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索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 方法 应用 14枚自膨式支架血管内置入治疗 9例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 10处病变 ,狭窄程度 70 % -95 %。 结果 治疗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消失 ,残余狭窄均 <5 0 %。无症状脑梗塞 1例。无死亡。 结论 应用自膨式支架血管内置入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手术切除巨大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AVMs)术中或术后可能发生一种严重的并发症,表现为脑内出血、脑肿胀。1978年Spetzler医师将其命名为正常灌注压突破(normal perfusion pressure breakthrough,NPPB)。文献报道NPPB发生率为1%~10%,手术治疗巨大AVMs的术后并发症令人不满,致残率和病死率高达50%。本研究采用手术中栓塞加切除联合治疗巨大脑AVMs,研究手术前、后局部脑皮质血流的变化,栓塞后逐步阻断动脉与静脉的短路,有助于将AVMs与正常脑组织分离,预防手术中和手术后再出血以及NPPB的发生。因此,手术中栓塞加切除联合治疗巨大脑AVMs是降低手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患者 男 ,4 4岁。半月前上感。头痛 ,恶心、呕吐、耳呜逐渐加重一周入院。无发热。查体 :神清 ,视乳头水肿 ,颈强直。CSF :压力5 5 0mmH2 O ,细胞数 0 ,蛋白4 5mg/dl。MRI+MRA +MRV示 :双侧横窦及上矢状窦血栓形成 ,DSA证实静脉窦血栓形成 ,左半球循环稍好。因考虑上矢状窦及双侧横窦完全栓塞。静脉置管难达上矢状窦前端 ,动脉到静脉仍有少量血液循环 ,即以 4F导管经左颈内动脉注射尿激酶 15 0万/ 10 0ml盐水 ,30分钟注完。保留导管鞘回病房。甘露醇 2 5 0mlVI,q4h。 6小时后PT12 2″ ,活动度 10 0 % …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联合使用凝血酶元复合物(PCC)和维生素K(VK)对口服华法令并发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外科自2005年1月至2010年5月共收冶口服华法令抗凝而致脑出血患者27例,其中17例患者单独使用VK治疗,10例患者联合使用人PCC+VK治疗.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患者抗凝指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恢复时间及预后情况.结果 PCC+VK治疗组患者纠正抗凝状态的时间为(2.8±1.4)h,明显短于VK治疗组患者[(7.8±4.1)h],且GOS评分(3.6±1.3)高于VK治疗组(2.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秩和检验显示PCC+VK治疗组患者预后好于VK治疗组.结论 与单纯应用VK相比,联合应用PCC和VK可以更快的逆转华法令的抗凝作用,为改善患者预后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5.
自1992年9月~2002年7月作者采用半椎板切除椎管扩容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20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小耳畸形综合征病因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调查小耳畸形综合征发生的相关因素 ,为制定减少出生缺陷相关规划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 2 12名小耳畸形综合征患 (患儿组 ) ,2 0 0名无先天性疾病儿 (对照组 ) ,对其父母进行问卷式调查。 结果 出生时父母的年龄患儿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两组父母职业差异显著 ;与对照组相比 ,患儿组母亲孕前及孕早期病毒性感染、免疫性疾病的患病率较高 (P <0 .0 1,P <0 .0 5) ;服用中草药、维甲酸类药物的居多 (P <0 .0 1,P <0 .0 5)。 结论 小耳畸形综合征的发生与其父母年龄无明显的相关性 ,而患儿母亲在孕前及孕早期患病毒性感染、免疫性疾病及服用中草药、维甲酸类药物可能是小耳畸形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压的影响效果及对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取脑动脉瘤术后平均收缩压低于130 mmHg的患者65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40%参麦注射液静脉注射治疗7 d.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对比参麦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平均动脉压情况,手术前及术后第3 d和7 d的大脑中动脉流速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指标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以及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COS)情况.结果:治疗组平均动脉压显著高于对照组,脑血管痉挛程度、意识障碍的恢复及预后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参麦注射液可以通过升高脑动脉瘤患者术后的平均动脉压水平提高脑灌注压,促进脑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口服抗血栓药物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外科行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手术的233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3个月内是否存在颅脑外伤史分为外伤组(128例)与非外伤组(105例),统计患者抗血栓药物的使用情况,外伤组患者伤后就诊时间,患者的复发情况及复发时间.结果 非外伤组105例患者中71例(67.6%)、外伤组128例患者中47例(36.7%)术前常规应用抗血栓药物,非外伤组明显多于外伤组(P<0.05).外伤组中术前应用抗血栓药物的患者颅脑外伤后就诊时间明显短于未使用此类药物的患者[(27±11)d比(50±14)d,p<0.05],非外伤组中30例(42.2%)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其中1例(1.5%)患者为华法林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共同使用,华法林INR平均值为(2.77 ±0.25).外伤组中20例(42.6%)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其中3例(6.4%)患者为华法林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共同使用,华法林INR平均值为(1.89 ±0.67).非外伤组患者入院时平均INR水平明显高于外伤组INR值(P<0.05).术前应用抗血栓药物患者与未使用患者的术后复发率及复发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服抗血栓药物增加非外伤性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的可能性,加快外伤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进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抗凝药物华法令的使用与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发生的相关性以及其在术后复发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选择136例CSDH行钻孔引流手术患者,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随访观察,比较单独使用维生素K(VK)与VK联合人凝血酶原复合物(PCC)患者治疗前后抗凝状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水平及其纠正时间,比较应用华法令抗凝治疗与未应用患者外伤史情况、术后复发率、复发时间等.结果 VK联合PCC患者INR降至正常值所用时间为(6.4±4.9)h,显著短于使用VK患者的(14.5±7.6)h(P<0.05).术前未使用华法令抗凝患者中52例(57%)有颅脑外伤史,使用华法令抗凝患者中12例(27%)术前有颅脑外伤史,未使用华法令患者有颅脑外伤史比例显著多于用华法令抗凝治疗患者(P<0.05).所有患者中共有18例(13%)术后复发,均再次行CSDH钻孔引流术.使用华法令抗凝(18%)与未抗凝(11%)患者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使用华法令抗凝治疗的患者复发时间为(20.5±8.1)d,未抗凝治疗患者的复发时间为(24.4±13.2)d(P >0.05).结论 华法令抗凝提高了非外伤性CSDH发生的可能性,PCC联合VK缩短了纠正华法令抗凝所需时间.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TIA)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了解血管病变部位和狭窄程度。颈动脉狭窄<50%者行颈动脉注射尿激酶治疗;颈动脉狭窄>50%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或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结果 4年来58例TIA患者中,发现颈动脉狭窄16例,其中狭窄<50%者8例经尿激酶颈动脉注射治疗后,TIA终止;狭窄>70%者8例,其中1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狭窄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5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狭窄、1例多发性大动脉炎及1例颈动脉夹层动脉瘤均行自膨式支架置入治疗。7例患者8处病变共置入自膨式支架12枚,治疗效果良好,随访3~20个月无再狭窄发生。结论 颈动脉狭窄是TIA发作的重要原因,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支架置入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