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9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目的 研究美洲大蠊提取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胃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2009-01 ~2011-01随机将4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相应综合抢救措施,治疗组在对照组救治基础上给予美洲大蠊提取物.分别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3、7 d APACHEⅡ评分、胃肠功能评分变化.记录应激性消化道溃疡、死亡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APACHEⅡ评分、胃肠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7d治疗组APACHEⅡ评分、胃肠功能评分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d内治疗组应激性消化道溃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美洲大蠊提取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胃肠黏膜屏障功能具有保护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52.
肠道菌群在过敏性支气管哮喘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之一,主要与免疫紊乱相关.随着“卫生假说”的提出以及微生态学的发展,近年来肠道正常菌群在过敏性哮喘发生、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逐渐为人们所重视.人们在肠道菌群与免疫调节、菌群失调与哮喘发病风险以及利用微生态制剂预防、治疗哮喘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为治疗并预防哮喘开辟了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护理团队主导模式在救治骨科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中的应用。方法对56例ATC患者采用护理团队主导模式进行救治,明确急诊护理人员角色定位及职责,总结救治经验。结果 56例ATC患者中,6例患者入院时即确诊为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TIC);10例患者入院后进展为TIC,经过多学科团队配合治疗,病情好转54例,死亡2例。结论以护理人员为主导模式能够早期识别ATC/TIC患者,提高各科室团队间的协调与配合,有效地提高了ATC/TIC疾病的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索精准抗血小板用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90 d预后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在江西省14家医院招募AIS患者,对研究组患者开展精准抗血小板用药,对照组按照临床指南常规用药.在第90天随访记录复发、mRS评分和出血事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研究共招募了1472例患者,随访成功1370例.研究组中存在氯吡格...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究阿尔茨海默症动物模型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的认知功能、炎症及肠道菌群特征。方法 15只3月龄WT雄性小鼠为对照组,15只3月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为模型组,饲养6个月后进行水迷宫实验,观察潜伏期。实验结束后采集小鼠血清、海马组织和粪便,测定小鼠血清细胞因子、海马Aβ蛋白沉积和细胞因子表达情况以及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结果 APP/PS1组小鼠海马中有明显的Aβ蛋白沉积、水迷宫潜伏期显著增加(t=-2.16;t=-3.20,P<0.05)。WT组小鼠血清LPS水平显著高于APP/PS1组(t=2.97,P<0.01),IL-1β水平显著低于APP/PS1组(t=-3.69,P<0.01)。APP/PS1组小鼠海马组织中BDNF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WT组(Z=-2.79,P<0.01)。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的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显著低于WT组(t=3.01,P<0.05),Beta多样性分析表明两组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差异(R=0.45,P<0.05);APP/PS1组的疣微菌门和阿克曼氏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WT组(Z=2.61,P<0.05)。结论 APP/PS1组出现明显的认知功能下降、炎症反应以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异常改变。肠道菌群可能是防治阿尔茨海默症的新靶点,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总结我院应用自体骨复合同种皮质骨板预防全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及重建脊柱稳定的疗效.方法 2004年9月至2008年l0月,我们应用自体骨复合同种皮质骨板覆盖于椎板缺损区域,自体髂骨骨块覆盖于骨板上进行脊柱后柱结构重建.全组共53例,随访超过1年以上资料完整者43例.结果 术后随访1~6年,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5 ~12个月,平均7.7个月,椎板形态良好,无再狭窄,硬膜外未见明显粘连.通过“爬行替代”最终完成骨组织重建,骨融合良好,提供了对脊柱稳定支持.结论 同种皮质骨板在椎板切除后可以替代缺损部位椎板的遮挡及承重作用,避免脊柱后柱的缺失,并作为自体骨椎板再生的支架,通过“爬行替代”并与再生的椎板融合实现椎管结构的重建,从而实现脊柱稳定性,并且预防硬膜外粘连的发生.  相似文献   
57.
目的了解常熟市某金属材料厂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情况,为企业开展噪声危害控制,加强个人防护提供依据。方法对作业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对490名噪声作业工人进行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听力损失检出率达22.4%;34~48岁组听力异常检出率最高,达30.49%,≥8年工龄组最高,达38.71%,不同年龄组、不同工龄组听力损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多种危害因素工人听力损失率为27.36%,仅接触听力危害因素工人为19.0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职业危害应引起企业重视,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58.
大量成分输血在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严重创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手术策略(DCS)不同阶段大量成分输血治疗严重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DCS治疗的不同阶段给予大量成分输血的21例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均获得随访。患者伤后24h内DCS3个阶段平均输血8158ml,其中自红细胞悬浮液17u,血小板16U,去自冰冻新鲜血浆2308ml。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及Hb接近正常水平,可耐受后期精确性手术。结论在采用DCS治疗的严重创伤患者中,不同阶段给予大量成分输血可提高其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59.
目的总结同种异体骨与自体骨移植在骨巨细胞瘤刮除植骨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2年12月,30例用同种异体辐照骨与自体骨(3例加骨水泥)充填修复骨巨细胞瘤刮除后遗留的局限性缺损病人的病历资料。结果随访时间2.5~9年,植骨全部愈合,功能恢复正常,复发3例。结论术前准确评估,术中彻底清除对降低肿瘤复发率有重要作用;同种异体骨移植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成骨活性,与自体骨移植疗效相当,是骨巨细胞瘤刮除术后骨缺损的较理想的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诊治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10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3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SISMAD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治疗策略的选择以及预后情况。 结果:3例SISMAD患者中男2例,女1例;临床症状均表现为腹痛,伴恶心呕吐;治疗前CTA均示肠系膜上动脉内由内膜片分割形成的真假腔,其中Sakamoto II型2例、III型1例;均未合并夹层破裂出血或肠坏死。3例均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的基础上再行腔内支架治疗,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腹痛症状缓解。随访2~8个月,3例均存活,症状消失,支架通畅。 结论:对有症状的疑似SISMAD的患者,应行CTA检查明确诊断;未合并夹层破裂出血、肠坏死SISMAD的患者,抗凝治疗的基础上腔内支架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