素10基因-592A/C多态性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及吸烟-基因的交互作用。方法2005年,在北京社区整群随机抽样人群中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询问病史及吸烟等生活方式相关危险因素,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白介素10基因启动子区域-592A/C位点基因型及相关生化指标。结果共1296例无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病史者进行分析,-592A/A、-592A/C和-592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1.9%、46.5%和11.7%,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417)。单因素、多因素及分层分析发现-592A/C与作为连续变量的IMT及作为分类变量的IMT增厚均无显著相关关系。单因素分析显示,-592A/C在显性、共显性和隐性模型中与颈动脉斑块患病率均无显著性,但调整年龄和性别后,-592C/C基因型在隐性模型中对颈动脉斑块起显著保护作用(OR=0.7,95%可信限:0.45-0.98),分层分析发现吸烟与-592A/C对斑块危险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48),-592C/C的保护作用仅出现在从未吸烟人群中(OR,0.5,95%可信区间:0.3-0.8),戒烟及现吸烟人群中关联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水平。结论白介素10基因-592C/C基因型对动脉粥样硬化起到保护作用,而且这种保护作用与吸烟状况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73.
农民膳食减盐可行性及降压效果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项旨在评价减盐措施在农民中实施的可行性及效果的小型干预试验结果表明:在参加试验的16户(共38人)农民中,经过12周的干预,膳食盐摄入量由干预前的平均11.1±3.7g/日下降到6.1±1.7g/日,平均下降了5.0g/日。其中来自高盐食物(如咸菜、泡菜、豆豉等)的盐平均下降了3.9g。8小时夜尿钠及钠/钾比值也相应下降,但无统计学显著性。干预第4周后,血压出现显著性下降,第8周、第9周达最低点。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收缩压平均下降1.7kPa(12.5mmHg),舒张压平均下降1.0kPa(7.8mmHg),P值均<0.01)。上述结果说明:在足够的干预强度下,简单、明确、具体的膳食减盐指导能够在农民中行之有效地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4.
<正>血脂是血浆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和类脂等的总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大规模队列研究均证实血脂是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独立危险因素[1-4],这些队列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 相似文献
76.
背景 定性研究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中,掌握该研究方法有助于全科医生更好地开展医学研究。目的 本文对定性研究方法在中国全科医学中的应用进行归纳总结,并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全科医生更好地使用该方法进行研究。方法 于2019年7月-2020年2月,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定性研究”“质性研究”“质的研究”“访谈”“全科医学”“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基层及社区”为主题词和关键词检索相关中文文献,检索时间为2009-2019年。采用Excel录入数据,对纳入文献的发文时间、期刊、题名、研究方法等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00篇全科领域定性研究文献,2014年发文量最多,为18篇(18.0%);硕士学位论文5篇(5.0%),期刊论文95篇(95.0%),95篇期刊论文分布于38种期刊,发文量最多的期刊为《中国全科医学》,为28篇(29.2%);研究内容多有关教育培训,占52.0%(52/100);研究方法采用最多的是访谈法,占53.0%(53/100);56.0%(56/100)的研究未阐明抽样方法。定性研究在我国全科医学中的应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对于该方法的英文单词没有统一的中文翻译;文章题目或者关键词中缺少“定性研究”等字眼;以发现临床问题为目的的定性研究较少;实践方法不够科学。结论 定性研究方法在我国全科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该方法多用于教育培训方面的研究,其中使用最多的方法为访谈法。定性研究方法在全科医学中的应用存在若干问题,使用方法有待规范。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改进血脂检验报告单对门诊患者渊脂治疗知识和行为的影响。方法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改进血脂报告单模式,将报告单背面加入《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核心表格内容。改进前后在调脂治疗相关门诊分别抽取483例和464例患者进行调脂治疗知识和行为的问卷式调查。结果化验单改进前后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对自身危险分层判断的正确率分别是26.O%(112/430)和26.3%(115/438),对于“不同危险分层不同LDL—C目标值”的知晓率分别为37.0%(159/430)和35.8%(157/438),仅有0.7%(2/306)和1.0%(3/299)的患者知晓自己的调脂目标(P=0.557)。报告单显示血脂水平正常时,患者遵医嘱服药率改进前后分别为47.6%(230/483)和46.6%(216/464),分别有20.5%(99/483)和19.0%(88/464)质疑处方,不服药比例分别为31.9%(154/483)和34.5%(160/464)(P〉0.05)。存i忙4脂药物治疗患者中,改进前后低危和中危者的治疗率分别为13.3%(2/15)和75.0%(9/12)(P=0.002),高危者分别为54.0%(101/198)和56.8%(130/229),极高危者分别为62.4%(58/93)和69.0%(40/58)(P〉0.05)。改进前后患者总体调脂达标率分别为41.5%(102/245)和44.5%(114/256),极高危者分别为17.9%(12/68)和21.6%(11/52)(P〉0.05)。结论改进血脂检验报告单没有改善患者的血脂达标率、治疗葺罨和患者tLH药依从性;应尝试将患者教育与血脂报告单改进相结合的模式。 相似文献
78.
心血管疾病发病前没有明显的预兆,十几年“沉默”后第一次发生,就会夺走一半以上患着的性命。猝发的病症会使我们来不及见亲人最后一面,甚至来不及见到医生。就算我们足够幸运保全性命,也有很大可能会因此丧失劳动能力。 相似文献
79.
第三次世界预防心脏病学大会(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eventive Cardiology)于1993年6月27日至7月1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隆重举行。挪威首相(医学博士及公共卫生学硕士)Gro Harlern Brundtland夫人出席了开幕式,并做了题为“心血管预防中重要的环境因素——全球性回顾”的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80.
动脉脉搏波速度测量的重复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中心和外周动脉脉搏波速度测量的可靠性. 方法由两组测量者对5名女性健康志愿者进行颈-股动脉和颈-桡动脉脉搏波速度测量.测量分两天进行,同一天内需在3个不同的时间点(9:00,11:00和14:00)重复测量. 结果两组测量者间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差值(0.07±0.70)m/s(9.54±1.02 vs 9.47±0.82)m/s,Pearson相关系数0.73(P<0.01),组内相关系数0.50;颈-桡动脉脉搏波速度差值(0.64±1.40)m/s(9.60±1.1 vs 8.96±0.91)m/s,Pearson相关系数为0.1(P=0.86),组内相关系数0.15.Bland-Altman图显示测量者间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和颈-桡动脉脉搏波速度有较好的一致性.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不同时间测量的组内相关系数0.23~0.68,颈-桡动脉脉搏波速度不同时间测量的组内相关系数0.01~0.32.结论 在规范化的测量条件下,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测量者间重复性好,不同时间测量重复性由于测定次数很少,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