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1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7篇 |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6篇 |
内科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综合类 | 16篇 |
预防医学 | 3篇 |
药学 | 4篇 |
中国医学 | 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3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2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52.
儿童期增殖体肥大是常见疾病,而青春期增殖体肥大引起的头痛、鼻咽部不适及打鼾等易被忽视或误珍。鼻内镜的应用使本病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科应用鼻内镜技术在直视下用Nd:YAG激光治疗此类疾病18例,取得了较佳的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3.
2000年国内王秋菊教授提出发展耳内科学,使我国耳内科学的发展和建设有了目标,并形成了相对独立于耳外科学的专门学科。我院于2010年开设耳内科专病门诊,经过数年运转,已成为我科门诊的特色。在耳内科专病门诊的诊疗过程中,我科以耳内科疾病特点为基础,开展专门针对耳内科疾病的治疗,得到广大患者与同行的认可。现分享我科在专病门诊建设方面的经验,以期有助于耳内科学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54.
内耳是一个复杂、结构精细、受严格调控的感觉器官,易受到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干扰,导致暂时性或永久性的听力损伤[1].主要原因有噪声暴露、耳毒性药物、老龄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2-3],由其引起的听力减退、耳闷胀感、眩晕等症状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使用助听器、人工听觉植入等辅助设备来部分或完全恢复听力,但并没... 相似文献
5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快节奏的工作压力及各种不良生活、工作习惯,导致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人群逐年上升,关注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及早给予医疗护理干预,可保护肾脏,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命。 相似文献
56.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白喉毒素对野生型听力成熟小鼠的耳蜗结构及听功能的影响,为建立白喉毒素受体介导的细胞敲除系统动物模型提供参考.方法 4周龄C57BL/6J小鼠30只随机分为50 ng/g组、100 ng/g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其中50 ng/g组和100 ng/g组小鼠分别单次腹腔注射白喉毒素50 ng/g、100 ng/g,对照组小鼠单次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注射后7天观察两组动物的一般情况,并记录小鼠ABR反应阈,观察小鼠内外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神经元.结果 在白喉毒素注射后第7天,各组动物情况良好,无明显体重下降,中耳腔无积液.50 ng/g组小鼠2、8、32 kHz ABR反应阈分别为57.5±2.74、20.83±2.04、45.83±2.04 dB SPL,与对照组比较(分别为56.25±2.31、20.0±3.78、49.38±6.78 dB SP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内、外毛细胞损失率分别为0.8%±0.5%、1%±0.6%;对照组分别为0.3%±0.5%、0.4%±0.3%;螺旋神经节神经元SGN密度为39.45±3.65个/105 μm2、对照组为41.03±3.73个/105 μm2,均未见明显细胞缺失.100 ng/g组小鼠2、8、32 kHz ABR反应阈分别为85±3.54、63±4.47、90±0 dB SPL,较前两组显著升高(t=19.62,P<0.001),内、外毛细胞损失率分别为0.5%±0.1%、10.7%±0.3%,损伤严重,底、中、顶回缺失达10%(t=42.219, P<0.001);SGN密度为25.55±3.66个/105 μm2,平均减少3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10.985,P<0.001).结论 100 ng/g白喉毒素注射能引起听力成熟野生型C57BL/6J小鼠外毛细胞及螺旋神经元的损伤. 相似文献
57.
进行性半侧颜面萎缩(progressive hemifacial atrophy,PHA),又称帕罗综合征(Parry-Romberg syndrome),由Parry在1825年首次报道,1846年Romberg对此病进行详细描述,故以两人的名字命名。该病是一种少见的机能紊乱综合征,以一侧无痛性进行性面部萎缩为特征,累及真皮、皮下组织、肌肉及骨骼。该病多呈散发性,但也有报道有家族病史,好发于10-20岁之间,女性多发。Nerobyeyev等1990年报道,男女比高达1:4,左右面部受累机会无差异。病情可持续进展7~9年,称为活跃期,随后进人稳定期,常影响面部和头部发育。 相似文献
58.
59.
60.
患者,男,20岁,因左侧面肌进行性萎缩2年伴脱发1年入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面部肌肉渐进性萎缩,当地医院就诊,查肌电图示双侧面神经末端潜伏期延长,未予治疗.1年前开始出现患侧毛发脱落,肌肉萎缩无停止,萎缩区域皮肤柔软,弹性良好,无色素沉着,病程中无畏寒发热,无面部疼痛、歪斜及口干舌燥感,身体其他部位肌肉无萎缩.为进一步查明病因于2008年1月收入我院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