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师资教学查房督导中运用成效,充分发挥督导作用,从而提升师资教学查房质量。方法将2019年师资作为对照组,采用旧的教学查房督导方法,2020年师资作为实验组,在教学查房督导中采取PDCA循环,每季度循环1次,对比2组师资查房考核成绩。结果对照组师资教学查房成绩为86.1175±5.51864,实验组师资教学查房成绩为87.9536±4.204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趋势图显示对照组第1季度至第4季度师资查房成绩分别为87.6、84.95、85.51、86.29,成绩无明显差异,而实验组中第1季度至第4季度师资查房成绩分别为86.8、87.32、88.36、90.15,成绩呈现季度递增。2年度教学查房共性失分点季度改变对比趋势图中显示,PDCA循环后英语教授、检查护理问题、病例特点总结得分呈现季度递增。结论将PDCA循环运用于在师资教学查房督导中,可以有效解决查房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使整改更具有目的性,有效提高整改质量,有助于稳步提升师资教学查房水平,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曾安祥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9,14(3):180-181,173
目的:探讨小剂量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人结肠癌LoVo细胞短期作用的效果和意义.方法:MTT法筛选ATRA实验浓度,用筛选浓度ATRA作用LoVo细胞,MTT法检测ATRA 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ATRA对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和凋亡率改变.结果:ATRA抑制LoVo细胞的作用呈时效和量效依赖性,1μmol·L-1ATRA作用48 h或72 h可明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与作用12 h或24 h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有显著差异(P<0.01);1.0 μmol·L-1ATRA作用12 h,肿瘤细胞G1期比例升高,其作用24 h伴细胞s期比例降低,其作用48 h,伴细胞G2/M期比例降低(P<0.01);1 μmol·L-1ATRA作用48 h或72 h均可明显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但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细胞周期和凋亡率影响无差异(P>0.01).结论:小剂量/短程ATRA通过改变LoVo细胞周期和诱导细胞凋亡,可明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双导丝技术联合经胰管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在插管困难型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的应用研究.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梅州市人民医院行ERCP时胆管插管困难病例53例,根据辅助插管方法分为双导丝技术+经胰管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组(实验组)、经胰管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组(对照组).比较两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奥曲肽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自2010年1月~2012年5月的10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奥曲肽治疗,观察组给予奥曲肽、乌司他丁联合治疗,均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对两组的临床疗效、WBC、演粉酶(AMY)、血小板(PLT)进行观察对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情况均得到改善,观察组总有效率86%明显高于对照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观察组AMY、PLT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WB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曲肽联合乌司他丁对于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治疗相较于单用奥曲肽疗效更好,能更为有效的缓解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在幽门螺杆菌(Hp)性消化性溃疡中的疗效、安全性及优势.方法 选择本院2012年4月~2014年8月收治的104例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雷贝拉唑钠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泮托拉唑治疗,治疗1个月后停药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Hp根除率和溃疡愈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Hp根除率为96.15%,溃疡愈合率为94.23%,对照组溃疡愈合率虽达到92.30%,但Hp根除率仅为84.61%,两组Hp根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溃疡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38%,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78,P<0.05).结论 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不仅有较好的溃疡愈合效果,其对Hp的清除效果也较好,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尸体肾移植的临床经验,提高病人肾存活率.方法分析8例肾移植的术前准备、术式、术中用药及并发症的防治.结果8例患者术后人/肾存活率为100%,发生急性排斥反应(AR)2例,输尿管膀胱吻合口狭窄1例,CsA中毒,背部真菌感染各1例.结论肾移植是治疗慢性终末期肾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组织配置,熟练的外科技术,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是肾移植成功的关键,加强对患者的随防和康复期指导的治疗是肾移植长期存活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目的判断超声内镜(EUS)在食管癌术前TN分期与术后病理检查的一致性。方法回顾分析286例食管癌手术患者术前EUS检查结果和术后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电子胃镜+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将EUS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进行比较。结果 EUS T分期的灵敏度为87.76%,N分期的灵敏度为89.16%,T分期的准确率为87.76%,N分期的准确率为89.16%,T分期Kappa值为0.575,TN分期Kappa值为0.606,一致性为基本满意。N分期Kappa值为0.78,一致性为相当满意,P0.01。结论 EUS对食管癌术前T、N分期诊断准确率较高,有助于临床医生合理选择食管癌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下套扎器联合圈套器在胃底黏膜下微小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20年12月于梅州市人民医院检查并择期行手术治疗的93例胃底黏膜下微小肿瘤患者,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6例)与对照组(57例)。观察组采用套扎器联合圈套器辅助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术后均给予质子泵抑制剂(PPI)、抗生素、抑酸等常规治疗,并于术后3个月复查胃镜。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穿孔情况,比较两组肿瘤完整切除率、切缘阳性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评估两组术后创面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更短[(3068±574)min vs. (4279±731)min],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更少[(211±054)ml vs. (365±06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穿孔率、肿瘤完整切除率、切缘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复查胃镜,观察组创面愈合良好,见白色瘢痕,对照组溃疡1例,钛夹残留2例,其余患者创面瘢痕愈合良好,随访期间两组均无复发。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1667% vs. 3684%,P<005)。结论内镜下套扎器联合圈套器应用于胃底黏膜下微小肿瘤的治疗简化了手术程序,缩短了手术时间和患者住院时间,肿瘤完全切除率高,安全性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氩等离子凝固治疗(APC)食管粘膜不典型增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50例经食管内镜超声和组织病理活检证实食管粘膜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Ⅱ~Ⅲ级的患者进行氩等离子凝固治疗,治疗后内镜定期随访以及对可疑病灶采取甲苯胺蓝染色和病理组织活检,观察食管粘膜修复情况以及APC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50例患者,22例粘膜浅层增厚,15例粘膜深层增厚,13例粘膜下层增厚,无1例基层或外层增厚。所有患者随访24个月后均完全治愈,其中4例患者术后早期小量出血,均与进食粗糙食物有关,无1例穿孔或是恶变。结论APC治疗食管粘膜不典型增生疗效好、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1年1月隐性或显性OGIB患者的资料,对经常规上、下消化道内镜检查均无异常发现的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并对其临床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2例OGIB患者(男55例,女27例),年龄(43±15)岁,其中71例表现为显性消化道出血,11例为隐性消化道出血。胶囊内镜检查发现可解释出血原因的病变共66例(80%)(58例显性出血,8例隐血);最常见的病变为血管动静脉畸形(30%)和克罗恩病(26%)。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肠梗阻症状。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对OGIB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