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4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4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7篇
药学   4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双侧脑深部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系统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13例具有双侧症状的帕金森病进行同期双侧丘脑底核双通道DBS治疗。术中采用磁共振扫描结合微电极记录技术进行靶点定位。术后用UPDRS运动评分评价刺激效果。结果 13例PD术后随访3月—3年,平均6.3月。脉冲发生器开启时,在“关”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症状平均改善率62.3%,其中对左旋多巴类药物反应敏感改善率达75.5%;在“开”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症状改善率24.2%。未发现任何并发症。结论 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治疗可明显改善PD患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X刀治疗颅内脑膜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X刀治疗52例颅内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治疗周边剂量10Gy—20Gy,平均13Gy。随访方法为临床检查和头颅CT增强扫描检查。结果 治疗后出现一侧肢体轻偏瘫1例(1.9%),局灶性癫痫发作2例(3.8%);影像学显示无症状性瘤周水肿较术前明显12例(23.1%)。影像学随访40例(76.9%),时间3月—92月,平均23月,肿瘤体积缩小18例(45.0%),无变化22例(55.0%)。结论 X刀治疗颅内脑膜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4种方法联合检测在菌阴肺结核临床诊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痰聚合酶链反应——微孔板杂交技术(PCR-ELISA)、抗脂阿拉伯甘露糖(LAM—IgG)抗体、结核菌素(PPD))1Tu皮试以及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4种方法联合检测对初治菌阴肺结核患者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 以上述4种方法检测初治菌阳肺结核57例,初治菌阴肺结核58例,非结核肺疾病41例,健康对照36例。分别进行单项与联合检测,观察初治菌阴肺结核的特异性与敏感性。结果 PCR-ELISA、LAM—IgG、TB-PPD及sIL-2R单项检测对菌阴肺结核的阳性检出率依次分别为43.1%,37.9%,31.0%,50.0%。联合检测对菌阴肺结核的阳性检出率2联、3联及4联依次分别为56.9%,70.7%,84.5%,与单项检测的最高阳性检出率相比由50.0%提高到84.5%;联合检测的特异性分别为92.2%,88.3%和84.4%。结论 通过4种方法联合检测能显著提高菌阴肺结核的阳性检出率,同时也保持了相对高的特异性。联合检测对于菌阴肺结核的诊断,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1病例资料女,39岁,因突发意识障碍2 h入院。入院体格检查:神志昏迷,GCS评分6分;左侧瞳孔散大,直径约5 mm;右侧瞳孔直径约2 mm;双侧瞳孔对光反射皆消失;四肢肌张力偏高,右侧病理征阳性。急诊头部CT示左侧颞顶叶及侧脑室后角出血(图1A)。急行开颅探查、脑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  相似文献   
15.
磁共振结合微电极记录技术定位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磁共振扫描(MRI)定位结合微电极记录技术在帕金森病(PD)立体定向手术治疗中的作用。方法:MRI定位结合微电极记录技术,定向毁损法治疗PD270例,分析术中靶点更换,手术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总结应用体会。结果:MRI定位结合应用微电极记录技术,PD的立体定向外科手术治疗疗效优良,并发症少,无永久性并发症:脑内出血发生率为1.86%,结论:MRI定位结合微电极记录技术提高了PD的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X刀治疗脑内病变的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对283例X刀治疗的脑瘤和脑血管畸形患者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为1~8年,平均(2.05±4.66)年.结果:82例转移瘤消失35例(42.7%),缩小28例(34.1%),无变化11例(13.4%),增大8例(9.8%);61例胶质瘤消失10例(16.4%),缩小19例(31.1%),无变化16例(26.2%),增大16例(26.2%);55例动静脉畸形消失29例(52.7%),缩小20例(36.4%),无变化6例(10.9%);17例海绵状血管瘤缩小4例(23.5%),无变化13例(76.5%);35例脑膜瘤消失5例(14.3%),缩小15例(42.9%),无变化13例(37.1%),增大2例(5.7%);12例神经鞘瘤消失3例(25.0%),缩小6例(50.0%),无变化2例(16.7%),增大1例(8.3%);10例生殖细胞瘤消失8例(80.0%),缩小2例(20.0%);11例其他肿瘤消失2例(18.2%),缩小4例(36.4%),无变化4例(36.4%),增大1例(9.0%).影像检查还发现病灶有坏死表现99例,囊性变19例,周边环状强化73例,胶质细胞增生20例,暂时性反应性肿大23例,放射性脑水肿28例.结论:X刀对小型脑肿瘤和血管畸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X刀治疗的主要并发症是放射性脑水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微透析技术在慢性STN—DBS对纹状体细胞外液多巴胺及代谢产物的影响。方法 选择已经成功安装脑深部刺激电极的偏侧PD猕猴模型2只,分别在打开脉冲发生器前、后的不同时间点取样(开机后8h、1周、1个月、2个月)。应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方法检测开机前后的尾状核和壳核细胞外液的多巴胺(DA)及其代谢产物含量。结果 电极侧壳核和尾状核的DA在开机后8h、1周、1个月、2个月相应地分别较各自开机前的DA含量增高了39%、91%、111%、114%和31%、91%、106%、102%(P〈0.05)。电极侧壳核和尾状核HVA/DA在开机后8h分别较各自开机前增高了186%和91%(P〈0.05),而开机后1周、1个月、2个月HVA/DA较开机前无明显变化(P〉0.05)。电极侧的多巴胺周转率在开机后的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非电极侧(P〈0.01)。结论 STN—DBS可有效的改善猴偏侧PD模型的症状,应用微透析取样技术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发现在给予有效电刺激后可增加刺激侧纹状体细胞外液的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含量。为STN—DBS治疗帕金森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TIMP-2对人脑胶质瘤U87体外侵袭力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 探讨TIMP-2对人脑胶质瘤细胞体外侵袭力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携带TIMP-2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TIMP-2,体外转染人胶质瘤细胞系U87,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通过Boyden小室法检测U87转染前后细胞体外侵袭力的变化,同时采用胶原酶谱法分析MMP-2、MMP-9活性改变。结果 D转染AdTIMP-2病毒后的U87细胞目的蛋白表达上调,转染后U87细胞的MMP-2、MMP-9明显下降,同时体外侵袭力受到明显抑制。结论 重组腺病毒载体介导的TIMP-2基因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抗胶质瘤方法。  相似文献   
19.
脑深部刺激术中丘脑底核靶点定位方法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分析脑深部刺激术(DBS)中丘脑底核(STN)靶点的定位方法。方法 对30例帕金森病(PD)患者进行STN DBS治疗,其中单侧19例,双侧11例。MRI扫描后,采用图像和坐标相结合的方法计算STN靶点坐标,微电极记录细胞放电,植入电极刺激,观察刺激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MRI能显示STN,微电极记录能明确STN边界,术中植入电极刺激能观察患者的刺激效果和不良反应。结论 MRI图像直接定位STN较准确,微电极记录和植入电极刺激能对靶点定位作进一步验证和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20.
脑深部慢性电刺激治疗中枢性疼痛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男性 ,5 5岁 ,一年半前自发性脑干梗塞伴出血 ,遗留右上肢难以忍受的疼痛、四肢不自主震颤。曾口服“美多巴”和止痛药 ,无明显疗效。查体 ,神志清楚 ,言语含混不清 ,声嘶 ,双眼复视 ,左眼外展不全 ,左侧角膜反射弱 ,左侧皱额、鼓腮、示齿差 ,伸舌左偏 ,右侧面部触觉减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