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86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基于I-CARE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眼视光学应用光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应用,提升眼视光学专业学生视光学技能水平,强化视光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南京医科大学眼视光学专业2021~2022学年本科生60名(2个班级)纳入课程教学研究,随机分为实验教学组和对照教学组,每组学生30名。实验教学组,采用基于I-CARE人才培养模式PBL联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对照教学组,采用传统幻灯片、口头讲授教学方式。学期末通过理论考核、实验考核成绩及学生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估两组学生课程改革的效果。结果 学期末实验教学组理论考核成绩(84.3±6.1)分高于对照教学组(78.0±12.6)分(P<0.05);实验考核成绩比较,实验教学组(85.2±5.3)分高于对照教学组(82.0±5.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课程改革效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基于I-CARE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教学改革满意度较高,认为课程改革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信息检索能力等具有显著效果。结论 基于I-CARE人才培养模式的光学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采用经角膜下方小梁切除术治疗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注入术后并发高眼压的疗效。方法 对18例(18眼)硅油注入术后并发高眼压者采用经角膜下方小梁切除术。结果 随访3个月,所有病例滤过泡均扁平、弥散,在未使用降眼压药的情况下,眼压稳定在2.40kPa以下,且无1例硅油留前房。结论 该术式不仅眼效果好,而且硅油不易溢入前房,解决了长期以来硅油注入术后高眼压难以处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黄斑区受累及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后黄斑区的结构,并分析其与术后视力的关系.方法:术前视网膜脱离已累及黄斑区的41人纳入本次研究,均经间接眼底镜下巩膜外加压术联合或不联合环扎术视网膜成功复位,分别于术后1周、1、3、6、12个月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底检查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周时,最佳矫正视力在0.05~0.50(P=0.019),OCT显示黄斑区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者占9.7%,好转者占41.5%,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8);术后1个月时,与术后1周相比从视力恢复(P=0.084)和OCT检查视网膜下液的吸收情况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3);术后3个月时,最佳矫正视力在0.1~0.6,提高2行以上者占75.6%;术后12个月时,最佳矫正视力在0.15~1.00,提高2行以上者占92.7%,与术后3月时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25),与术后6月时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21),黄斑区网膜下液完全吸收者占95.1%,另2例也有显著好转,与术后6个月时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9).结论:OCT的检查能够揭示临床眼底检查不能发现"亚临床型黄斑区视网膜脱离"的存在,进而为预测术前视网膜脱离已累及黄斑区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进程以及病情解释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房水中IL-37和IL-6的含量,并分析IL-6和IL-37含量与眼压或视野平均缺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019-06/2020-01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连续就诊的25例POAG患者和25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患者房水中IL-37和IL-6含量进行检测。同时测定POAG组患者眼压、视野平均缺损。结果:房水中IL-37和IL-6含量POAG组患者为25.80±2.87、43.87±7.75pg/mL,ARC组患者为23.75±3.88、36.53±7.60pg/mL,两组间IL-37和IL-6含量比较均有差异(P<0.05)。IL-6与眼压正相关(r=0.5817,P<0.05),IL-37与视野缺损正相关(r=0.4520,P<0.05)。结论:POAG患者房水中IL-37、IL-6含量均显著高于ARC组。IL-37和IL-6介导的免疫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POAG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使眼视光学专业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方法:分别对2014级、2015级、2016级眼视光学专业本科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实施早期专业实践后对加深学生的专业认知度以及提升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医患沟通能力等方面有显著意义。结论:通过专业实践活动,学生清晰了解眼视光学专业发展方向,将教学和考试方法改进,强化理论与专业技能操作相结合,为专业课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抗氧化反应原件复合体(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 related factor 2,Nrf2-antioxidant response element,ARE)是一种重要的内源性抗氧化应激通路,能够调节细胞内众多抗氧化物的表达,具有维持细胞氧化-抗氧化平衡、抑制凋亡、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能调节基因表达的一类非编码、极短小RNA分子。多种氧化应激反应性miRNA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Nrf2-ARE信号通路并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或抑制视网膜氧化损伤及眼底退行性变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国际眼科纵览,2020,44:443-447)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调查眼视光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现状,针对性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寻求改进该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方法:分别对南京医科大学2016级,2017级,2018级眼视光学和眼视光医学专业本科在校生以及眼视光专业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眼视光专业学生在学习上普遍缺乏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眼视光专业教师教学模式单一,考核方式较传统,缺乏批判性教学思维。结论:在眼视光专业教育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和教师双向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建立适应现代眼视光学教育的批判性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估体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大孔吸附树脂提取麦考酚酸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大孔吸附树脂提取麦考酚酸(mycophenolic acid)的工艺条件。方法比较了D290,D303,D312,HZ802 4种大孔吸附树脂对发酵液中的麦考酚酸吸附性能,并研究了动力学过程,同时对发酵液中的麦考酚酸在D312吸附柱上的动态吸附解吸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同其他树脂相比,大孔吸附树脂D312能更好地从发酵液中提取麦考酚酸,其吸附量在28400 mg·L-1左右,用体积分数85%乙醇和稀盐酸可以将吸附在树脂柱上的麦考酚酸有效解吸,解吸收率达95%。结论大孔吸附树脂D312是从发酵液中分离和提纯麦考酚酸的一种适宜吸附剂,该工艺简捷,并可向工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美伐他汀母液回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美伐他汀母液回收工艺条件。方法 通过水解开环转水相,再通过D317树脂柱,然后用不同浓度的乙醇溶液非连续性洗脱树脂柱,洗脱液经萃取后浓缩,再缩合闭环结晶。结果 以HPLC检测方法测定其含量为78N,美伐他汀母液平均回收率为66.5%。结论 根据美伐他汀的化学性质设计的开环转水,然后树脂吸附回收工艺,具有过程简洁、收率较高、成本较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诊断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的能力。方法 选取200例200眼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正常组73例73眼、视野前POAG组46例46眼、早期POAG组81例81眼。观察OCTA所得视神经纤维层内放射状盘周毛细血管(radial peripapillary capillaries,RPC)的分布情况,采用分形维数的方法对不同受试者的RPC层各血管参数进行分析,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正常组、视野前POAG组、早期POAG组间OCTA各血管参数:大血管占比[(39.29±6.40)%、(34.94±7.56)%、(29.00±6.56)%]、毛细血管占比[(39.24±7.47)%、(31.29±4.57)%、(25.53±4.18)%]、毛细血管间隙占比[(15.58±5.40)%、(26.25±8.04)%、(33.42±8.46)%]和无血管区占比[(5.89±3.47)%、(7.53±3.97)%、(12.16±5.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视野前POAG组与正常组相比,毛细血管占比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85。早期POAG组与正常组相比,大血管占比的AUC为0.897,毛细血管占比的AUC为0.944。结论 OCTA作为一种方便无创的可测量视盘血流的血管造影技术或可为POAG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