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通过比较皮瓣修复术和游离皮片移植术在足跟皮肤恶性肿瘤切除后皮肤缺损修复的近远期疗效,探讨足跟皮肤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皮肤缺损的外科修复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8年11月间辽宁省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外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30例足跟部皮肤恶性肿瘤的病例,均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皮肤缺损较大,不能直接缝合,根据手术切除后皮肤缺损修复的方式分成A组(皮瓣修复组)和B组(游离皮片移植组)。分别对A、B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以及术后短期植皮或皮瓣的成活情况,术后长期皮瓣或植皮皮肤的外观满意度、皮肤麻木感觉、分离不适感、生存转归、辅助治疗、肿瘤复发转移、关节功能活动度等治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和B组病例在不稳定感(关节活动障碍或组织分离感)、肿瘤复发转移、生存转归、辅助治疗(包括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生物治疗)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近期皮瓣或植皮成活率、患者外观满意度、皮肤麻木感觉及关节功能活动度这四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的主观评价在外观满意和皮肤麻木感方面以及客观关节功能活动方面,A组优于B组。结论皮瓣修复和游离皮片移植都可作为修复足跟皮肤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皮肤缺损的修复方式,足跟部负重区皮肤缺损的修复应优先选择转移皮瓣。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局部皮瓣在修复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8年10月辽宁省肿瘤医院收治的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1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缺损部位、面积和形状选择皮瓣类型。6例采用叶状皮瓣,3例采用菱形皮瓣,4例采用V Y推进皮瓣于广泛切除术后行局部皮瓣移植修复皮肤缺损。 结果1例出现皮瓣部分坏死,经局部换药处理后延迟愈合,其余病例均一期愈合,经6~28个月(平均17个月)随访,皮瓣色泽、质地均佳。尚无复发及死亡病例。 结论局部皮瓣在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修复重建的方式效果确切,可达到最佳修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熊果酸对骨肉瘤细胞生长转移的影响。方法将不同浓度熊果酸分别作用于人骨肉瘤细胞系U2OS细胞,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Hochest 33258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转移情况。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熊果酸对相关蛋白的作用。结果 10、20、30μg/mL熊果酸处理U2OS细胞24 h后,对其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39.51%±0.75%、48.91%±3.64%、56.49%±1.54%。熊果酸通过抑制cyclin d1蛋白抑制U2OS细胞的增殖,通过调节bcl-2和bax蛋白促进U2OS细胞的凋亡。Transwell实验发现,熊果酸可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U2OS细胞的迁移,其抑制作用是通过其对MMP2蛋白的抑制实现的。结论熊果酸可以抑制骨肉瘤细胞系U2OS细胞的增殖与转移,可以作为临床骨肉瘤治疗的潜在化疗药物进行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混合现实技术在骨肿瘤精准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19年3月辽宁省肿瘤医院14例骨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7例,年龄13~57岁、平均32岁。肿瘤部位股骨远端4例、胫骨近端3例、肩胛骨3例、骨盆2例、肱骨近端1例、锁骨近端1例。恶性肿瘤11例,其中骨肉瘤6例、软骨肉瘤2...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复发难治性软组织肉瘤患者应用吉西他滨、多西他赛进行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治疗的复发难治性软组织肉瘤患者55例,依据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n =30)与对照组(n =25),研究组应用吉西他滨、多西他赛进行联合治疗,对照组应用沙利度胺单药治疗,观察对比2组近期疗效,2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量等血常规指标的改变情况,2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肌酐等肝肾功能水平的改变情况,对比2组 KPS(卡氏)评分改变情况,观察2组治疗阶段出现的毒副作用。结果研究组有效率为33.33%,疾病控制率为93.33%,对照组有效率为16.00%,疾病控制率为84.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研究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量等血常规指标与对照组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研究组 ALT、AST、尿素氮、肌酐等肝肾功能水平与对照组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研究组 KPS 评分变化与对照组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研究组治疗阶段出现的毒副反应与对照组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复发难治性软组织肉瘤患者应用吉西他滨、多西他赛进行联合治疗,能够控制疾病进展,稳定 KPS,毒副反应可耐受,对血常规、肝肾功能的影响也较小,效果显著,应予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IFO在骨及软组织肉瘤化疗中的副作用。方法应用含有IFO的化疗方案化疗骨及软组织肉瘤38例,共88个疗程。IFO化疗剂量2g/m2,连续5天,共76个疗程;减量组IFO1.2g/m2,连用3~5天,共12个疗程。化疗毒副作用依据WHO化疗药物急性及亚急性不良反应分度标准判断。结果因高龄、肾功能异常致初次化疗减量者4例,因严重骨髓抑制至第2个疗程减量者2例。出现Ⅳ度以上白细胞减少者化疗15个疗程(17.0%)。出现Ⅱ度以上恶心、呕吐者化疗54个疗程(61.3%)。出现Ⅱ度以上血尿、出血性膀胱炎者化疗8个疗程(9.0%),出现肉眼血尿者化疗2个疗程(2.3%),其中1例于化疗后1周出现,且为Ⅲ度血尿,其余均于化疗中后期出现。结论在充分补液及应用美斯纳解毒时,应用大剂量IFO治疗骨软组织肉瘤疗效较好,无严重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外科手术治疗腓骨近端侵袭性及恶性骨肿瘤的临床疗效,探索腓骨近端侵袭性及恶性骨肿瘤切除方式,及手术方式对膝踝关节功能和稳定性的评价。方法自2014年7月至2019年8月辽宁省肿瘤医院收治腓骨近端肿瘤患者15例。依据肿瘤性质及侵袭程度决定外科手术切除方式,根据术前及术中保留或切除腓总神经、关节内或关节外切除上胫腓关节设计手术分型,即腓深神经 上胫腓关节分型(DPN PTFJ分型)。手术分为4型,Ⅰ型:保留腓深神经、关节内切除上胫腓关节;Ⅱ型:切除腓深神经、关节内切除上胫腓关节;Ⅲ型:保留腓深神经、关节外切除上胫腓关节;Ⅳ型:切除腓深神经、关节外切除上胫腓关节。结果该研究中15例腓骨近端肿瘤手术均获成功,其中采用Ⅰ型、Ⅲ型的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良好;Ⅱ型、Ⅳ型术后出现足下垂;Ⅰ型、Ⅱ型术后膝关节稳定性较好;Ⅲ型、Ⅳ型出现不同程度的膝关节失稳状态。结论依据DPN PTFJ分型,可以较好地实施外科手术计划及术后功能评价,为依据区域解剖学施行个体化的腓骨近端侵袭性及恶性骨肿瘤规范化治疗提供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肌肌皮瓣修复膝关节周围软组织肉瘤广泛切除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5月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膝关节周围软组织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软组织肉瘤广泛切除手术,并依据不同部位及缺损范围设计应用腓肠肌肌皮瓣修复软组织肉瘤广泛切除后的软组织缺损。结果全组12例,手术过程顺利,腓肠肌肌皮瓣均顺利成活。术后随访3—39个月,平均15个月,全组病例无复发,其中1例滑膜肉瘤术后8个月出现肺转移,均无死亡。移植肌皮瓣质地好,皮肤色泽与受区相似,其中4例蒂部外观略显臃肿,其余外形及功能恢复均良好,膝关节屈伸无受限。肌皮瓣供区小腿运动功能无影响,供区瘢痕位置隐蔽,无明显挛缩。结论腓肠肌肌皮瓣血管恒定,术中操作简单,成活率高,是修复膝关节周围软组织肉瘤广泛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混合现实技术对骶骨肿瘤患者进行骶骨肿瘤切除重建手术,探讨其在骶骨肿瘤切除重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例骶骨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例,对照组根据影像学资料的肿瘤边界进行骶骨肿瘤切除重建术,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采用混合现实技术进行骶骨肿瘤切除重建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