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52篇 |
免费 | 43篇 |
国内免费 | 6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4篇 |
妇产科学 | 4篇 |
基础医学 | 260篇 |
临床医学 | 78篇 |
内科学 | 52篇 |
皮肤病学 | 7篇 |
神经病学 | 13篇 |
特种医学 | 45篇 |
外科学 | 15篇 |
综合类 | 159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眼科学 | 2篇 |
药学 | 55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肿瘤学 | 61篇 |
出版年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35篇 |
2010年 | 63篇 |
2009年 | 58篇 |
2008年 | 28篇 |
2007年 | 52篇 |
2006年 | 58篇 |
2005年 | 58篇 |
2004年 | 51篇 |
2003年 | 56篇 |
2002年 | 44篇 |
2001年 | 50篇 |
2000年 | 37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21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61.
目的研究CD40、人乳头瘤病毒(HPV)、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CD34在不同宫颈组织上的表达及其对宫颈癌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收集239例子宫颈组织标本及临床病理资料,其中正常子宫颈组织38例,慢性宫颈炎43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102例,宫颈鳞状上皮癌标本5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SP)法检测不同宫颈组织中CD40、HPV16/18-E6、VEGF的表达以及以CD34抗体检测宫颈癌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CD40分子、HPV16/18-E6、VEGF和CD34+MVD在宫颈癌中均为高表达,与正常宫颈组织及慢性宫颈炎组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D40分子的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与HPV16/18-E6、VEGF以及CD34+MVD的表达成正相关(P〈0.01或〈0.05)。CD40分子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和肿瘤有无淋巴结转移、肿瘤肌层浸润深度亦成正相关(P〈0.01或〈0.05)。结论 CD40分子在宫颈癌肿瘤发生、发展过程及肿瘤血管的生成中起着一定的作用;CD40分子在宫颈癌组织上的表达不仅为研究肿瘤的临床进展提供了参考指标,同时也为宫颈癌的肿瘤生物学治疗提供了一靶分子。 相似文献
662.
激发型抗CD40单抗介导恶性肿瘤细胞凋亡及其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激发型CD40单克隆抗体对人B淋巴细胞恶性肿瘤的生物学效应及其机制。方法 将激发型CD40单克隆抗体5C11加入肿瘤细胞的体外培养体系,采用细胞计数,流式细胞仪等方法分析单克隆抗体5C11对不同肿瘤细胞株的作用。结果 5C11能引起CD40表达的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株XG2和恶性淋巴瘤细胞株Daudi发生同型聚集,抑制其生长并介导凋亡;CD40分子介导的XG2和Daudi细胞凋亡作用与可溶性TNF产生无关。结论 激发型CD40单克隆抗体通过诱导B细胞恶性肿瘤细胞的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体外生长。 相似文献
663.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及Flt3配体双表达核酸疫苗的构建与体外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构建可同时表达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和Flt3配体(FL)胞外段的双表达核酸疫苗。方法:将HBcAg和FL胞外段的基因用PCR方法扩增并分别引入相应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然后克隆入真核双表达载体pIRES,获得含双基因片段的表达质粒;再取该表达质粒中的内部核糖体切入位点(IRES)序列和基因片段克隆入pJW4303载体中,获得相应的双表达核酸疫苗,经筛选鉴定后,以293T细胞瞬时表达检测两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构建成功以pIRES、pJW4303为载体的4种HBcAg和FL胞外段的双表达核酸疫苗,体外表达证实HBcAg和FL胞外段均能高效表达,基因位于IRES上游时表达水平较高。结论:用IRES元件实现了HBcAg和FL胞外段双表达核酸疫苗的构建,pJW4303为载体的核酸疫苗两基因表达水平优于pIRES为载体的核酸疫苗。 相似文献
664.
目的 克隆sCD40L功能性片段(E107-L261)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体系进行表达。方法 从CD40L胞外段全长基因通过PCR方法扩增出sCD40L功能性片段(E107-L261)的基因,并在其N端融合6个组氨酸(His);经PCR、酶以及DNA测序证实;将融合得到的sCD401L基因插入pET30a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表达体系进行诱导表达。结果 构建了pET30a-sCl340L原核表达载体;将转化菌BL21(DE3)诱导表达后经SDS-PAGE电泳以及Western Blotting鉴定显示在18kd处有sCD40L功能性片段(E107-L261)的高效表达。结论 sC1340L功能性片段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为进一步研制其同源三聚体形式的功能性重组蛋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65.
无菌制备BALB/c小鼠骨髓细胞,按常规方法分离纯化出树突状细胞(DCs),采用GM-CSF和IL-4诱导后,以凋亡肿瘤细胞负载未成熟DCs,再分别加入mCD40L-CHO细胞和TNF-α继续培养48h,按常规方法分别制备各发育阶段DCs的超薄切片。用透射电镜观察小鼠DCs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超微结构特征,并比较凋亡肿瘤细胞负载的小鼠DCs被CD40L和TNF-α刺激后超微结构的差别。实验结果证实DCs在分化发育成熟中存在异质性;DCs可通过吞噬凋亡的肿瘤细胞负载抗原;CD40配基化对DCs的分化成熟作用优于TNF-α。 相似文献
666.
目的探讨细胞间隙连接蛋白43(CX43)与上皮性卵巢癌化疗疗效(耐药或敏感)及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从1999年1月至2003年6月间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完整的卵巢癌病例中,筛选出60例原发上皮性卵巢癌和6例正常卵巢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诊断将其分为3组:①化疗耐药组30例,②化疗敏感组30例,③正常卵巢组6例.全部病例术前均未接受过放疗,入院后均行全子宫和双附件切除 盆腔淋巴结清扫 阑尾切除 大网膜切除术,66例患者均有随访结果.用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66例标本组织中CX43蛋白的表达量.结果CX43蛋白的表达为化疗耐药组<化疗敏感组<正常卵巢组织,单向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结果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CX43蛋白表达量的下降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化疗耐药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67.
目的:研究凋亡肿瘤细胞负载的DCs联合细胞因子对T细胞体外激发、扩增及功能的诱导作用。方法:人B淋巴瘤细胞株Raji经顺铂(DDP)诱导凋亡,体外共育法负载DCS,DCs和T细胞体外共培养观察DC5对T细胞的效应,采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仪分析T细胞表型: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10的含量;溶血实验检测细胞毒性T细胞(CTL)产生穿孔素的能力;体外肿瘤杀伤实验分析CTL的特异性肿瘤杀伤作用。结果:凋亡肿瘤细胞负载联合CD40激发的DCs能有效地激发自体T细胞的体外扩增并诱导具有较特异杀伤肿瘤细胞作用的CTL。结论:凋亡肿瘤细胞负载的DCS在CD40信号的作用下对自体T细胞具有较强的激发和扩增效应.所获得的CTL对肿瘤细胞具有较特异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668.
目的克隆人DC-SIGN基因,并构建含有该目的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获得稳定表达DC-SIGN分子的L929基因转染细胞。方法利用RT-PCR的方法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总RNA中克隆出人DC-SIGN基因,通过双酶切(EcoRI,BamHI)装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GEZ-Term中,脂质体法共转染包装细胞293T,用含有完整病毒颗粒的293T细胞的培养上清感染L929细胞,72h后,加入Zeocin进行筛选,挑选出能稳定表达DC-SIGN蛋白的L929细胞株。结果构建了用于表达的含DC-SIGN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经转染包装细胞293T后,获得具有感染能力的重组DC-SIGN逆转录病毒和转染L929细胞,继而经RT-PCR、流式细胞仪表型检测,筛选出了稳定表达人DC-SIGN蛋白的L929转基因细胞。结论构建了含人DC-SIGN基因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和稳定表达人DC-SIGN蛋白的细胞株,为该基因功能的后续研究和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69.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受照射小鼠骨髓造血细胞的近期影响和造血重建功能的作用探讨TNFα对骨髓造血细胞的辐射防护作用。方法小鼠照射前24h一次性注射TNFα,2周后检测共外周血WBC、骨髓MNC、CFU-S和CFU-Mix,流式细胞仪分析骨髓c-Kit+细胞;并进行长期造血重建实验燧注射TFNα的小鼠,2周后外周血WBC、骨髓MNC、内源性CFU-S、CUF-Mix数量和c-Kit+ 相似文献
670.
目的研究原核表达hIL-17B/His重组蛋白及生物学活性。方法 RT-PCR法克隆去信号肽的hIL-17B基因序列。将测序后的hIL-17B分子扩增产物插入PQE3.0载体构建hIL-17B/PQE3.0重组载体。再将该重组载体导入M15工程菌,应用异丙基B-D硫代半乳糖苷诱导后表达hIL-17B/His重组蛋白,并经Western blot实验证实。结果获得原核表达的hIL-17B/His重组蛋白。体外实验表明,该融合蛋白具有上调人巨噬细胞TNF-α、IL-1β等分子表达的作用。结论原核表达获得具有生物学活性的hIL-17B重组蛋白,为进一步研究该分子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