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载5-氟尿嘧啶细胞囊泡对结直肠癌细胞株HCT116的杀伤作用。方法:设HCT116组、细胞囊泡组(EVs混悬液5mL、106个/mL)、5-氟尿嘧啶组(5-氟尿嘧啶5mL、30μg/mL)、5-氟尿嘧啶载药囊泡组(EVs混悬液5mL、106个/mL+5-氟尿嘧啶5mL、30μg/mL),以上各组细胞每孔设6个平行样,培养72h。培养结束后,测定细胞增殖侵袭、凋亡水平,RT-PCR法及蛋白印迹法测定各组细胞miR-128、PIK3水平。结果:细胞囊泡组OD值、存活率、单克隆形成数目、穿膜数、迁移距离、凋亡率、miR-128水平、PI3K mRNA和蛋白水平与HCT116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氟尿嘧啶组、5-氟尿嘧啶载药囊泡组OD值、存活率、单克隆形成数目、穿膜数、迁移距离、PI3K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低于HCT116组、细胞囊泡组(P<0.05),凋亡率、miR-128水平明显高于HCT116组、细胞囊泡组(P<0.05);5-氟尿嘧啶载药囊泡组OD值、存活率、单克隆形成数目、穿膜数、迁移距离、P...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更真实地反映药物在血管壁内的分布情况,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药物扩散系数对血管壁组织中药物扩散的影响。方法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考虑5种不同药物扩散系数的斑块,研究血管壁组织和斑块中药物浓度的分布。结果随着斑块药物扩散系数的增加,血管壁中药物含量也逐渐增加,但增加的幅度逐渐趋于平缓。结论当斑块扩散系数小于组织时,斑块对血管壁中药物扩散起抑制作用,反之起促进作用。特别是当斑块中的药物扩散系数远大于血管壁时,其不再影响药物在血管壁中的扩散。在今后的研究中考虑斑块的影响是有必要的,这有利于对药物洗脱支架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克班宁(Crebanine,Cre)及其脂质体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方法:分别采用氯化钡、乌头碱引起的大鼠心律失常模型,比较克班宁(Crebanine,Cre)及Cre脂质体抗心律失常作用。结果:对氯化钡所致的心律失常,Cre脂质体高、低剂量组(5mg/kg、2.5mg/kg),均能使恢复窦性节律鼠数、维持窦性节律至20min以上鼠数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Cre脂质体(5mg/kg)能使乌头碱所致大鼠VP、VT、VF、死亡时间显著延迟,与NS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同剂量Cre溶液相比,Cre脂质体的VF出现的时间明显延长(P<0.01)。结论:克班宁脂质体对氯化钡所致的心律失常有一定治疗作用、对乌头碱引起的心律失常有一定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鱼藤素(De)诱导SGC-7901胃癌细胞凋亡的其作用机制。方法:运用CCK-8细胞活力检测法考察不同浓度(10、20、40、60、80、100 mol/L)鱼藤素作用24、48 h对SGC-7901胃癌细胞的细胞毒性;将SGC-7901胃癌细胞分为对照组及20、40 mol/L鱼藤素药物组,给药作用24 h后,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AKTThr308、叉头框蛋白O1(FoxO1)、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等蛋白的表达水平;运用蛋白激酶B(AKT)基因转染使SGC-7901胃癌细胞中AKT过表达,然后给予20、40 mol/L鱼藤素给药作用24 h,以未用AKT基因转染的SGC-7901胃癌细胞作为对照组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AKTThr308、FoxO1、Bcl-2等蛋白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FoxO1、Bcl-2、Bax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不同浓度的鱼藤素对SGC-7901胃癌细胞均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20、40 mol/L鱼藤素给药作用24 h能够显著降低SGC-7901胃癌细胞中p-AKTThr308、Bcl-2等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FoxO1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AKT基因转染后,SGC-7901胃癌细胞中p-AKTThr308、Bcl-2等蛋白表达水平升高,FoxO1蛋白表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20、40 mol/L鱼藤素给药作用后能够降低p-AKTThr308、Bcl-2等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Bcl-2 mRNA的表达水平,升高FoxO1及Bax的表达水平。结论:鱼藤素能够通过作用于AKT/FoxO1信号通路诱导胃癌细胞SGC-7901凋亡。 相似文献
5.
6.
目的研究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突起高度对药物释放动力学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DES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对血流动力学和药物释放动力学进行耦合分析,考虑3种不同突起高度支架,研究血管壁组织中药物含量和壁面切应力的分布。结果支架突起高度的增加将有利于药物的沉积,但将增加低切应力区长度。比较而言,血管壁中药物含量随着突起高度增加的幅度远小于低切应力区长度的增加。结论综合考虑药物浓度和壁面切应力两种因素,建议适当降低支架的突起高度,以便更有效地降低再狭窄产生的几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论证改进的Hausdorff距离(modified Hausdorff-distance,MH)对残端血管树结构变化的影响规律。方法从CT断层扫描获得临床病例血管模型数据,在MIMICS 10.0中通过设置"控制点间距"(distance between control points,DCP)参数得到残肢血管的中心线模型,在MATLAB软件中编程施加变形,并计算和分析参数MH。根据转轴位置的不同,按照参与变形的血管节点数目、血管总长逐渐增大的顺序,将变形分为C_1、C_2、C_3、C_44种情况。结果 MH随着血管旋转角度的增加而增大,但由于参与变形血管模型的最大旋转半径和血管总长不同,呈现不同的增长趋势。随血管旋转角度增加,MH从C1到C4均逐渐增大,C_2到C_3变化最大,C_3到C_4变化最小。其中,C_2最大旋转半径和血管总长比C_1分别增加了22.2%和91.3%,C_4最大旋转半径和血管总长比C_3分别增加了14.1%和26.8%,而MH则最大变化了60.4%和4.5%。结论 MH可有效表征残端血管结构的变化,可近似认为在残肢中MH与血管变形角度呈正比,且最大旋转半径对MH的影响较大,同时发现DCP3 mm可有效避免参数设置的影响。另外,MH还可用于其他血管树结构变化和比较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分析动脉流量与肌肉萎缩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临床上残肢康复研究提供必要的信息和理论支撑。对单侧截肢患者的残肢与健肢的动脉模型进行三维重建,通过血流动力学数值计算对各动脉出口质量流量进行双侧对比分析;测量双侧大腿肌肉面积,并分析残肢的肌肉萎缩程度。通过血供关系对比分析动脉流量与肌肉萎缩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股直肌、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萎缩较为严重,其滋养血管股浅动脉及旋股外动脉质量流量缩减也较严重;股薄肌、长收肌、股二头肌长头肌肉萎缩程度较轻,而其滋养血管股深动脉及旋股内动脉质量流量缩减也较轻。残肢肌肉的萎缩程度与对应供血动脉的质量流量缩减程度成正相关,两者在康复过程中或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7例SANT病例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选取典型蜡块进行相关标记物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主要指标包括SMA、CD34、CD31、CD4、CD8、CD68、IgG4、IgG等.结果 7例中3例为女性,4例为男性;年龄从28岁到43岁不等,平均年龄37岁;7例中4例为直接诊断为SANT,3例原诊断分别为脾脏错构瘤、脾炎性假瘤和结节性血管瘤,复查后更正为SANT;肿瘤大小从直径4.0 cm到10.5 cm不等,平均直径为6.3 cm;组织学病变呈多结节状,结节周围广泛纤维化和玻璃样变;结节内呈血管瘤样病变,可表现为毛细血管瘤样构象或窦岸血管瘤样构象.免疫组织化学示结节内血管CD31恒定阳性,但CD34和CD8表达有所差异.结论 SANT是一种罕见的脾脏原发的良性瘤样病变,具有特征性的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表现,应和脾脏原发的其他良恶性肿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