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防治与胃肠道感染的相关性及对策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洛赛克对应激性溃疡进行防治与胃肠道感染几率增加之间的关系及治疗对策。方法回顾近3年来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并存活30 d以上病人176例,测定不同时间胃液pH值并分析防治应激性溃疡与发生胃肠道感染的相关性以及相应对策。结果在126例持续应用洛赛克的患者中,持续应用>7 d的患者胃肠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持续应用≤7 d的病人。其余50例间隔应用洛赛克患者与126例持续应用洛赛克患者相比,应激性溃疡发生率无明显差别,但间隔应用洛赛克患者胃肠道感染发生率较持续应用洛赛克>7 d的患者明显下降。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溃疡防治>7 d者,由于胃酸分泌严重抑制,增加胃肠道感染发生率。间隔性应用洛赛克治疗在抑制胃酸分泌,减少应激性溃疡发生的同时,可明显减少胃肠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我们自1999年9月~2000年10月对符合入选条件的1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亚低温治疗 ,经对照后发现亚低温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改善预后。特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伤后24h内入院GCS评分为3~8分、无低血压、无其他重要脏器合并伤或功能衰竭10例患者进行亚低温治疗。其中男8例 ,女2例。年龄18~53岁 ,平均35.3岁。车祸伤9例 ,高处坠落伤1例 ,以从前未采用亚低温治疗的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在GCS评分、年龄、性别、伤情及手术治疗方式无统计学上的差异。2、治疗方法10例亚低温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不同恶性级别脑胶质瘤中端粒酶活性及P gp糖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方法 :采集手术中切除的不同级别脑新鲜胶质瘤标本 2 6例 ,脑外伤内减压脑组织 8例 ,用TRAP法及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仪法检测不同级别脑胶质瘤端粒酶活性以及P gp糖蛋白表达。结果 :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率为 88.5 % ,P gp糖蛋白阳性表达率为 6 5 .4 % ;端粒酶活性阳性病例中 ,P gp糖蛋白阳性表达率 6 9.6 % (16 / 2 3) ,端粒酶活性阴性病例中P gp糖蛋白阳性表达率 33.3% (1/ 3) ,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 )。对照组脑组织端粒酶活性及P gp糖蛋白阳性表达均为阴性。结论 :脑胶质瘤中 ,端粒酶活性和P gp糖蛋白阳性表达具有相关性 ,可将二者结合起来评估脑胶质瘤恶性程度和预测化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从胶质瘤组织中分离和培养出肿瘤干细胞,并初步探讨其生长特性. 方法 收集脑胶质瘤手术标本并获取细胞,用含有表皮生长因子(EGF)、白血病细胞抑制因子(LIE)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的无血清培养液原代培养,再经免疫磁珠分离得到CD133+细胞.并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CD133、NSE和GFAP在细胞中的表达以鉴定CD133+细胞,比较不同恶性级别胶质瘤组织的CD133+细胞生长情况,并用CCK8法比较CD133+和CD133-细胞对替尼泊苷(VM-26)的耐药性. 结果 从胶质瘤组织中成功分选获得CD133+细胞,这些细胞能自我更新,增殖,并分化成NSE+和GFAP+的细胞.恶性度高的胶质瘤组织中CD133+细胞生长速度明显比低级别中的CD133+细胞快,且CD133+细胞在含有VM-26培养基中的存活细胞数显著多于CD133-细胞(P<0.05). 结论 胶质瘤组织中存在肿瘤干细胞,这类细胞具有很强的耐药性,高恶性度胶质瘤组织中的CD133+细胞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优化制备包裹反义寡核苷酸(ASODN)的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BCA)纳米粒,观察其C6脑胶质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 以BCA为载体材料,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包裹ASODN的纳米粒(ASODN in NP),并将其转染至C6脑胶质瘤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游离ASODN组、ASODN in NP组、吸附ASODN纳米粒组和空白纳米粒组转染C6脑胶质瘤细胞后的细胞生长状态,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周期变化,采用CCK-8法测定ASODN in NP对细胞毒性和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除空白纳米粒组外,其他各组转染后的C6脑胶质瘤细胞形态均发生改变,细胞失去原有的贴壁特性,生长密度降低.生长状态变差,其中以ASODN in NP组最为明显,呈时间依赖性;各组细胞周期均发生变化,表现为G1期细胞比例明显增高,S期细胞比例减少,其中ASODN in NP组最为显著(P<0.05);除空白纳米粒组外,各纳米粒组对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随ASODN相对终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呈现浓度依赖性特征,其中ASODN in NP组抑制效应显著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 ASODN in NP转染C6脑胶质瘤细胞后能有效抑制细胞增殖及改变细胞周期,对胶质瘤细胞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单侧苍白球联合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后再行对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的可行性,并对其疗效和安全性作出评价。方法应用MRI及微电极记录技术进行靶点定位,对20例单侧苍白球联合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后的帕金森病人行对侧STN-DBS,在STN-DBS术前及术后1周分别行统一帕金森评定量表(UPDRS)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 20例病人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1周的UPDRS运动及ADL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减少(P<0.05,P<0.01),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对单侧苍白球联合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后的帕金森病人,择期行对侧STN-DBS安全且可行。 相似文献
7.
RNA干扰及其在胶质瘤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降解特异性靶基因转录出的mRNA。从而抑制靶蛋白表达的现象。自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现RNAi这一现象以来,RNAi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基因功能、信号转导通路和基因治疗等方面。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学科的发展.发现了许多与肿瘤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的基因。经过大量临床前期试验表明,针对特异性靶基因的小干扰RNA(short/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治疗胶质瘤是行之有效的。为基因治疗胶质瘤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GCS 3~5分幕上单纯硬膜外血肿病人的救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GCS3~5分特重型颅脑伤中幕上单纯硬膜外血肿病人的救治方法。方法脑外伤致GCS3~5分幕上单纯硬膜外血肿共28例,其中A组10例采用单纯血肿清除术,B组18例采用血肿清除及大骨瓣减压术,术后早期行小剂量多次脱水以及扩血管药物、高压氧等治疗。术后24h复查CT。结果A组病人均出现严重脑梗塞以及脑水肿,死亡9例(90%),B组病人也全部出现脑水肿,其中10例出现脑梗塞。但大部分病例较A组程度轻,严重脑梗塞以及脑水肿6例(33%)均死亡。结论GCS3~5分特重型颅脑伤单纯硬膜外血肿病人术后脑水肿及脑梗塞发生率极高.故应行大骨瓣减压术,术后早期给予小剂量多次脱水及血管扩张药等,可明显降低病人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ODN)及顺铂对恶性脑胶质瘤治疗的协同作用.方法用15例Ⅲ、Ⅳ级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的脑恶性胶质瘤制备单细胞悬液并原代培养,以5μmol/L端粒酶反义ODN抑制恶性胶质瘤细胞端粒酶活性后,用不同浓度顺铂处理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处理前后胶质瘤细胞PCNA、TUNEL阳性百分率变化情况.结果端粒酶反义ODN作用于恶性胶质瘤细胞72h后,TRAP法检测端粒酶活性转为阴性,此时0.3μg/mL顺铂即可对胶质瘤细胞有明显抑制增殖、促进凋亡作用.结论端粒酶反义ODN能抑制端粒酶活性,增加恶性胶质瘤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与顺铂在治疗恶性胶质瘤细胞过程中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预后.方法 本组63例均证实为颅内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均行GDC血管内栓塞治疗,观察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栓塞结束后临床随访结果和影像学随访结果.观察患者性别、年龄、动脉瘤部位、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手术时间、急性脑积水程度、迟发性脑积水程度、术后颅内压力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63例患者中,栓塞治疗中1例弹簧圈部分脱出瘤腔,无术中动脉瘤破裂和无动脉栓塞或血栓发生.临床随访恢复良好39例,轻、中度残疾22例,重度残疾或死亡2例,均无栓塞后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影像学随访42例,1例动脉瘤栓塞术后瘤颈复发,41例动脉瘤均保持手术栓塞结束当时的状态.影响患者临床预后因素依次是:①症状性脑血管痉挛;②发病后的Hunt-Hess分级;③术后颅内压力.结论 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是影响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