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5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5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1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李爱东  姚海军 《中外医疗》2010,29(9):145-145,147
自2008年10月起,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泌尿系专科结对彭浦等五家卫生服务中心,联合管理位于彭浦等社区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以专科医院医师定期下社区,指导培训社区医师良性前列腺增生相关知识技能以及最新诊疗发展,会诊解决社区医师遇到情况,社区医师在诊疗过程中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过程给予良性前列腺增生[1]信息记录登记,定期随访记录。利用专科医院的技术,设备优势结合社区医师与患者联系方便,接触密切,更早了解病情变化情况等特点,提高治疗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疗效,更好地提高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2.
目的综合评价中国人群吸烟与喉癌之间的关系及关联强度,为我国喉癌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在CNKI、万方、维普、PubMed、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Wiley、ProQuest等数据库中系统检索截止2013年1月之前国内外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献。所有文献检索、文献选取、文献信息的提取及文献质量评价均由两人独立进行。根据研究之间的异质性大小采用合适的方法来合并相关结果。结果纳入合格研究文献16篇,喉癌患者2730例,对照3224例。吸烟与喉癌发病关系的合并0尺值为4.08(95%CI:2.90—5.26;r=86.7%,P〈0.001)。很少吸烟者及经常吸烟者发生喉癌的OR值为分别为5.90(95%CI:3.05~11.41)及13.30(95%CI:8.03~22.03)。结合漏斗图的结果,尚不能认为目前纳入的研究存在发表偏倚(Egger,P=0.402;Begg,P=0.784)。结论在中国,吸烟会显著增加喉癌的发病风险,而且随着吸烟量的增加,喉癌的风险可能更高。  相似文献   
103.
目的通过卵巢切除术建立雌性大鼠去势模型,探究亚麻籽粉木酚素预防乳腺癌的功能及与雌性激素的关系。方法将48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基础饲料组(BD)、基础饲料去势组(BDC)、亚麻籽粉组(FS)和亚麻籽粉去势组(FSC),每组12只,对全部大鼠进行二甲基苯蒽(DMBA)一次性灌胃(2mg/kg体重)建立诱发的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一周后对BDC组、FSC组大鼠行去势手术,连续观察21周,测定瘤体的体积和重量,并取乳腺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实验期间动物一般状况良好,实验组大鼠未出现明显毒副作用;亚麻籽粉组(FS和FSC组)大鼠发生可触及肿瘤的时间较相应对照组晚2到4周;亚麻籽粉组大鼠单纯性增生和不典型增生以及乳腺癌发生率和病灶数均显著低于相应对照组(单纯性增生:FS vs BD,P=0.006**;FSC vs BDC,P<0.001**;不典型增生:FS vs BD,P=0.048*;FSC vs BDC,P=0.014*;乳腺癌:FS vs BD,P=0.028*;FSC vs BDC,P<0.047*);亚麻籽粉组大鼠肿瘤体积和重量均小于基础饲料组;FS和FSC组研究结果提示亚麻籽粉木酚素抑制增生发生及肿瘤细胞的生长的能力与实验动物体内雌性激素水平有关(单纯性增生:P=0.008**;不典型增生:P=0.042*;乳腺癌:P=0.033*)。结论亚麻籽粉木酚素可有效预防和降低化学诱癌剂DMBA所诱发的乳腺癌、癌前病变和单纯性增生的发生,预防乳腺癌的功能和效果受到体内雌性激素影响。本研究结果对未来实施木酚素预防乳腺癌及有效人群的筛选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4.
本文对学校的师资队伍,从职务结构、学历结构及年龄结构三个方面进行了自1985年至1993年的动态分析,提出了教师队伍的动态变化情况,并提出了师资队伍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比较分析多项实验室检测指标对早期化脓性与病毒性脑膜炎诊断的敏感性及量化标准,并探讨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发病3d内就诊的55例脑膜炎患者的外周血像、血糖及C-反应蛋白(CRP),脑脊液(CSF)白细胞数、蛋白、糖及CRP的检测结果。其中经病原学及/或临床治疗确诊的化脓性脑膜炎25例、病毒性脑膜炎30例,对其实验室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外周血像、CSF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在早期两种脑膜炎互有重叠,鉴别化脓性或病毒性脑膜炎存在一定困难。而采用CSF蛋白>1.5g/L,血清CRP>16mg/L,CSF糖与血糖比值≤0.35等量化指标,则明显提高化脓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价值。如果对这些指标进行组合,可进一步增加鉴别两种脑膜炎的敏感性。结论选择CSF糖与血糖比值、血清CRP、CSF蛋白等实验室指标并设定量化标准,或者对这些指标进行组合检测,可提高鉴别诊断早期化脓性与病毒性脑膜炎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有利于减少误诊,增强治疗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06.
郝丽  李爱东  张健 《医学研究杂志》2016,45(8):11-13,51
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是一种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具有潜在侵袭性的癌前病变,且其较高恶变率严重威胁着女性的身心健康。随着影像学的发展,DCIS的检出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但是目前仍缺乏可靠的无创诊断手段,因此术前明确诊断依然由穿刺活检来证实。针对DCIS的治疗,目前主张综合性多学科性的治疗原则。根据Van Nuys预后指数选择具体手术方案,并根据组织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特点选择辅助性放疗、内分泌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但是,如何兼顾最佳美容效果的同时获得最有效的临床治疗目的,并防止过度治疗这一问题仍备受争议。DCIS整体预后较好,但是存在较高复发率。对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DCIS的生物学行为,指导临床治疗并判断预后。但如何根据分子学预后因素对DCIS行个体化治疗,以及如何更好地和传统预后因素结合判断预后仍面临挑战。本文根据近年来的相关性研究,针对DCIS的最新诊治现状和复发相关预后因素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7.
1 临床资料糖尿病人238例,年龄29~69岁,腹部手术88例,术前漏诊DM56例(37例为急诊手术),见表1。对照组为随机选择同期同年龄段经开腹手术的非DM患者,病种与DM相同。围手术期处理:术前准备:测血、尿糖、酮体、血糖、电解质、肝功、心肺功  相似文献   
108.
阑尾炎术后如何防止和减少切口及腹腔感染,是鲁外科医生长期思考的问题。我们自1990年~1994年6月对1642例病人进行了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病例1642人,按人院先后分A、B两组,A组840例,男448例,女392例,平均年龄4412岁;B组802例,男421例,女381例,平均年龄39.47岁。方法:A组的方法是:术前l~2小时应用庆大霉素16万单位或卡那霉素O.4静注;切开腹膜前先将纱布置于腹膜周,然后切开腹膜;腹膜保护采用“反折式”,脚将腹膜提起,保护巾置于腹膜外并于腹膜外游行少许如为化脓、坏疽穿孔性阑尾炎,先…  相似文献   
109.
【目的】进行有关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研究。了解脑卒中患者发病1个月与1年后生存质量的变化情况,以明确患者今后康复的目标及康复工作重点。【方法】对我科首次发病的5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经药物及康复治疗后,在发病1个月与1年后采用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年后〈50岁患者总体健康较1月时有明显改善(P〈0.05),而年龄越大改善越不明显(P〉0.05)。在社会功能、活力、精神健康等方面的改善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结论】在脑卒中发生后,临床上通过积极的治疗来尽可能恢复患者躯体功能和改善其生存质量。1年后康复工作的重点是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加强患者自理能力的训练;还应设法降低患者对治疗和生活过高的期望,尽力改善机体功能,调节心理障碍以进一步提高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0.
老年人后循环梗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后循环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721例,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159例)、中年组(198例)和老年组(364例);每组再按梗死部位分为前、后循环梗死组。然后对比分析其中后循环梗死老年组(110例)与前循环梗死老年组(254例)、后循环梗死青年组(30例)、后循环梗死中年组(60例)的梗死部位、临床症状及体征、危险因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改良Rankin量表和死亡情况。结果后循环梗死各年龄组的最常见梗死部位是脑桥,合并前循环梗死最多的部位是基底节区。与前循环梗死老年组比较,头晕、眩晕、吞咽困难及四肢瘫虽为后循环梗死老年组较常见的症状和体征,但缺乏特异性;而复视、共济失调、眼震、瞳孔异常及眼球运动障碍等临床上虽具有特异性,却十分少见,对诊断帮助不大。与前循环梗死老年组和后循环梗死中年组比较,后循环梗死老年组HDL-C降低、肺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后循环梗死老年组日常生活能力较前循环梗死老年组明显差(P<0.05)。结论老年人后循环梗死的预后大多较好。由于吞咽因难和抵抗力低下而使其更容易发生肺炎,治疗中应有针对性的护理和康复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