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软组织张力测试对颈痛的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诊断颈痛痛点的生物力学测试方法及量化指标,即生物力学张力测试法(BMT)。方法:采用自制的局部软组织张力测试系统对颈痛患者局部痛点及正常人群无压痛点进行定量检测,用BMT作出诊断;并用目前颈痛痛点诊断方法(CDM)作为对照,进行临床诊断学试验。结果:软组织张力测试诊断颈痛痛点的灵敏度为70.0%,特异度为86.7%,Youden指数为56.7%,符合率为81.1%;阳性预测值为72.4%,阴性预测值为85.3%,阳性似然比为5.43,阴性似然比为0.32。结论:局部软组织张力测试诊断颈痛,能准确鉴别颈痛痛点与正常测试点,达到客观化诊断颈痛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
人工髓核置换是保留脊柱运动功能的非融合技术之一.随着材料科学、组织工程、制造业及相关学科的发展,髓核假体取得了快速、全面的发展.现就人工髓核假体、人工髓核置换的进展动态及其临床应用前景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椎间孔镜经椎板间隙入路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方法:对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采取椎间孔镜经椎板间隙入路手术治疗的2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0例,女7例;年龄21~69岁,平均41.8岁;12例采取"由内向外"髓核摘除术,15例采取"由外向内"髓核摘除术。采用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指数以及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由外向内"术式中有1例因出血视野不清中止手术、1例转为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其余2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20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8.0±2.5)个月。末次随访时ODI为(13.0±20.5)%,与术前的(75.4±7.8)%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按照改良MacNab标准:优7例,良9例,可1例,差3例;疗效差的病例中,1例于术后3个月行开窗手术,2例需口服药物治疗。结论:椎间孔镜经椎板间隙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物较大、将硬膜囊和神经根明显挤向一侧的患者宜采用"由外向内"的方式,如术前经反复保守治疗、突出物相对较小者则宜采用"由内向外"的方式;合理选择均可以达到有效减压,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颈椎后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v,MED)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9月~2012年8月,我科采用颈椎后路MED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6例,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31~56岁,平均41.7岁;C4/5 4例,C5/6 9例,C6/7 3例;均为一侧根性症状,CT 、MRI等影像学检查提示单节段外侧突出或/和关节突增生致椎间孔狭窄,神经受压节段与临床症状体征相符,经系统保守治疗6周以上无效,颈椎动力位X线片未见颈椎不稳.随访观察患者的颈痛VAS评分、JOA评分、颈椎生理曲度、颈椎病变节段稳定性和椎间高度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89min (75~1 1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85ml(30~160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1d(3~7d);出院时患者神经根性症状缓解11例,明显改善5例;16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7个月(6~25个月),VAS评分由术前的7.13±1.15分降至术后的3.00±0.63分,末次随访时为1.94±0.85分;JOA评分由术前12.63±1.09分提高至15.63±0.50分,末次随访时为16.13±0.62分;术前、术后与术次随访时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颈椎生理曲度D值从术前7.66±0.99mm提高到末次随访时10.99±0.9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椎间高度分别为5.56±0.54mm和5.54±0.5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伸过屈位X线片未显示明显颈椎失稳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颈椎后路MED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手法和关节内透针治疗髌骨软化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1998年以来,采用手法配合髌骨关节面下透针治疗髌骨软化症86例,取得满意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复合振动预防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观察低强度复合振动对去势SD雌性大鼠生长期骨密度的影响。方法:4月龄SD雌性未育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去势对照组以及4个去势振动组,每组8只。两对照组不作振动干预,4个振动组分别接振不同参数振动,干预时间13周。比较大鼠体重,腰椎、股骨骨密度,骨转换标志物(血清骨钙素、碱性磷酸酶、非前列腺酸性磷酸酶、Ⅰ型胶原C端肽)值。结果:实验开始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体重均明显增加。各组股骨骨密度均增加.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振动3、4组与正常对照组较去势对照组腰椎骨密度显著性增加。骨转换标志物各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一定的复合振动可以增加去势SD大鼠腰椎骨密度,具有潜在的预防骨质疏松作用。 相似文献
7.
研究三七总皂甙(PNS)对大鼠骨髓基质细胞骨形成蛋白-2(BMP-2)表达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其在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分离、纯化大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s),实验按不同质量浓度PNS分组(0、50、100、150、200mg.L-1),以0mg.L-1为对照组。均采用成骨诱导液培养,MTT法观察细胞增殖,ALP活性测定,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BMP-2表达。结果在第3、5天各组细胞增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7、9天,50、100、150mg.L-1组高于对照组(P<0.05);BMP-2表达水平及ALP活性在50、100及150mg.L-1组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少量表达BMP-2;200mg.L-1组细胞增殖、BMP-2表达水平及ALP活性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七总皂甙可通过上调BMP-2的表达水平,增强碱性磷酸酶活性,促进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增殖、分化。 相似文献
8.
内窥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并发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内窥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疾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相关防治措施.方法:2000年12月~2008年6月我院采用METRx内窥镜系统手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疾病患者476例,男295例,女181例;年龄22~73岁,平均36.5岁.单纯椎间盘突出症228例,合并神经根管狭窄112例,椎管狭窄66例,椎间盘钙化63例,腰椎失稳9例;单节段415例,双节段61例.获得至少24个月随访的患者135例.统计术中、术后早期及术后中长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术中发生并发症38例,发生率7.98%,其中节段定位错误2例,置管偏差17例,硬膜囊损伤12例,神经根及马尾神经损伤4例,大血管损伤1例,髓核钳断裂2例;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5例,其中髓核遗漏2例,椎间隙感染、伤口感染、脑脊膜炎各1例;术后中长期并发症6例,其中同节段复发4例,椎间失稳2例.开展内窥镜下手术前50例中发生并发症的病例占所有并发症病例数的71.4%;术中并发症所占比率为77.6%;32例为合并椎管狭窄患者.结论:内窥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疾病有一定的并发症,镜下操作的熟练程度、手术适应证的选择与手术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常见并发症及其产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2004年6月—2010年8月行PKP治疗的196例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中出现手术并发症的病例进行观察,统计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无死亡病例,无截瘫、肺栓塞发生。各种类型骨水泥渗漏52例56椎,发生率27.5%(56/204);骨水泥拖尾5例,发生率2.6%(5/196);肋间神经痛8例,发生率4.1%(8/196);术后高热、邻近椎体再骨折和脑脊液漏各1例,发生率为0.5%(1/196)。结论 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各种类型的骨水泥渗漏,术前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和准备、术中准确穿刺、熟练掌握球囊扩张操作和放置位置、正确把握骨水泥注射技巧等可减少PKP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颈椎前路和一期前后路联合两种术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广东医学院附属南山医院收治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病例37例,其中A组23例采用前路术式,B组14例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依据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颈椎生理弧度、轴性症状、颈椎矢状位运动范围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等几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神经功能改善和D值恢复、维持:组间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轴性痛改善:A组优于B组;颈椎矢状位运动范围丢失和围手术期并发症:B组大于A组.结论 和单纯前路手术相比,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短期疗效未显现出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