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4篇
药学   59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1临床资料 患者,女,74岁,因咽喉部疼痛4个月,于2008年3月11日入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患者在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咽喉部疼痛,吞咽时加剧,经口服消炎药后不缓解。纤维喉镜显示,右侧杓会厌表面见暗红色表面光滑的肿物,直径0.8cm,基底较广。双声带及室带光滑,披裂运动良好。病人无发热、无声音嘶哑,无吞咽困难。  相似文献   
42.
目的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预测癫痫患儿服用丙戊酸后体内药物浓度。方法收集200例癫痫患儿服用丙戊酸后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身高、体重及监测当日肝肾功能等15项相关指标,根据神经网络和遗传优化反向传播算法的基本原理,构建丙戊酸血药浓度预测模型,并用该浓度预测模型进行样本预测分析。结果 50个病例样本的预测结果表明,与实际测定浓度相比,误差小于10%的有29个浓度,误差在10%~15%的有10个浓度,误差在15%~20%的有7个浓度,误差大于20%的有4个浓度。误差小于15%的比率是78%。人工神经网络预测的血药浓度和实际测定浓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476。结论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预测癫痫患儿服用丙戊酸后的血药浓度是可行的;有待将其广泛应用于个体化给药设计。  相似文献   
43.
目的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人血浆中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浓度,并考察12名健康受试者分别单次静脉滴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2 g/0.5 g、3 g/0.75 g和4 g/1 g)后的人血浆中药动学行为。方法血浆样品经乙腈沉淀蛋白,以茶碱为内标,二氯甲烷提取去杂质,水相进样,采用梯度洗脱的方式同时测定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经Capcell Pak MG C18柱分离,220 nm波长检测。结果哌拉西林的血浆样品线性范围为0.4~400μg.mL-1,他唑巴坦的为0.4~100μg.mL-1;方法提取回收率为92.5%~97.4%,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均小于12.2%。对3个剂量组的Cmax、AUC0-t进行相关性分析,他唑巴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8和0.893,哌拉西林的分别为0.900和0.909。结论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准确性好,操作简单;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血浆中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体内动力学行为符合线性药动学,不同剂量组性别间的药动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4.
目的研究中国健康志愿者单次和多次口服非索伪麻缓释片后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并评价非索非那定、伪麻黄碱的单次和多次给药药代动力学参数差异。方法 12名健康志愿者单次,多次口服非索伪麻缓释片1片(含盐酸非索非那定60 mg和盐酸伪麻黄碱120 mg),qd,连用8 d,测定给药前和给药后48 h内的血药浓度,用DAS 2.1.1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单次和多次口服非索伪麻缓释片后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非索非那定的t1/2分别为(10.88±5.67),(7.94±1.80)h,tmax分别为(2.83±0.58),(2.08±0.67)h,cmax分别为(316.42±171.34),(316.50±158.37)ng.mL-1,AUC0-t分别为(1816.33±904.83),(1726.25±741.16)ng.h-1.mL-1;伪麻黄碱的t1/2分别为(6.56±1.04),(8.71±2.38)h,tmax分别为(5.67±2.23),(6.00±2.52)h,cmax分别为(193.58±52.40),(186.17±35.90)ng.mL-1,AUC0-t分别为(3056.92±982.46),(2722.25±602.77)ng.h-1.mL-1。结论单次和多次口服非索伪麻缓释片后,除非索非那定的tmax和伪麻黄碱的t1/2剂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次给药后伪麻黄碱的CL/F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次给药后非索非那定的CL/F、AUC0-t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参数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5.
目的确定葫芦素B脂肪乳注射液的最优处方和最佳制备工艺。方法利用高压均质技术制备葫芦素B脂肪乳注射液,分别对药物和磷脂的加入方式、均质压力和次数、pH值和灭菌方式等制备工艺进行了考察,对油相组成、磷脂、F68和油酸钠的用量及抗氧剂的选择进行了优化。结果确定了最终的处方和制备工艺:将葫芦素B与2.0%磷脂溶解于无水乙醇中,70℃氮气流下挥干无水乙醇后加入2.5%长链三酰甘油、7.5%中链三酰甘油及0.05%dl-α-生育酚,70℃继续搅拌使其溶解,2.5%注射用甘油、0.2%F68和0.3%油酸钠分散于适量注射用水中,70℃加热搅拌至溶解;油相加入水相至15 000 r.min-1高速搅拌5 min得初乳;将初乳pH值调至8.0,定容,40℃下,700 bar高压均质8次;灭菌条件为121℃热压蒸汽灭菌8 min。结论所制备葫芦素B脂肪乳注射液具有较好的物理化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46.
张志超  孙亚欣  贺英勤 《吉林医学》2008,29(17):1475-1476
慢性前列腺炎是青壮年男性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该病病因较为复杂,症状多变,呈反复发作,难以根治。近年来成为泌尿系的主要难题之一。据统计,在美国约50%的男性一生有前列腺征候群的经历。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方法和治疗药物选择很多,但疗效不甚理想,复发率较高,多数患者对治疗效果不满意,而且还没有哪一种方法或药物可以明显有效的适用于所有的患者。  相似文献   
47.
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检测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在人乳腺癌中的表达,进一步探讨其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印迹技术,研究54例乳腺癌组织(其中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33例)及15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 结果:54例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2.5%,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及乳腺纤腺瘤组织,(P<0.05);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组的乳腺癌中其表达率明显高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组(P<0.05);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临床病理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在癌旁组织及乳腺纤维腺瘤中未检测到survivin蛋白。 结论: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表达上调,并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是诊断乳腺癌和判断其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8.
胃肠道间质瘤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用CD117、CD34、SMA、 Desmin、 S-100蛋白质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22例原发性GIST患者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GIST基本组织形态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可以伴有囊性变、黏液变、出血及坏死。核分裂像大于5/50HPF的5例中肿瘤直径均大于或等于5 cm,其中4例伴有囊性变、出血或坏死,1例伴有黏液样变。2例核分裂像在2~5/50HPF者均为上皮样细胞型,其中1例伴有黏液样变,肿瘤直径均2~4 cm。免疫组化染色117和CD34多为弥漫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5.5%和68.2%,Desmin不表达,S-100蛋白质和SMA不表达或者呈灶状阳性。结论:GIST肿瘤细胞形态多变和排列方式多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为CD117、CD34阳性,Desmin阴性,S-100蛋白和SMA不表达或者呈灶状阳性;肿瘤细胞直径大于或等于5 cm、核分裂像大于5/50HPF、有出血或坏死可作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9.
目的 观察人移植肾肾穿刺标本不同排异反应病变中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状态,探讨排异反应与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的相关性。 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5例移植肾穿刺不同病变组中肾小管上皮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 结果 各组萎缩病变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均有α-SMA阳性表达,表现为近基底膜处胞质阳性染色,提示出现了表型转化。在无萎缩病变的肾小管中,仍有部分肾小管细胞呈α-SMA阳性染色。7例基本正常病例组均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表型转化。28例急性T细胞介导排异 IA级病例组中,1例肾小管上皮细胞α-SMA阳性表达率为25%~50%,3例为10%~25%。14例排异反应IB 级中,1例α-SMA阳性表达率达50%以上,2例25%~50%,2例10%~25%。 结论 随着急性T细胞介导性排异反应加重,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表型转化的现象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50.
目的研究健康志愿者单次口服3个剂量法罗培南钠片的药代动力学。方法 12名健康志愿者,男女各半,随机分为3组,分别口服150、300和600 mg法罗培南钠片后,采用HPLC法测定血浆和尿液中法罗培南的浓度,应用DAS软件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单次口服3个剂量组(150、300和600 mg)法罗培南钠片,血浆中法罗培南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AUC0~t分别为(3.73±2.77)、(6.72±4.12)和(13.1±8.04)μg.h/mL;Cmax分别为(1.89±0.93)、(3.19±1.14)和(6.95±3.37)μg/mL;Tmax分别为(0.97±0.54)、(0.83±0.38)和(0.93±0.45)h;t1/2分别为(0.92±0.26)、(0.94±0.14)和(0.98±0.15)h。累积尿药排泄率分别为(6.23±7.09)%、(4.69±4.32)%和(4.14±2.95)%。结论健康人口服150~600 mg法罗培南钠片后,法罗培南在体内符合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