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20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1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40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济宁市2001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郝学安  吴吉英  孙艺 《疾病监测》2003,18(10):383-385
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的监测是消灭脊髓灰质炎 (简称脊灰 )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及时发现输入性脊灰和疫苗相关病例 ,为疫情控制和无脊灰证实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我市自1 991年建立AFP监测系统以来 ,监测质量不断提高 ,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WHO的规定要求。为更好的做好今后的监测工作 ,保持我市无脊灰状态 ,现将我市 2 0 0 1年报告的 46例AFP病例监测情况分析如下。材料与方法1 资料来源 :AFP病例的监测资料来源于全市AFP监测系统常规报告和主动监测资料。2 VAPP诊断标准 :按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脊髓灰质炎诊断标准及…  相似文献   
52.
根据尿中红细胞形态的变化,鉴别血尿的来源是Fair-ley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提出来的。此后,医学界已公认尿中红细胞大部呈畸形形态则为肾小球源性血尿。但是,在多年实践中,我们发现由肾小球疾病所致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患者尿畸形红细胞并不增多,而正常形态红细胞明显增加,目前很少有这方面的报道。为进一步研究慢性  相似文献   
53.
慢性肾衰竭并发尿毒症脑病1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我院2002年开展血液透析滤过以来救治的尿毒症脑病17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13例,女4例,年龄35~83(平均68)岁;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5例,慢性肾盂肾炎2例,高血压肾病3例,糖尿病肾病4例,药物性肾损害2例,梗阻性肾病1例;临床表现:精神异常11例如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幻觉、幻视、行为性格异常;意识障碍4例如嗜睡、昼夜颠倒、意识模糊、昏迷;抽搐2例;本组中规律性血液透析(每周3次)2例,不规律性血液透析4例,腹膜透析2例.  相似文献   
54.
<正> 如何提高现有基层卫生人员的业务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基层需要,确保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战略目标,是目前卫生事业的重大课题。资料与数据来源 11990年济宁市卫生事业统计报表。  相似文献   
55.
56.
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PRCA)是一种正色素、正细胞性贫血,主要表现为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的绝对减少,骨髓中红系细胞增生极度低下或消失,而粒系及巨核系增生正常。尿毒症合并PRCA病例比较少见,但近来相关报道逐渐增多。我院一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病人出现PRCA,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7.
骨髓瘤极易累及肾脏,有的病例误诊为慢性肾炎、尿毒症。我科于2000年1月发现骨髓瘤肾病误诊为慢性肾炎1例。现报道如下。1 病例资料患者男,68岁,以反复性眼睑及双下肢浮肿6个月于2000年4月在我院诊治。体检:BP22/12kPa,肝、脾肋下未触及,眼睑及双下肢轻度浮肿。实验室检查:尿蛋白定量 9. 5g/24h、尿本周氏蛋白阴性,尿沉渣RBC 4~9/Hp、畸形率75%、颗粒管型 5/Hp、脂肪管型 2~3/Hp,血常规 WBC 7. 7×109/L、RBC 3. 58×1012/L、Hb 110g/L、血浆总蛋白 55. 0g/L、白蛋白 27. 4g/L、血浆蛋白电泳未见"M带",血总胆固醇 9. 43m…  相似文献   
58.
目的:分析脑干诱发电位的波形特点,观察正常气骨导脑干诱发电位Ⅴ波潜伏期-强度函数曲线及其相应的反应阈值的变化,为临床气导脑干诱发电位和骨导脑干诱发电位的联合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实验于2005-03/08在解放军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听力中心完成。选取听力正常的青年大学生28例(56耳),纯音听阈测试各频率气导听阈均≤15dBHL,所有受试者外耳及中耳均无异常,无噪声暴露史、使用耳毒药物及神经科疾病史。①纯音听阈测试:首先测试1000Hz的听阈,给声长度0.5~1.0s,给声间隔不短于1s,避免节律给声,从40dBHL开始测试。听阈的搜寻遵循“减十加五”的原则,即受试者若能听到声音,则将声强减少10dB;若不能听到,则增加5dB。测得1000Hz的听阈后,按2000,3000,4000,6000,8000,1000,500,250Hz先高频后低频的顺序检测,其中1000Hz给予重复测试,用于检测受试者在熟悉过程后测得的听阈的可重复性。②脑干诱发电位测试:采用Nicolet-spirit型诱发电位仪记录脑干诱发电位波形。刺激声采用短声,声刺激重复率为21.1次/s,正负交替刺激极性,扫描时间15ms,滤波范围50~2500Hz,平均叠加1000次。以10dB逐档降至无反应波形出现时再上升5dB,观察可重复出现反应的最低强度作为脑干诱发电位反应阈。并观察对侧给予白噪声掩蔽后骨导脑干诱发电位阈值及潜伏期的变化。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选取听力正常的28例青年大学生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骨导脑干诱发电位波形描述:骨导脑干诱发电位在其最大输出强度(100dBpeSPL)下诱发的波形仅引出明显的Ⅰ波和Ⅴ波,且重复性强,无明显起始音伪迹。与气导脑干诱发电位同等强度波形相比非常相似,但气导脑干诱发电位波形波幅较大,且引出Ⅲ波。②脑干诱发电位Ⅴ波潜伏期强度函数曲线:随着刺激强度逐渐减低,潜伏期均逐渐渐延长,但骨导Click的潜伏期要比气导延长程度大些。③气导与骨导脑干诱发电位反应阈的比较:气导脑干诱发电位Ⅴ波阈值明显低于骨导[(45.09±2.23),(61.25±2.18)dBpeSPL,P<0.01]。④对侧给声掩蔽对骨导脑干诱发电位的影响:对侧白噪声给声强度在70dBpeSPL以下时对骨导脑干诱发电位阈值及阈上10dB强度下波Ⅴ潜伏期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气、骨导脑干诱发电位波形特点极为相似,骨导脑干诱发电位检测在方法学上能与气导脑干诱发电位相补充,联合使用可望用于传导障碍及其程度的评估。此外骨导脑干诱发电位测试时应常规加对侧噪声掩蔽,但掩蔽声强度不应超过60dB。  相似文献   
59.
脑干诱发电位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脑干诱发电位的波形特点,观察正常气骨导脑干诱发电位V波潜伏期一强度函数曲线及其相应的反应阈值的变化,为临床气导脑干诱发电位和骨导脑干诱发电位的联合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实验于2005-03/08在解放军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听力中心完成。选取听力正常的青年大学生28例(56耳),纯音听阈测试各频率气导听阈均≤15dBHL,所有受试者外耳及中耳均无异常。无噪声暴露史、使用耳毒药物及神经科疾病史。①纯音听阈测试:首先测试1000Hz的听阈,给声长度05~1.0S,给声间隔不短于18,避免节律给声,从40dBHL开始测试。听阈的搜寻遵循“减十加五”的原则,即受试者若能听到声音,则将声强减少10dB;若不能听到,则增加5dB。测得1000Hz的听阙后,按2000,3000,4000,6000。8000,1000,500,250Hz先高频后低频的顺序检测。其中1000Hz给予重复测试,用于检测受试者在熟悉过程后测得的听阈的可重复性。②脑干诱发电位测试:采用Nicolet—spirit型诱发电位仪记录脑干诱发电位波形。刺激声采用短声。声刺激重复率为21.1次/s,正负交替刺激极性。扫描时间15ins,滤波范围50~2500Hz,平均叠加1000次。以10dB逐档降至无反应波形出现时再上升5dB,观察可重复出现反应的最低强度作为脑干诱发电位反应阈。并观察对侧给予白噪声掩蔽后骨导脑干诱发电位阈值及潜伏期的变化。。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选取听力正常的28例青年大学生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骨导脑干诱发电位波形描述:骨导脑干诱发电位在其最大输出强度(100dBpeSPL)下诱发的波形仅引出明显的Ⅰ波和V波,且重复性强,无明显起始音伪迹。与气导脑干诱发电位同等强度波形相比非常相似,但气导脑干诱发电位波形波幅较大。且引出Ⅲ波。②脑干诱发电位V波潜伏期强度函数曲线:随着刺激强度逐渐减低。潜伏期均逐渐渐延长,但骨导Click的潜伏期要比气导延长程度大些。③气导与骨导脑干诱发电位反应阈的比较:气导脑干诱发电位V波阈值明显低于骨导[(45.09&;#177;2.23),(61.25&;#177;2.18)dBpeSPL。P〈0.01]。④对侧给声掩蔽对骨导脑干诱发电位的影响:对侧白噪声给声强度在70dBpeSPL以下时对骨导脑干诱发电位阈值及阈上10dB强度下波V潜伏期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气、骨导脑干诱发电位波形特点极为相似,骨导脑干诱发电位检测在方法学上能与气导脑干诱发电位相补充,联合使用可望用于传导障碍及其程度的评估。此外骨导脑干诱发电位测试时应常规加对侧噪声掩蔽,但掩蔽声强度不应超过60dB。  相似文献   
60.
目的 分析一个连续六代遗传的耳聋家系临床听力学特征及遗传特征,应用连锁分析的方法定位致聋基因.方法 通过家系调查,对一个高频感音神经性聋家系的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及临床听力学和遗传学特征的分析.对家系成员进行调查并绘制系谱图.对调查的家系成员进行病史采集、体检、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检查.结果 该耳聋家系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耳聋患者表现为语后、迟发、渐进、以高频下降为主的听力损失,早期以高频听力损失为主,随着年龄增长逐渐累及全频听力,听力曲线由下降型变为平坦型.结论 该耳聋家系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表现为高频感音神经性耳聋,通过全基因组SNP扫描及连锁分析,初步定位于4号染色体190384723-190669832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