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82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1篇
  1992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验高压电烧伤深筋膜微循环动态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梁彦  张庆富 《中国微循环》2005,9(1):12-14,17,i003
目的研究肢体高压电烧伤后深筋膜微循环变化规律。方法将28只家兔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家兔的右下肢采用1万伏额定电压 ,77mA电流及通电5s的方法制作单侧后肢电烧伤模型 ,对照组采用假电的方法制作单侧后肢假电烧伤模型 ,两组均采用“滴水开窗法”制作左侧下肢远端深筋膜微循环观测窗 ,并采用WX -9B型多部位微循环显微仪及其图像处理系统在通电前、通电后即刻、通电后30min、2、4、6h观测微动脉、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微静脉的形态、流态、管周状态。结果肢体高压电烧伤后 ,微血管形态在30min内可观测到显著性变化 (P<0.05) ,表现为血管密度减小 ,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收缩 ,后微静脉扩张 ,微动脉、毛细血管均在6min以后变得不清以致模糊(P<0.05)、后微静脉、微静脉分别在2h、30min以后变得不清(P<0.05)。微血管内的流态以白微栓的变化可见规律性 ,即白微栓在电后2h开始出现 ,4h迅速达高峰 ,6h又有快速下降的趋势。微静脉和后微静脉在通电30min后有渗出(P<0.05) ,只有后微静脉在通电后2h有出血(P<0.05)。结论电烧伤后存在全身性反应 ,其在肢端深筋膜微循环的表现是一个阶段性加重的过程 :第一阶段电烧伤后30min内为缺血型微循环障碍 ,第二阶段微循环障碍包含两个方面 :其一是微血管的出血  相似文献   
2.
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脑微循环受神经因素和化学因素调节脑微血管紧张度,控制脑微血管血流量,共同维持脑微循环内环境稳态。下面就影响脑微循环化学因素的国外若干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观测100例健康儿童足甲襞微循环,得出儿童足甲襞微循环十七项指标的正常数值,提出了儿童足甲襞微循环的检测方法;将该组儿童足与手甲襞微循环比较,指出足甲襞微循环的特点,为儿童足甲襞微循环的临床应用提供观测方法和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4.
球结膜微循环(BCMC)能很好地反映烧伤后心、脑等器官的血供情况。应用生物显微技术记录并分析球结膜微循环可反映儿童创伤性休克的严重程度。以往的研究发现严重烫伤可致家兔BCMC的血流动态及微血管周围状态发生显著改变。本实验通过观察严重烫伤后家兔BCMC微血管形态的动态变化,研究其变化规律及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浸浴疗法对大面积烧伤病人外周微循环的改善作用。方法用WX -753B型微循环显微镜及XG -8型图像处理系统 ,观测50例次大面积烧伤病人浸浴前后足甲襞微循环。观察指标包括微血管形态、微血流动态、微血管周围状态共十六项指标。本组病人男24例 ,女6例。年龄16~43岁 ,平均年龄(26 .90±12 .25)岁 ,烧伤面积50 %~90 % ,平均烧伤面积(70.36±20.57) %。结果浸浴前后足甲襞微循环检测结果比较 ,浸浴后管襻清晰度好转 ,管襻数目增多 ,长度增加 ,管径增大 ,血流速度加快 ,红细胞聚集减轻等。结论浸浴疗法对大面积烧伤病人微循环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肺动脉栓塞是指血液中出现不溶的栓子,随血流阻塞了肺动脉管腔,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简称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压电烧伤对家兔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已酮可可碱对血液流变学异常的改善作用。方法将40只家兔随机分为高压电烧伤组(电伤组)、高压电烧伤复合已酮可可碱治疗组(复合组),每组20只。采用BV-100型悬丝生物流变仪,检测两组家兔伤前1 h、伤后即刻、伤后24 h、伤后48 h共四个时相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指标包括全血黏度(ηb)、全血还原黏度(ηr)、血浆黏度(ηp)、血沉(ESR)、血沉方程K值(K)、红细胞比容(HCT)、纤维蛋白原(FB)、红细胞聚集指数(EAI)、红细胞刚性指数(TK),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组内比较:电伤组和复合组ηb、ηr和EAI伤后各时相值均较伤前1 h升高(P<0.05);ηp、ESR、K、HCT、FB均从伤后24 h升高,24、48 h与伤前1 h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电伤组TK于24、48 h升高,与伤前1 h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而复合组TK伤后各时相与伤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间同时相比较:复合组伤后各时相ηb和ηr均低于电伤组(P<0.05);复合组伤后24、48 h两个时相的ηp、ESR、K、HCT、FB、EAI、TK均低于电伤组(P<0.05)。结论高压电烧伤可引起家兔血液流变学异常,已酮可可碱对高压电引起的血液流变学异常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肝脏微循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景  张庆富 《中国微循环》2007,11(4):278-281
肝脏是机体新陈代谢最活跃的器官,而肝脏微循环是适于肝脏代谢的各类物质和信息进行交换的重要场所,肝脏微循环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肝脏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高压电对家兔皮肤微循环灌流量(MPD)的影响并探讨己酮可可碱(PTX)的干预作用。方法将45只家兔按完全随机设计方法分为对照组、电伤组和治疗组,每组15只。电伤组和治疗组家兔用调压器和实验变压器制成高压电烧伤模型,对照组家兔接相同装置但不通电,致假伤。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图像仪检测3组家兔伤前5min、伤后5min、1h、2h、4h、8h皮肤MPD。检测部位为左前肢和右后肢创面皮肤、右前肢和左后肢正常皮肤。结果 (1)电伤组和治疗组伤后四肢正常皮肤及创面MPD均较电伤前下降。伤后5min,电伤组及治疗组右前肢皮肤MPD分别是(0.66±0.13)V、(1.62±0.27)V,左后肢皮肤MPD分别是(0.59±0.12)V、(1.50±0.23)V,均小于伤前的(3.21±0.22)V、(3.24±0.25)V、(3.06±0.24)V、(3.01±0.22)V,在伤后各时相点中下降的幅度最大,之后虽有所回升,但一直低于伤前;伤后5min,电伤组及治疗组左前肢创面MPD分别是(0.16±0.10)V、(0.17±0.13)V,左后肢创面MPD分别是(0.18±0.11)V、(0.19±0.11)V,均小于伤前的(3.19±0.27)V、(3.23±0.24)V、(3.09±0.22)V、(3.03±0.25)V,之后持续降低。(2)电伤组和治疗组组内左右肢体比较,伤后各时相点创面MPD均明显低于对侧皮肤MPD。(3)组间同肢体同时相点与对照组比较,电伤组伤后各时相点皮肤和创面MPD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变化同电伤组。(4)组间同肢体同时相点治疗组与电伤组比较,治疗组伤后各时相点皮肤MPD高于电伤组;而创面MPD与电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压电烧伤导致家兔远隔皮肤及创面皮肤MPD下降,PTX可提高电伤后远隔皮肤MPD,对创面MPD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胰岛素对严重电烧伤患者的疗效,为临床综合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30例严重电烧伤患者(男性)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治疗之初即加入胰岛素治疗。结果治疗组出现高热、产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及应激反应等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治疗时间也较对照组相对较少。结论胰岛素对于控制严重电烧伤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类应激反应有着良好效果,有利于病情的较快控制和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