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5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颞骨外伤性面瘫的手术处理及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对38例因颞骨外伤致面瘫而行面神经减压手术的完整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8例乳突上鼓室径路,4例颅中窝径路,6例颅中窝-乳突联合径路,随访6~24个月,以House-Brackmann(H-B)分级法作为疗效评估标准。结果38例面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47%恢复至H-BⅡ级以上,79%恢复至Ⅲ级以上;在伤后3个月内和受伤3个月后行减压手术者,功能恢复至H-BⅡ级以上分别为65%和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颞骨外伤伴面瘫患者,面神经减压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手术应尽早实施,外伤后3个月内手术面神经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骨源性肿瘤的可行性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6月-2012年5月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14例鼻腔鼻窦骨源性肿瘤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鼻窦高分辨CT(HRCT)检查,确定肿瘤的位置和侵犯范围。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经鼻内镜手术11例,鼻内镜辅助鼻外径路手术3例。其中行肿瘤彻底切除9例,部分切除5例。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5年7个月。2例侵及眶内及前颅窝的骨化纤维瘤患者分别于术后2个月和8个月复发,接受第2次手术后1例病变基本控制,目前仍在随访中,另1例去外院接受了第3次鼻颅脑联合手术再复发,仍在观察中;1例骨母细胞瘤患者采用经鼻经额联合径路内镜手术,但侵入前颅窝相当于鸡冠处的肿瘤仍有残留,术后2年患者因左侧眶内及颅内肿物复发去外院行开颅手术后失访;其余患者随访至今未见复发。所有病例均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鼻腔鼻窦骨源性肿瘤局限于鼻腔鼻窦者经鼻内镜手术可彻底切除;但当肿瘤破坏颅底突入颅腔或肿瘤侵及颈内动脉、视神经等重要结构时,单纯内镜下肿瘤不易彻底切除,需多学科的联合手术或其他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3.
鼓室硬化患者中耳黏膜及硬化灶组织病理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鼓室硬化患者中耳黏膜及硬化灶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以进一步了解鼓室硬化的发病机理.方法 取68例鼓室硬化患者中耳不同位置的黏膜及硬化灶标本,分两组,一组68例予福尔马林固定,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后于光镜下检查,另一组12例于电镜下观察.结果 鼓室黏膜内大量肉芽组织增生并炎症细胞浸润,黏膜下层见纤维化;硬化灶内可见密集的玻璃样变性的胶原纤维束和大量散在分布的钙化区,在某些区域还可见无血管的肉芽组织.电镜下见纤维细胞不规则变形、伸长、退变,嗜锇细胞质含有小囊泡及大量大小不等胶原纤维束,核周的胞浆内有聚集线粒体,胞内的小体中见大量富含高密度电子的钙质沉着,为纤维细胞的变性线粒体或溶酶体.结论 鼓室硬化患者中耳黏膜及硬化灶组织病理学表现为结缔组织纤维化、玻璃样变性、钙化.电镜下见胶原纤维显著增生,在纤维样变性的细胞内可见有富含电子的钙质沉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盐酸椒苯酮胺(piperphentonamine hydrochloride,PPTA)对豚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听功能保护作用及其对耳蜗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将32只成年豚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第1组为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第2组为空白对照组(手术切开颈前正中皮肤,分离出双侧椎动脉、双侧颈总动脉,但不做其它处理),第3组为缺血再灌注对照组(阻断双侧椎动脉及右侧颈总动脉建立豚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模型,再灌注同时股静脉给予与PPTA同等剂量生理盐水),第4组为缺血再灌注实验组(手术造模成功后,再灌注同时静脉给予PPTA 10mg/kg)。测量实验前后各组动物的听性脑干反应(ABR)波Ⅲ反应阈。动物造模成功后24小时迅速断头取听泡,每组取4只扫描电镜下观察耳蜗结构、另外4只用透射电镜观察耳蜗结构。结果实验前4组动物ABR波Ⅲ反应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再灌注24h后第3组ABR波Ⅲ反应阈显著高于第1组和第2组(P<0.05),第4组ABR波Ⅲ反应阈比第3组明显降低(P<0.05);扫描及透射电镜下可见第3组耳蜗外毛细胞纤毛倒伏、脱落,内毛细胞纤毛散乱,血管纹内皮细胞核固缩、边集,神经元可见脱髓鞘改变,而第4组的耳蜗组织损伤明显减轻。结论 PPTA可以防止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毛细胞损伤缺失,对豚鼠耳蜗缺血再灌注听力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鼓室硬化手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鼓室硬化系中耳慢性炎症后遗的黏膜或黏骨膜退行性病变,是引起传导性聋的一种常见原因。早期对鼓室硬化是否采用手术治疗存在争议,但近年来随着鼓室成形术的广泛开展,特别是人工听骨赝复物中部分听骨赝复物(partial os-sicular replacement prosthesis,PORP)和全部听骨赝复物(t  相似文献   
16.
鼓室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致豚鼠鼓室硬化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鼓室硬化的动物模型,探讨鼓室硬化发生过程.方法 选择健康杂色豚鼠21只,麻醉后在无菌条件下于左耳经鼓膜注射1×108·L-1金黄色葡萄球菌液100 μl,制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模型,右耳为正常对照.术后1、3、6月分别断头处死动物,观察鼓膜和中耳粘膜的组织形态变化.结果 在造模3月及更长时间的豚鼠实验耳中出现鼓室硬化病理改变,组织中钙质沉积及纤维化程度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持续的时间呈正相关.结论 向豚鼠鼓室内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诱发鼓室硬化的动物模型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多孔聚乙烯和生物陶瓷人工听骨在鼓室硬化手术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2~2009年生物陶瓷人工听骨和多孔聚乙烯人工听骨在鼓室硬化锤砧固定型运用的完整病例31例(31耳),术中运用多孔聚乙烯人工听骨17例(17耳),生物陶瓷人工听骨14例(14耳),术后随访3~24月,分析患者言语频率(500,1000,2000Hz)纯音平均听阈(PTA)及气骨导差(ABG),比较两种人工听骨植入的疗效.结果 两组术后言语频率PTA及ABG高分子多孔聚乙烯人工听骨为(33.23±11.02)dBHL和(20.98±8.29)dBHL,生物陶瓷人工听骨为(36.07±14.63dBHL和(23.09±9.42)dBHL,较术前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人工听骨疗效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高分子多孔聚乙烯和生物陶瓷人工听骨都能够提高鼓室硬化患者的听力,需注意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鼓窦径路48例先天性外耳道、中耳畸形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鼓窦径路治疗先天性外耳道闭锁中耳畸形的效果及重建耳道再闭锁的预防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0~2008年8年间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并获随访且资料完整的先天性外耳道闭锁中耳畸形病人48例(54耳),所有病人均采用鼓窦径路重建外耳道,鼓室成形术,其中Ⅱ型45耳、Ⅲ型9耳,术后随访18个月以上.结果 54耳均顺利找到鼓窦,开放鼓室行听力重建,全部病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耳廓和听骨链畸形,听骨链畸形最多见于锤、砧骨(40耳),其次为镫骨上结构(12耳),伴面神经畸形者占23耳.术后1年语言频率平均听力提高20 dB以上者45耳(83.3%),提高25 dB以上者25耳(46.2%).结论 鼓窦径路治疗先天性外耳道闭锁具有易掌握、安全、效果可靠等特点,保持术后重建外耳道的宽度及防止鼓膜外侧愈合是提高先天性外耳道闭锁术后远期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豚鼠耳蜗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Fas蛋白表达与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及盐酸
椒苯酮胺(PPTA)对豚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方法豚鼠6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6只,分别为正常组、空白对照组、
缺血再灌注对照组和缺血再灌注PPTA组,每组随机选6只用于RT-PCR检测,剩余10只用于免疫组化。微血管夹夹闭双侧椎
动脉及右侧颈总动脉1 h松开动脉夹以制造耳蜗缺血模型,缺血再灌注PPTA组于缺血1 h再灌注后立即经股静脉注射PPTA
(10 mg/kg),缺血再灌注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24 h后取标本。用RT-PCR法检测IL-1β和TNF-α的mRNA的表达。结果
缺血再灌注对照组耳蜗组织IL-1β、TNF-α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组和空白对照组(P<0.001);缺血再灌注PPTA组耳蜗组
织IL-1β mRNA、TNF-α 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对照组(P<0.001);缺血再灌注组Corti器、螺旋神经节和血管纹Fas
表达阳性,积分光密度值(IOD)值较其它三组明显增高(P<0.05),缺血再灌注PPTA干预组IOD值与正常组及空白对照组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TA可抑制缺血再灌注耳蜗各部位IL-1β、TNF-α mRNA、Fas蛋白表达;PPTA可能通过抑制炎
性反应及抑制细胞凋亡实现对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方法及手术前后听力评估和术后言语康复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08年于我科确诊的大前庭水管综合征22例行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乳突面隐窝进路行人工耳蜗植入,并将其中22例患者植入后听力情况与22例耳蜗发育正常的人工耳蜗植入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22例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有3例术中出现严重井喷,15例术中耳蜗钻孑L后见外淋巴液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异常情况共占81.8%,但术中电极完全插入耳蜗,术后无面瘫及脑脊液漏现象发生,术后听阈与耳蜗结构正常植入患者无明显区别.经过超过半年的言语康复训练,所有患者的听力及言语能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 人工耳蜗适用于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术前应进行全面的听力学及影像学评估.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hearing and speech recognition in patients with 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 undergoing multi-channel cochlear implantation. Methods From 2005 to 2008, multi-channel cochlear implantation surgeries were performed in 22 patients with 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 All the patients received multi-channel cochlear implantation through transmastoid facial recess approach. The postoperative outcomes of the patient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22 patients with non-malformed cochlear. Result Severe gusher occurred in 3 cases during the implantation, and perilymph fluctuation was found in another 15 cases, with a rate of anomalies of 81.8%. All the electrodes were totally inserted into the cochlear, and no facial paralysis or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 occurred after the operation. The hearing threshold in these patients was similar to that in patients with normal cochlear receiving the implantation. After speech rehabilitation for over 6 months, all the patients showed improved hearing and verbal ability. Conclusion Multi-channel cochlear implantation can be performed in patients with 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 but preoperative hearing assessment and radiographic examinations should be perform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