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4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38篇
耳鼻咽喉   11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4篇
基础医学   57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100篇
内科学   87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21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72篇
综合类   360篇
预防医学   110篇
眼科学   38篇
药学   128篇
  5篇
中国医学   199篇
肿瘤学   7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51.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联合植皮术在深度烧伤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2年12月榆林市第二医院收治的深Ⅱ度、Ⅲ度烧伤患者共5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植皮前后分别采用VSD治疗促进创面愈合;对照组24例,采用传统常规换药方法,肉芽组织新鲜后植皮,加压包扎植皮区。观察两组中并发症发生率、首次植皮存活率、创面感染率、住院时间、总医疗费用等差异。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85%和1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7.69%和4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98,P〈0.05),首次植皮存活率分别为96.15%和70.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53,P〈0.05);两组疼痛评分分别为(4.15±1.29)分和(6.24±2.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36,P〈0.05);住院时间分别为(21.4±4.5)d和(30.8±6.7)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75,P〈0.05);两组总医疗费用分别为(34960.4±8949.2)元和(29512.8±6749.7)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414,P〉0.05)。结论 VSD使用安全、简便,可有效促进烧伤创面的愈合,降低创面感染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植皮存活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2.
淤积性皮炎是下肢静脉曲张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临床相当常见,治疗迁延难愈。2007-12—2008-12,我们应用利湿通瘀之验方祛湿通脉汤,采用中药外洗法治疗淤积性皮炎61例,并与冰黄肤乐软膏治疗54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53.
背景:目前认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是由黏附分子和趋化因子介导的,该过程有骨髓内皮细胞、造血干细胞、骨髓造血微环境及其分泌或表达的分子共同参与,黏附分子可能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目的:以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和迟发抗原4为指标探讨穴位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迁移、趋化的机制。方法:贴壁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第3代为种子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1×10^10 L-1。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心肌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以下简称心肌组),穴位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以下简称穴位组),每组15只。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方法复制心肌梗死模型,穴位组造模成功72 h后于心俞、至阳、膻中每穴位注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0.3 mL,心肌组造模成功72 h后二次开胸,左前降支供血区域及周边心肌分6点均匀地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2 mL,4周后颈动脉插管,多道生理记录仪检测血流动力学指标,ELISA法检测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及迟发抗原4表达水平。 结果与结论:心肌组、穴位组大鼠心功能得到改善,两组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及迟发抗原4较模型组升高,心肌组和穴位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说明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迟发抗原4轴可能是穴位注射干细胞趋化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4.
从中医理论出发,以现代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演变研究为基础,对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诊治进行分期、分层研究探讨。根据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演变中粥样斑块的特点,合理借鉴中医外科病"瘤和痈"的疾病内核,以脉瘤和脉痈命名分论稳定斑块和肇事斑块,并提出相应的治法治则。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心脑合病中医不同辨证分型与血脂的相关性以探索心脑合病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指标。方法:对982例确诊为心脑合病(本研究中特指冠心病心绞痛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患者,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的方法,运用频数、构成比、百分比、卡方检验等方法分析血脂和心脑合病各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心脑合病痰瘀互结证和痰瘀互结证及其兼夹证中血脂异常的百分比较高,二者与非痰瘀互结证及其兼夹证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脂异常和心脑合病痰瘀互结证、痰瘀互结证及其兼夹证具有相关性,血脂可以作为心脑合病痰瘀互结证、痰瘀互结证及其兼夹证的客观化指标,临床可以通过调控血脂防治心脑合病痰瘀互结证。需进行在心脑合病辨证分型基础上的更大样本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56.
王骥  毛伟  文丰  周宏健  陆斌  张哲 《现代实用医学》2014,26(10):1252-1252
目的探讨在飞秒激光辅助的角膜移植术后,使用眼前节分析仪(Pentacam)和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角膜中央厚度(CCT)的差异。方法采用Pentacam和超声角膜测厚仪,分别测量飞秒激光辅助的角膜移植术后患者18例(18眼)的CCT,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entacam和超声角膜测厚仪测得的CCT平均值分别为(654.7±121.0)m、(649.3±127.2)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测量方法的数据成正相关(r=0.928,P〈0.05),提示Pentacam和超声角膜测厚仪的测量值的一致性较好。结论在飞秒激光辅助的角膜移植术后,使用Pentacam和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CCT的一致性较好,而Pentacam具有不可比拟的技术优势,更适宜作为术后长期随访的检测工具。  相似文献   
57.
鲍曼不动杆菌基因同源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哲  蒋晓飞  吕元 《现代实用医学》2005,17(11):674-676
目的分析鲍曼不动杆菌的基因同源性,并对其进行分子分型。方法采用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ep—PCR),分别以基因外重复回文序列(REP)和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ERIC)为引物,对122株鲍曼不动杆菌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并分型。结果REP—PCR将鲍曼不动杆菌分为14种基因型(A~N)。其中H型含98株,为主要的流行型别,并可分为6个亚型;ERIC—PCR将菌株分为13种基因型(A’~M’),其中L’型100株,为主要的流行型别,并可分为5个亚型。其余菌株在其他基因型中均为零星分布。结论在鲍曼不动杆菌基因同源性分析中,REP—PCR的分辨率较ERIC—PCR高;同时表明我院存在着某一基因型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流行,估计该型菌株可能以克隆株的形式播散。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和分析影响腮腺癌术后生存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在1985年1月至1998年12月我科收治的136例腮腺术后病例作5-13年的防访,并对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6例患者5,10年生存率分别为76.5%,58.8%,男性生存率较女性低,腮腺癌高度恶性者的预后明显低于低度恶性者,I,II期患者预后明显高于III,IV期患者,淋巴结转移者预后明显差于夫淋巴结转移者,单纯手术组的生存率明显低于术后放疗组,结论,影响预后的因素与性别,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癌瘤部位,原发灶大小,癌瘤累及区域大小,淋巴结转移及治疗方法等有关,早期治疗,原发灶的彻底切除及术后综合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9.
胸痹首见于《金匮要略》,症状表现为胸痛彻背,背痛彻心,时而心悸不宁,甚或心痛持续不解,相当于目前西医疾病中的灌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机为人体阳气、阴血亏虚,而致痰浊、瘀血、寒积留聚,引起心脉气血阻闭不通。杨关林教授致力于胸痹心痛痰浊血瘀证证候特征的研究与治疗,依托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对胸痹心痛的辨证论治从脾胃着手,有独到见解,运用益气、补血、温中、祛痰、养阴等治法之汤药,同时注重因人因地制宜以及调护,其疗效显著闻名于杏林。  相似文献   
60.
目的:分析EICU严重创伤患者创伤应激反应后,采用丙泊酚与瑞芬太尼治疗的镇静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0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68例EICU严重创伤应激反应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采用丙泊酚联合咪达唑仑静脉注射法治疗,一组为观察组,采用瑞芬太尼联合咪达唑仑静脉注射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起效时间为(24.42±7.92)s,停药后的苏醒时间为(23.85±11.58)min,达到满意的镇静深度时间为(24.96±9.58)min,停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对照组患者的起效时间为(32.25±11.97)s,停药后的苏醒时间为(37.92±8.51)min,达到满意的镇静深度时间为(32.21±11.98)min,停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59%。此外,经镇静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疼痛水平为(3.54±0.42)分,对照组为(4.29±0.51)分。结论:EICU严重创伤患者发生创伤应激反应后,采用瑞芬太尼联合咪达唑仑进行镇静治疗,镇静起效时间、镇静深度、镇静时间、镇痛效果均较为理想,且不良反应较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