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29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2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21.
李杰恩  唐安洲 《实用癌症杂志》2000,15(6):613-614,625
目的:探讨常规分割放疗和超分割放疗对鼻咽癌组织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TdT酶介导的生物素化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60例鼻咽癌患者在放疗第2周和第4周时细胞凋亡率(apoptosis rate,AR)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on cell nh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结果:常规分割放疗组放疗第4周后的AR  相似文献   
22.
鼻咽癌血管生成与复发转移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鼻咽癌血管生成与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73例NPC石蜡标本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进行检测,随访3年,NPC复发转移19例,无复发转移。结果复发转移组的MVD及VEGF表达显著高于无复发转移组,MVD与VEGF的表达相关。结论NPC的MVD及VEGF与复发转移密切相关,有可能作为判断肿瘤生物学行为,转移潜能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3.
鼻内镜手术以其科学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临床效果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开展,基本上己经取代柯陆手术。尽管借助各种角度鼻内镜及器械,有时上颌窦内仍然有无法窥视和处理的区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鼻内镜手术处理某些上颌窦病变有时存在操作死角,看得见但够不着,如何规避这些局限,将给一些疾病治疗带来更好的效果。我们对2005年1月~2009年6月共收治上颌窦良性病变患者512例,其中109例采用鼻内镜联合下鼻道进路手术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4.
目的本研究观察难治性鼻-鼻窦炎(difficult-to-treat rhinosinusitis,DTRS)的鼻窦黏膜胶原纤维沉积程度,同时还探讨其与TGF-β1、嗜酸性粒细胞及影像学表现的关系。方法根据患者就诊时临床特点和纳入标准将51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分为难治组(12例)、复发组(14例)、初治组(15例)和对照组(10例)。术前对所有研究对象行血常规和鼻内镜检查,同时对术前鼻窦CT行LundMackay评分;术中取黏膜组织进行Masson染色、HE染色和ELISA检测。结果①难治组的黏膜胶原纤维面积百分比高于复发组、初治组和对照组;②胶原纤维面积百分比与TGF-β1浓度、黏膜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Lund-Mackay评分均有相关性;而与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无相关性。结论①鼻窦黏膜纤维组织增生可能是DTRS病理特征之一,可能与发病有关;②TGF-β1高表达、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丰富和高Lund-Mackay评分可能是胶原纤维沉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5.
原发于鼻咽部的淋巴瘤目前常与鼻腔淋巴瘤同时报道,而单独对原发性鼻咽部淋巴瘤(primary nasopharyngeal lymphoma, NPL)报道很少,报道的焦点都放在其病理学改变方面,对其免疫表型与临床关系的报道更少.本文对近年来鼻咽部淋巴瘤3种免疫表型及其临床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鼻部多形性腺瘤的CT表现,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鼻部多形性腺瘤患者CT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其中男1例,女3例,年龄23~60岁,中位年龄47.5岁;全部患者均行鼻窦CT平扫,其中1例平扫后行增强扫描。结果4例鼻部多形性腺病患者中,1例位于鼻根部,3例位于鼻中隔前部,肿瘤大小为1~3 cm,病变形状1例呈椭圆形,3例呈类圆形,边界均清楚。CT平扫时病灶密度与邻近肌肉组织密度相等,密度不均匀,其中3例病变内部可见裂隙样低密度区,1例病变周围骨质呈轻微压迫性骨质吸收,其病灶内部可见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病灶未见明显强化。结论鼻部多形性腺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改良切口的鼻中隔再次矫正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鼻中隔矫正术火败的37例患者行鼻内镜下改良切口的鼻中隔再次矫正手术,手术切口即在鼻小柱后方、鼻中隔软骨尾端前缘,上自鼻中隔软骨尾端顶部,向下延至鼻腔底部;然后沿此缘依次切开皮肤及黏膜,暴露软骨膜,自前向后将鼻中隔黏膜及粘连的纤维组织切开分离,切除偏曲部分骨质。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12个月,鼻中隔偏曲矫正良好,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鼻中隔穿孔、鼻中隔血肿、鞍鼻或鼻腔粘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鼻内镜下改良切口的鼻中隔再次矫正手术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手术方式,可以对两侧鼻中隔黏膜之间粘连的纤维组织直接进行切开分离,具有…m少、视野清晰、容易分离、黏膜张力小不易损伤、手术时间短等优点,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大大降低了鼻中隔再次矫正术的难度和风险,术后疗效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8.
29.
兰新海  李杰恩 《临床医学工程》2012,(12):2289-2290,2293
目前放射治疗是治疗鼻咽癌的首选方法,治疗效果较好。但放射亦会对邻近的组织器官造成损伤,而引起相应的并发症,其中放疗后鼻窦炎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近10年以前,相关的文献报道很少,随着认识的深入,对其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研究。  相似文献   
30.
目的鼻内镜下采用3种不同入路手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为临床个体化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提供参考。方法以该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4例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常规行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检查,根据病变的部位范围选择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A组30例,行鼻腔外侧壁保留黏膜瓣的下鼻道入路;B组20例,行上颌窦自然口入路手术;C组34例,行联合入路手术。结果 84例患者均治愈,血涕、面部胀痛、头痛或鼻腔异味症状逐步消失,鼻内镜复查见术腔愈合好,上皮化良好,各鼻道无异常分泌物,术腔病变无残留,无鼻腔粘连、前鼻孔狭窄、鼻泪管损伤或其他并发症。术后6个月复查鼻窦CT无病变残留,下鼻道黏膜瓣愈合良好。结论术前根据病变部位及范围选择手术方式个体化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能充分暴露上颌窦窦腔,有效清除病变,避免损伤鼻腔鼻窦的正常结构,达到既微创又能彻底清除病灶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