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367篇 |
免费 | 652篇 |
国内免费 | 45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34篇 |
儿科学 | 266篇 |
妇产科学 | 170篇 |
基础医学 | 842篇 |
口腔科学 | 92篇 |
临床医学 | 1902篇 |
内科学 | 1017篇 |
皮肤病学 | 122篇 |
神经病学 | 475篇 |
特种医学 | 357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1186篇 |
综合类 | 3745篇 |
预防医学 | 1619篇 |
眼科学 | 128篇 |
药学 | 1589篇 |
24篇 | |
中国医学 | 1404篇 |
肿瘤学 | 40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4篇 |
2023年 | 276篇 |
2022年 | 328篇 |
2021年 | 402篇 |
2020年 | 304篇 |
2019年 | 303篇 |
2018年 | 326篇 |
2017年 | 198篇 |
2016年 | 282篇 |
2015年 | 279篇 |
2014年 | 637篇 |
2013年 | 576篇 |
2012年 | 687篇 |
2011年 | 777篇 |
2010年 | 702篇 |
2009年 | 768篇 |
2008年 | 752篇 |
2007年 | 710篇 |
2006年 | 782篇 |
2005年 | 747篇 |
2004年 | 600篇 |
2003年 | 592篇 |
2002年 | 528篇 |
2001年 | 546篇 |
2000年 | 448篇 |
1999年 | 374篇 |
1998年 | 262篇 |
1997年 | 277篇 |
1996年 | 240篇 |
1995年 | 215篇 |
1994年 | 188篇 |
1993年 | 173篇 |
1992年 | 184篇 |
1991年 | 185篇 |
1990年 | 93篇 |
1989年 | 95篇 |
1988年 | 70篇 |
1987年 | 80篇 |
1986年 | 76篇 |
1985年 | 54篇 |
1984年 | 51篇 |
1983年 | 38篇 |
1982年 | 41篇 |
1981年 | 37篇 |
1980年 | 30篇 |
1979年 | 19篇 |
1978年 | 12篇 |
1977年 | 8篇 |
1976年 | 8篇 |
1959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检索、评价和汇总足月妊娠孕妇催产素滴注引产术相关的最佳证据, 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以减少分娩时的并发症, 例如使用手术助产比例、产程延长、子宫破裂、产后出血等;规范催产素引产管理流程, 提升孕妇对参与做出引产决定的满意度, 促进新生儿的转归。方法采取循证护理的方法, 针对足月妊娠孕妇催产素滴注引产产程管理提出循证问题, 检索2011年1月1日至2021年4月9日相关文献, 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的文献质量评价标准及证据分级系统, 对检索的各类研究进行评价及分级。结果初检到340篇文献, 最终纳入9篇文献, 其中包含1篇临床决策, 6篇指南, 2篇系统评价, 共总结出45条足月妊娠催产素滴注引产产程管理相关证据, 包含引产时机、催产素不良反应、引产前评估、引产中监护、输注方案、健康教育及其他7个方面。结论本研究总结了目前关于足月妊娠催产素滴注引产产程管理的最佳证据共45条, 为助产士、产科护士及管理者提供一定的循证依据。通过最佳证据的应用, 有益于改善孕妇与新生儿围生期结局, 规范催产素引产处理流程, 并提高产科专科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82.
盆腔淋巴结HPV-DNA检出率与早期宫颈癌临床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早期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HPV-DNA检出与组织病理学确定的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HPV通用引物PCR直接测序法扩增31例官颈癌原发部位肿瘤组织及盆腔淋巴结组织HPV-DNA L1区基因序列,分析淋巴结组织中HPV阳性率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31例盆腔淋巴结中HPV-DNA检出率为58.1%.13例组织病理学确认有淋巴结转移的组织中HPV-DNA检出率为84.6%.18例组织病理学检查无淋巴结转移的盆腔淋巴结 HPV-DNA检出率为27.8%.盆腔淋巴结组织病理学确认转移与HPV-DNA检出有关.组织病理学检查和HPV-DNA检测均提示阳性淋巴结中闭孔、髂内、髂外这三组淋巴结占90%以上.结论 盆腔淋巴结HPV-DNA检出阳性是一个有意义的淋巴结转移预测因子.闭孔、髂内、髂外三组淋巴结是最主要的前哨淋巴结.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SACC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Ki-67、CD117、CK19、p63、SMA、S-100、β-catenin、LEF-1及D2... 相似文献
84.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是来自静脉系统的血栓或血栓的一部分脱落引起的栓塞,由于其来源、大小及栓塞的部位不同,从而对机体的器官功能产生一系列不同影响的疾病。本文就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病原理和诊断标准进行了探讨,同时针对其临床治疗方法提出了简要建议,以期通过简要分析,能帮助相关人员认识到治疗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重要性,从而促进相关研究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5.
86.
本文对国内外民航员工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噪声、放射性因素、有害气体、不良体位、职业应激、倒班疲劳等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对民航员工健康的影响。针对民航员工职业病危害因素特点及对健康的影响进行描述,以期对民航相关单位管理人员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提供依据,民航员工的职业健康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予以管理。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探讨先天性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的新生儿GJB2基因突变特性.方法 选取2008年5月至2009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新生儿诊治中心收治的29例日龄在14天以内的由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确诊患先天性CMV感染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日龄在14天以内的116例确诊无CMV的新生儿为对照组.所有患儿均采用基因测序方法 检测GJB2基因突变.结果 CMV感染组GJB2基因突变率为37.9%(11/29),非感染组为7.8%(9/116),两组比较校正X2=15.316,P=0.000,突变位点主要为79GA(V27I)、109GA(V37I)、34lAG(E114G).结论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新生儿具有CJB2基因高突变率,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讨远隔缺血预处理在小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将24只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远隔缺血预处理组、自噬抑制剂组。观察远隔缺血预处理对血生化、肾小管损伤程度的影响,并检测与线粒体自噬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远隔缺血预处理组血肌酐、尿素氮浓度,肾小管损伤半定量评分均降低;LC3A/BⅡ/LC3A/BⅠ、Beclin1表达水平、TOMM20与LC3A/B、LAMP2荧光共定位面积百分比增加、p62光密度值降低(P<0.05)。自噬抑制剂组与远隔缺血预处理组上述指标趋势相反。结论 远隔缺血预处理通过上调线粒体自噬水平减轻小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89.
背景:人早孕蜕膜间充质干细胞及丹参酮ⅡA具有抗粘连作用,均对宫腔粘连有一定疗效,但其具体机制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探索人早孕蜕膜间充质干细胞联合丹参酮ⅡA治疗宫腔粘连的效果及机制。方法:采用胶原酶Ⅰ消化法分离培养人早孕蜕膜间充质干细胞,选取45只雌性4-6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9只,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丹参酮组、干细胞组及联合治疗组。对照组进行假手术;模型组进行机械刮宫造模后不干预;干细胞组则在造模后7 d经宫旁注射0.2 mL人早孕蜕膜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109 L-1),每隔3 d注射1次,共3次;丹参酮组在造模后7 d灌胃11 mg/(kg·d)丹参酮ⅡA溶液,持续灌胃1周;联合治疗组则为上述两种治疗方式的联合运用。对照组及模型组在术后5,10,15 d取材,各治疗组则在最后一次治疗后5,10,15 d后取材,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染色观察受损子宫的愈合程度;ELISA检测血清雌激素E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q-PCR法检测子宫组织中miR-29a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子宫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3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蛋白表达。结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