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5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34篇 |
内科学 | 6篇 |
神经病学 | 11篇 |
特种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9篇 |
综合类 | 54篇 |
预防医学 | 19篇 |
眼科学 | 2篇 |
药学 | 20篇 |
中国医学 | 49篇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7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肺心病患者死亡时间的归因分析及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智敏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3):8-9
慢性肺心病(简称肺心病)病程长,合并症多,病情多变,尤其在夜间[1],为了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故夜间精心的观察和护理十分重要.本文回顾分析1998年1月~1999年10月我院111例肺心病患者死亡时间及原因,探讨并提出一系列有效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亚低温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后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性改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以及亚低温治疗的影响。方法对47例DAI患者伤后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分析,并将其分为亚低温治疗组22例和常温治疗组25例,同时设正常对照组40例。结果DAI患者伤后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浆D-二聚体含量、血浆粘度、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和红细胞刚性指数均显著升高;常温治疗组血小板计数和血浆D-二聚体含量仍持续增高,纤维蛋白原含量则明显下降,血液流变学指标也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亚低温治疗组则使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刚性指数接近于正常对照组水平,D-二聚体含量也明显降低。未见亚低温对预后的显著影响。结论DAI患者伤后即表现为高凝血状态,血液粘滞性升高,随后表现为纤溶亢进。亚低温治疗对伤后的凝血与纤溶系统以及血液流变性具有明显的调节和改善作用,但对患者预后未见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曲安奈德玻璃体腔内注射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21眼)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前短期糖皮质激素治疗,术中行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4 mg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患者术后均获随访3~6个月,观察术后视力恢复、眼压变化、视网膜复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一次性手术16眼(76.19%)视网膜解剖复位,5眼二次手术后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眼压升高,后趋于稳定,末次随访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视力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例出现一过性高眼压,6例白内障加重。结论曲安奈德玻璃体腔内注射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网膜复位率高,可有效改善视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金蚕合剂对鼻咽癌放疗所致VI腔黏膜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经病理检查确诊为鼻咽癌并接受放疗的初治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放疗+金蚕合剂含漱)与对照组(放疗+生理盐水含漱),两组均按常规分割方法放疗(2.0Gy/次,5次/周),总剂量(68-72Gy/7周),均于放疗开始即按上述要求进行含漱治疗,直至放疗结束。结果放疗至第3周末时,黏膜反应主要为1、2级。治疗组以1级反应为主,对照组以2级反应为主,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疗程结束时.对照组以3级黏膜反应为主,治疗组以2级反应较多,两组差异亦有显著性。结论金蚕合剂防治放疗所致的黏膜反应疗效较佳,并可推迟放射性口腔炎出现的时间及减轻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发病的临床高危因素,由此来提高临床对该病的预防和治疗能力。方法筛选从2010年1月-2013年11月在本院诊断胆红素脑病的新生儿57例(设置为脑病组),同时在该时期内筛选57例无胆红素脑病的高胆红素新生儿(设置为无脑病组),对两组新生儿的各种因素进行统计记录筛选出高危发病因素。结果脑病组新生儿体质量、12h内发生黄疸、感染、G-6-PD缺乏以及溶血等因素和无脑病组新生儿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发生胆红素脑病,可能的高危因素有:出生时体质量较低、12h内发生黄疽、感染、存在G6PD缺乏和新生儿溶血、低蛋白血症,尤以感染和溶血性疾病为甚,因此对这些因素需要密切关注,尽可能避免高危因素的发生,从而来降低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病原菌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菌群分布和耐药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实验室参考。方法:对2011~2013年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 737株从新生儿血液标本培养分离出的阳性病原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送检血培养标本10 437份中阳性2 737例,阳性率26.2%。其中革兰阳性菌2 083株(76.1%),革兰阴性菌456株(16.7%),真菌198株(8.7%)。血培养结果显示新生儿血培养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且革兰阳性菌药敏显示对常用的青霉素类、头孢类、克林霉素类、磺胺类高水平耐药,耐药率>80.0%,但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敏感;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较为敏感,但对常用抗生素包括复合制剂(氨苄西林他唑巴坦)和第四代头孢菌素类均有较高的耐药性。结论:新生儿科血培养以革兰阳性球菌感染为主,哌拉西林和他唑巴坦为首选抗生素,实验室要定期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芪苈强心胶囊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患者心肌损伤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70例行PCI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2组均治疗6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心肌损伤标志物及血管内皮功能标志物水平;比较...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紫外(UV)和高效液相(HPLC)全息指纹图谱,化学模式识别技术与多成分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整合评价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49批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样品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从而阐明夏枯草由草到药的演变过程,解释夏枯草"夏枯质优"的科学内涵。方法建立不同生长发育时期49批夏枯草样品的UV和HPLC全息指纹图谱,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对其进行评价,筛选出影响夏枯草分类的特异性吸收波段,并对主要差异性化学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建立了不同生长发育时期49批夏枯草样品的UV和HPLC指纹图谱,PCA和PLS-DA分析可直观显示夏枯草样品中总的化学组分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时动态的变化趋势,其中夏枯草枯萎期可以明显的和其他4个时期区分开来,且其他4个时期有向枯萎期动态渐变的趋势。UV指纹图谱通过PLS-DA筛选出特异性吸收波段为261 nm,HPLC指纹图谱利用PLS-DA的变量因子(VIP)分布图,筛选出VIP值大于1.3的2个色谱峰,经指认为异迷迭香酸苷和迷迭香酸,确定为主要差异性化学成分。对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夏枯草差异性化学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其中迷迭香酸的含量为0.020%~0.344%;异迷迭香酸苷的含量为0.0016%~0.0988%。多成分定量结果说明,果穗枯萎期中异迷迭香酸苷和迷迭香酸的含量明显增加。含量测定结果与指纹图谱模式识别结果一致,两者可相互验证。结论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技术与多成分定量,多种分析方法并用,全方位整合的技术手段,实现了对夏枯草从草到药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整体化学信息的动态监测。该方法分析全面、操作简便,为阐明"夏枯质优",规范夏枯草药材采收及全面评价药材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麸炒对枳壳挥发油中柠檬烯含量的影响,并分析枳壳挥发油的抑菌活性与柠檬烯含量的关系。方法:采用气相色谱结合外标法测定不同产地枳壳炮制前后挥发油中柠檬烯含量区别;采用96孔板法测定枳壳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以1/MIC值代表抑菌活性,运用双变量相关分析计算挥发油的抑菌活性与柠檬烯含量的关联性。结果:麸炒会降低枳壳柠檬烯含量;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枳壳挥发油中柠檬烯含量越高,其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越强。结论:麸炒炮制可影响枳壳挥发油的化学组成;柠檬烯为枳壳挥发油的抑菌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