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3篇
  免费   215篇
  国内免费   74篇
耳鼻咽喉   52篇
儿科学   33篇
妇产科学   14篇
基础医学   118篇
口腔科学   18篇
临床医学   435篇
内科学   246篇
皮肤病学   19篇
神经病学   96篇
特种医学   18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363篇
综合类   946篇
预防医学   408篇
眼科学   34篇
药学   270篇
  4篇
中国医学   366篇
肿瘤学   127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105篇
  2015年   94篇
  2014年   225篇
  2013年   148篇
  2012年   213篇
  2011年   197篇
  2010年   208篇
  2009年   235篇
  2008年   171篇
  2007年   189篇
  2006年   180篇
  2005年   170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了解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的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情况,探讨EBV与肝炎病毒有无协同致癌作用。方法:研究组为78例HCC石蜡标本,对照组为26例非癌症肝组织标本。用PCR检测EBVDNA(BamHIW,LMP1)、HBVDNA(S基因、Χ基因),用RTPCR检测HCVRNA和HDVRNA,用免疫组化检测EBV(LMP1)、HBV(HBsAg、HbcAg)和HCV。结果:EBVDNA在HCC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28.2%vs8.0%),χ2=4.622,P=0.032;HBVDNA在HCC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56.4%vs23.1%),χ2=8.681,P=0.008;EBV与HBV在HCC组无相关关系,χ2=0.835,P=0.375。HCVRNA、HDVRNA在18例HCC中阳性分别为1和0例。免疫组化测EBV在HCC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32.1%vs2.5%),χ2=6.02,P=0.012;HBV在HCC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57.7%vs5.1%),χ2=10.03,P=0.001。结论:EBV在HCC发生中可能起作用,与HBV无明显协同致癌作用;HCV、HDV检出率不高,与EBV关系未能确定。  相似文献   
62.
目的:观察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Phthalate acid esters,PAEs)对原代培养的大鼠脂肪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γ2(Peroxisome prolifc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gamma 2,PPAR-γ2)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对脂肪细胞进行PAEs染毒培养,观察脂肪细胞多方面的变化,评价PAEs对脂肪细胞的影响。主要实验:①显微镜每天观察脂肪细胞的形态变化;②油红O染色提取法和MTT比色法检查脂肪细胞的生长状况;③提取脂肪细胞的总RNA,通过逆转录PCR实验,分析PPAR-γ2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①PAEs处理过的脂肪细胞由最初的小圆形变化为梭形最后变成椭圆形,大鼠脂肪细胞内出现脂肪颗粒,并逐渐增加,最后部分脂肪颗粒融合为较大的脂肪颗粒,符合脂肪细胞的发育规律。②随着培养液中PAEs浓度的增加,大鼠脂肪细胞产生的脂肪颗粒数量增多。③PPAR-γ2的表达随着PAEs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结论:可以认为PAEs通过增强PPAR-γ2表达来促进脂肪细胞的生长发育,研究结果将会为研究PAEs与肥胖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为进一步研究PAEs对健康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19,FGF19)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4,FGFR4)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我院2009-2012年间34例食管鳞癌术后病理标本中肿瘤组织和正常食管组织中FGF19和FGFR4 蛋白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FGF19和FGFR4在人类食管鳞癌组织中均高表达(P=0.000,P=0.000),FGFR4和FGF19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rs=0.401,P=0.019;rs=0.404,P=0.018)和病理分期(rs=0.495,P=0.003;rs=0.439,P=0.009)呈正相关,并且在食管鳞癌中FGFR4与FGF19的表达呈正直线相关(rs=0.483;P=0.004)。结论:FGF19和FGFR4与食管鳞癌的发生有关,并参与其侵袭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在0.1%甲醛诱导的急性炎性痛中的作用。方法将30只ICR雌性小鼠随机分成生理盐水对照(NS)组、甲醛(F)组、右美托咪定+甲醛(DEX+F)组。向右后爪足底注射25μl 0.4%甲醛建立小鼠急性炎性痛模型,在甲醛注射前1 h,DEX+F组小鼠腹腔注射DEX,NS组和F组小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以小鼠舔咬足累计时间评价自发痛行为。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自发痛评分结果显示,与NS组相比,F组小鼠出现典型的双相痛反应;与F组相比,DEX+F组小鼠的第Ⅰ时相痛(P<0.001)和第Ⅱ时相痛(P<0.001)累计时间明显减少。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NS组相比,F组小鼠脊髓后角GFAP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增多(P<0.001);与F组相比,DEX+F组小鼠脊髓后角GFAP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减少(P<0.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NS组相比,F组小鼠脊髓GFAP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F组相比,DEX+F组小鼠...  相似文献   
65.
目的观察内毒素致大鼠心肌肌质网相关酶学变化,评价内毒素对大鼠心肌肌质网功能的抑制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10只,随机均分为空白对照组与内毒素注射组。内毒素注射组构建脓毒症大鼠模型,即从大鼠尾静脉注射脂多糖(0.7 mg/kg),1次/d,共2 d。检测两组大鼠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价心肌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测定心室肌细胞肌质网钙调节蛋白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内毒素注射组大鼠心率增快[首日(204±18) 次/min vs.(139±10) 次/min,次日(199±22) 次/min vs.(143±17) 次/min,P<0.05],首日平均动脉压(MAP)降低[(87±12) mmHg vs.(102±7) mmHg,P<0.05]。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内毒素注射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疏松,细胞间炎性细胞浸润,肌纤维断裂,线粒体、肌质网形态辨认困难。反转录实时定量PCR(PT-qPCR)结果显示,注射内毒素后大鼠心室肌肌钙集蛋白(CASQ1)、钠-钙交换体(NCX)、钙调蛋白磷酸酶1(ppplCa)、受磷蛋白(PLN)、肌质网Ca2+  相似文献   
66.
目的分析合并A型行为(TABP)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证型分布及其临床特征,探究TABP对PCOS的影响,进一步为疾病的诊疗提供参考价值。方法纳入2014年11月—2019年3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门诊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系统中信息完整并诊断为PCOS患者为PCOS组(n=501),选择同时期就诊于医院体检中心并并真实完整填写A型行为量表(TABPQ)的非孕期健康女性为对照组(n=191)。比较PCOS组与对照组中TABP的发生率及统计分析PCOS患者中合并TABP患者(n=273)的证型分布情况及临床的典型特征。结果 (1)PCOS患者中TABP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2)痰瘀互结证和脾虚痰湿证分别是PCOS患者中TABP和非TABP的主要证型,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合并TABP组的PCOS患者在年龄、收缩压、BMI、WHR、FSH、FPG、TC、TG、LDL、APOA值方面高于非TABP组的PCOS患者(P<0.05)。结论具有TABP的PCOS患者更多的表现为肾虚肝郁证和痰瘀互结证,存在更为明显的肥胖及严重...  相似文献   
67.
非特异性下腰痛(NLBP)是一种没有明确病因的异质性疾病。在临床研究方面,针刺治疗NLBP虽已进入多个国家的腰痛临床实践指南,但等级力度较低,且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仍存在争议,国际研究中度证据表明针灸治疗NLBP短期镇痛效应明确,可一定程度改善疼痛相关抑郁症状,但疗效规律探索较欠缺,缺乏指导针刺治疗NLBP的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方案;国内临床研究在量效选穴、特色针法、针刺器具等方面颇具特点,但存在研究缺乏系统性、质量不高、证据力度不强等问题。机制研究结果显示,针刺可能通过抗炎镇痛、改善中枢敏化及局部多裂肌和骨源性损害等实现镇痛效应;但由于NLBP病种的异质性,目前对针刺治疗NLBP机制的阐述可能无法达到共识,仍值得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68.
目的:观察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单节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固定治疗的40例新鲜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并发症情况及伤椎Cobb角变化,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等指标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40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经28 ~60个月随访.术后1周椎体前缘高度恢复达到(92.3±3.7)%,比术前平均增加33.2%;术后1周Cobb角度(4.56±1.91)°,比术前平均下降14.91°,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均无明显改变,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明显下降,所有患者均无腰背部酸痛僵硬等症状,功能恢复良好.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单节段骨折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的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与血脂、脑梗死面积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40例,分别于发病后第1天、第3天、第7天采集肘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MMP-1、MMP-9及其TIMP1的浓度变化,并检测血脂的变化,通过头颅CT评估脑梗死的面积。结果脑梗死患者MMP-1、MMP-9、TIMP1数值在检测不同的天数有不同改变,脑梗死面积增大,则MMP-1、MMP-9、TIMP1数值变大(P〈0.05);血脂指标的改变在脑梗死入院后第7天内无明显变化。结论脑梗死患者MMP-1、MMP-9、TIMP1在不同的时间窗存在一定规律的改变,三项血浆浓度与脑梗死面积表现为正相关系,但与患者的血脂无显著性关联。  相似文献   
70.
目的:观察腰突穴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LID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以腰突穴臭氧注射为治疗组,单穴电针腰突穴为对照组,在疗程结束后比较疼痛改善程度和临床综合疗效。结果:治疗组疼痛改善有效率为96.8%,对照组有效率为81.3%;随访临床疗效,治疗组有效率93.8%,对照组为72.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腰突穴臭氧注射能够有效改善LIDP患者疼痛及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