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1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高龄(≥80岁)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2004年3月93例行关节置换术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年龄80~96岁,平均84.5岁。关节置换方法有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和全髋置换。对住院期间合并症、并发症和其它相关重要指标进行记录。结果本组术前77例(82.8%)有合并症,其中心脑血管系统疾患最常见。术后16例发生并发症,其中神经精神系统(5例)和心血管系统(5例)为高发。住院期间死亡1例。结论积极的围手术期评估和处理是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成功的主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侧块钢板螺钉系统在颈椎后路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侧块钢板螺钉系统在颈椎后路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1999年2月-2000年3月间共36例行侧块钢板内固定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29例(80.6%)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个月(4-15个月)。29例患者中颈椎病(3节及3节段以上椎间盘突出)20例,黄韧带骨化症(OYL)1例,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2例,颈椎骨折脱位6例。手术时采取坐位,病变节段行全椎板切除减压,保留关节突。钢板螺钉固定于侧块(即关节突),同时关节突间植骨融合。结果 29例患者共植入124枚螺钉,平均每位患者4.3枚。颈痛明显改善者为18例(20例术前存在颈痛)占90%。术后3-6月X线随访,27例患者关节突间见骨小梁生成,融合率93%。4例患者路侧块钢板螺钉系统能提供较稳定的固定,有效改善颈痛。钢板螺钉松动与神经根损伤是较严重的并发症。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与安装技术,颈椎后路钢板固定是治疗颈椎不稳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4.
骨软骨损伤后,其自身修复能力差,如何获得有效治疗成为临床难题。近年来,随着组织工程的兴起,丝素蛋白材料在骨软骨损伤修复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优越性。目前,丝素蛋白支架的合成及其在骨软骨损伤修复中应用的相关研究不断增多,该文主要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究去甲斑蝥素(NCTD)对复发性骨巨细胞瘤(GCTB)细胞的体外干预效应及相关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GCTB肿瘤细胞后,采用不同浓度的NCTD(0、5、10、20、40、80μg/mL)进行体外干预,每个浓度组的干预时间点为24 h、48 h、72 h、96 h、120 h、144 h、168 h、192 h。干预后利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并计算细胞存活率。选取NCTD0、5、10μg/mL组进行后续实验,并设立空白组(加入生理盐水的培养基)。电镜下观察以上各组的细胞形态,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各组细胞的凋亡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破骨细胞分化因子(RANKL)/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骨保护素(OPG)信号转导通路相关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NCTD浓度≤80μg/mL时,GCTB肿瘤细胞存活率随浓度增加而降低;当NCTD浓度10μg/mL时,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与NCTD0μg/mL组相比);各浓度组干预时间为48 h时细胞存活率最低。流式细胞分析结果显示,空白组及NCTD0μg/mL组、5μg/mL组、10μg/mL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0.37±0.06)%、(4.65±0.94)%、(9.33±0.70)%、(11.53±0.40)%(F=192.468,P=0.000)。RT-PCR法、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组化的结果显示,NCTD对RANKL/RANK/OPG信号转导通路中的破骨源性因子(RANKL、肿瘤坏死因子-α、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6、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破骨细胞分化抑制因子(如OPG)的表达无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NCTD对复发性GCTB中肿瘤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RANKL/RANK/OPG信号转导通路产生的。  相似文献   
7.
手术治疗高龄髋部骨折的围手术期并发症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高龄(≥80岁)髋部骨折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4年3月198例行手术治疗的高龄髋部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男55例,女143例;年龄80~98岁,平均85.2岁。股骨颈骨折93例,其中GardenⅠ型2例、Ⅱ型10例、Ⅲ型52例、Ⅳ型2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05例,其中EvanⅠ型3例、Ⅱ型37例、Ⅲ型39例、Ⅳ型26例。麻醉采用局麻加基础麻醉2例、全麻38例、连续硬膜外麻醉158例。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方法包括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骨水泥型)77例、全髋关节置换(混合型)13例、加压空心螺钉固定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均采用闭合复位滑动式鹅头钉固定。结果人工股骨头置换平均手术时间53min,平均出血110ml;全髋关节置换平均手术时间94min,平均出血165ml;螺钉固定平均手术时间35min,平均出血30ml;滑动式鹅头钉固定平均手术时间40min,平均出血60ml。17例行关节置换者术中应用骨水泥时出现一过性血压下降。全部患者平均住院18.6d,住院期间死亡2例。术后36例(18.2%)出现并发症,其中中枢神经系统(13例)和心血管系统(13例)并发症最为高发。未出现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入院至手术时间平均6d,其中7d以上者46例,术后出现并发症9例(19.6%);7d及以内者152例,出现并发症27例(17.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62,P>0.05)。结论高龄髋部骨折应尽量采用创伤小、快速的麻醉及手术方法,充分的术前准备和积极预防、正确处理并发症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前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摄片对术后下肢力线重建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我院TKA患者共138例,男58例,女80例,平均年龄71.6岁.术前分段摄片组66例,负重位全长摄片组7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术前膝关节原发疾病和美国膝关节协会(AKS)膝关节功能评分均无显著差别(P>0.05),均在术前进行力线分析和矫形设计,术中所有患者均不置换髌骨.两组患者至少6个月随访,比较下肢力线重建和美国膝关节协会(AKS)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分段摄片组和负重位全长摄片组术后随访显示,AKS膝关节功能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别(P>0.05).分段摄片组有4例术后下肢残留畸形大于3°,负重位全长摄片组没有残留畸形大于3°病例(P<0.05).结论 TKA术前下肢负重位全长摄片有利于全面了解下肢冠状位力线并进行手术设计,从而准确重建下肢力线,故推荐在TKA术前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经验。方法对2010年2-8月共43例(48髋)患者行THA,通过仔细操作、患肢抬高和主动锻炼、药物(磺达肝癸钠)等综合措施预防下肢DVT,随访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比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的结果,观察伤口情况。结果43例患者中仅l例术后1周血管彩色多普勒发现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但无症状。2例伤口周围出现明显瘀斑,1例伤口渗出,停用磺达肝癸钠后渗出消失,伤口愈合良好。结论通过综合预防措施,可以减少THA术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者股骨近端解剖形态的CT三维重建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CT三维重建测量70例(76髋)DDH患者与54例(54髋)健康志愿者股骨近端的解剖学参数,包括股骨头直径、股骨头高度、颈干角、头心-千轴距、股骨颈前倾角、股骨髓腔冠状径、股骨髓腔矢状径、股骨髓腔最长径、股骨各断面髓腔扭转角、股骨峡部距小转子距离及髓腔开口指数.比较DDH患者与健康志愿者股骨近端的解剖学参数有无差异,分析DDH患者各解剖参数的相关性,并与国外研究中DDH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DDH组与健康志愿者相比,股骨头高度[(4.82±0.95)cm与(5.18±0.57) cm]、头心-千轴距[(2.66±0.74) cm与(3.16±0.51) cm]、髓腔开口指数(4.12±1.05与4.53±0.65)及小转子远端40 mm处(LT-40水平)的股骨髓腔扭转角(46.86°±49.53°与66.38°±28.75°)均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DH组股骨头高度与头心-干轴距呈正相关(r=0.491,P=0.000),股骨头直径与股骨颈前倾角呈负相关(r=-0.443,P=O.001).散点图显示DDH组峡部以上不同股骨冠状面的扭转角差异较大且无规律.与国外同类研究比较,股骨头直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参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DH患者股骨的解剖形态与正常股骨存在差异.对DDH患者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必须进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评估股骨近端解剖形态,对股骨畸形严重者应使用个体化定制假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