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77篇
临床医学   1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探讨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re,3-MA)对人下咽癌细胞(Fadu 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用5mmol/L的3-MA联合2 Gy、4 Gy剂量X线照射作用于Fadu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和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分别检测各处理组的细胞存活率(克隆形成率)和DNA损伤程度(尾矩),采用两组独立样本的t检验分析各组间差异;用不同浓度的3-MA(1、2、5、10 mmol/L)分别作用于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周期并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Western blot检测各组p62和CyclinB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单独使用3-MA对细胞存活率和DNA 损伤程度无明显影响;与不加3-MA组相比,加3-MA组细胞在2 Gy和4 Gy剂量的X线作用下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t值分别为13.41、13.98,P值均<0.001),DNA损伤程度明显加重(t值分别为7.07、6.91,P值均<0.001).对照组和1、2、5、10 mmol/L浓度3-MA作用后的G2/M期细胞百分数分别为(17.10±1.20)%、(23.30±2.36)%、(39.90±3.12)%、(58.47±1.65)%、(76.13±3.5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8.4,P<0.001).Western blot方法检测,3-MA作用于细胞后,p62蛋白表达水平呈剂量依赖性上升,CyclinB1蛋白表达水平呈剂量依赖性下降.结论 自噬抑制剂3-MA能加强X线对人下咽癌细胞的致DNA损伤作用和引起G2/M期阻滞,从而具有放射增敏效应.  相似文献   
42.
近年来临床上发现一类特殊性眼震表现为持续向地性变向性位置性眼震(direction-changing positional nys-tagmus,DCPN),没有潜伏期和疲劳性,患侧头位偏转时出现零平面。不同于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短暂性向地性DCPN,而与持续背地性DCPN发生机制相反,轻嵴帽理论被用来解释这一具特征性的眼震。本文对轻嵴帽及其DCPN特征、可能病因、发生机制假说、治疗与预后、及与BPPV的相关性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3.
磁共振增强3D-FLAIR序列诊断耳眩晕患者内耳内淋巴积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MRI增强3D-FLAIR序列显示耳眩晕(MD)内耳内淋巴积水的价值。方法 在34例患者中筛选57耳,分为MD组、可疑MD组、其他疾病组及正常组。对每耳经咽鼓管咽口注射稀释的马根维显注射液1 ml,24 h后行3D-FLAIR序列扫描。测量并比较各组内淋巴积水的差异;计算该影像方法诊断(可疑)MD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 4组平均前庭内淋巴间隙面积的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MD组与可疑MD组、其他疾病组与正常组外,其他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组间内淋巴积水分级存在差异(P<0.05);其中MD组与其他疾病组、MD组与正常组、可疑MD组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83)。MRI增强3D-FLAIR序列诊断(可疑)MD的敏感度为77.42%、特异度为80.77%;影像诊断方法与单纯临床诊断(可疑)MD存在相关性(r=0.50)。结论 MRI增强3D-FLAIR能直观显示内耳内淋巴积水及积水程度,是诊断MD、特别是可疑MD的有效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44.
本文就近年来耳鼻咽喉科医师广泛关注的鼓膜膨胀不全的概念、分级、病理、形成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先天性外耳道闭锁听力重建的手术方法及其手术效果。【方法】分析1993年1月~2007年4月手术治疗先天性外耳道闭锁87例(91耳),手术采用乳突径路49耳,乳突前径路42耳,根据鼓室、听骨链、前庭窗情况行外耳道、鼓室成形80耳,外耳道成形6耳,外半规管开窗3耳,前庭开窗2耳。【结果】91耳中术后1个月语频区气导听力提高15dB HL以上者73耳(80.2%),其中听力改善30dB HL以上、气-骨导间距小于15dB HL者37耳(40.7%)。随访1~12年,语频听力能保持术后水平者60耳(65.9%),术后外耳道再闭锁或狭窄18耳次,鼓膜外侧愈合9耳次。【结论】听力重建是治疗先天性外耳道闭锁的有效手段,防止外耳道术后再闭锁或狭窄、鼓膜外侧愈合是提高术后远期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颞骨岩部胆脂瘤手术进路。【方法】对11例颞骨岩部胆脂瘤(先天性6例,后天性5例)进行手术治疗,迷路进路5例,颅中窝进路5例,颅中窝-迷路联合进路1例。【结果】1例后天性胆脂瘤经迷路进路胆脂瘤切除术,术后6个月复发需第二次手术,余10例术后随访1~10年未见复发。【结论】颞骨岩部胆脂手术进路的选择取决于病变部位、范围、听力状况,以及是先天性抑或后天性,迷路进路和颅中窝进路是最常应用的进路。如果听力损失少,胆脂瘤较局限或鼓膜完整的先天性胆脂瘤,应选择颅中窝进路;如果听力损失严重,病变侵犯乳突、鼓室、耳蜗及半规管者,应考虑迷路进路。  相似文献   
47.
目的 分析膜迷路积水患者静态和动态背景下主观视觉垂直线(SVV)、主观视觉水平线(SVH)偏斜角度的特点。方法 选取44例临床确诊膜迷路积水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和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所有人均进行静态和动态背景下SVV、SVH检查。比较分析膜迷路积水患者在两种背景下SVV、SVH偏斜角度的临床特征。结果 对照组30人均完成静态、动态SVV、SVH。静态背景下偏斜角度分别为(1.24±0.57)°、(1.31±0.93)°。动态背景下SVV、SVH偏斜角度为(4.56±3.11)°、(3.97±3.10)°。观察组44例均完成静态背景下SVV、SVH,36例完成动态SVV、SVH,8例感头晕不适未完成检查。静态SVV、SVH偏斜角度为(2.73±2.55)°、(2.94±2.70)°。观察组患者患侧旋转背景下SVV、SVH偏斜角度中位数为7.53(0.07~38.73)°、7.65(0.20~60.20)°。对侧旋转背景下SVV、SVH偏斜角度中位数为4.88(0.40~20.53)°、6.12(0.27~25.23)°。观察组静态背景下SVV、SVH偏斜角度大于对照组SVV、SVH偏斜角...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诊治方法和护理要点。方法对我科2004年4月~2006年3月就诊的BPPV 131例,应用红外线视频眼动记录分析变位试验诱发的眼震特点,进行分型、定侧,并采用相应的耳石复位技术治疗,加强健康教育,做好心理护理、头位护理及康复指导。结果131例病例中,治疗1周后痊愈97例(74%),改善15例(11.5%),无效19例(14.5%),有效率85.5%;3月后共痊愈109例(83.2%),改善12例(9.2%),无效8例(6.1%),复发2例(1.5%),有效率92.4%。结论BPPV的诊断和治疗,应根据不同变位试验诱发的眼震特征,判别不同半规管及不同发病机理类型,并选择合适的耳石复位技术治疗,护理上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认真配合操作,做好心理护理、头位护理及康复指导。  相似文献   
49.
目的研究耳鸣患者静息态fMRI的区域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值脑区功能及中枢网络连接特点,从神经影像学及功能连接方面进一步阐明耳鸣的中枢发病机制。方法对18例耳鸣患者与2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群的分别行静息态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检查,分析比较其Reho值变化,再将异常脑区或听觉中枢做为种子点行功能网络连接,研究耳鸣患者的脑区及功能网络连接变化。结果 ReHo表现为耳鸣组>正常组的脑区有双侧额下回、右侧颞中回、双侧中央后回;耳鸣组<正常组的脑区有小脑半球。经FWE严格校正后耳鸣组比对照组增强的区域为额下回(FWE P<0.05)减弱的区域为小脑前叶(FWE P<0.05,cluster level)。以额下回IFG作为种子点行功能连接,发现对照组>耳鸣组的区域为中脑(FWE,P<0.001)及右腹侧纹状体(FWE P<0.05,Small volume correction)。结论耳鸣的fMRI结果显示耳鸣患者的听觉中枢及非听觉中枢均在耳鸣中起重要作用,中枢功能连接提示耳鸣患者听觉脑区丘脑、颞中回与边缘系统海马旁回、岛叶等存在功能连接是导致耳鸣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0.
目的 应用耳聋基因芯片对非综合征性感音神经性聋儿童及其家庭成员进行耳聋相关基因检测,探讨其在临床筛查中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来自广东省聋儿康复中心的30个非综合征性耳聋患儿及其父母,应用耳聋基因芯片对该30个家庭进行耳聋相关基因检测.结果 采用基因芯片对这30个家庭进行遗传性耳聋基因的快速筛查,其中8个家庭有阳性结果,筛查出的阳性率为26.7%.有2例为GJB2基因235delC位点纯合突变,其中有1例混有IVS7-2位点杂合突变(PDS基因);有2例为GJB2基因235delC位点和299del AT复合杂合突变;有1例为GJB2基因176del16位点杂合突变,有1例为1494C>T位点均质突变(线粒体12S rRNA);有2例为PDS基因IVS7-2位点杂合突变.结论 应用基因芯片可以高效、快速地在人群中,尤其是聋儿患者中进行大规模的筛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