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6篇 |
免费 | 14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17篇 |
内科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83篇 |
外科学 | 5篇 |
综合类 | 17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药学 | 11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5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MR扩散加权成像对卵巢病变定性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像(DWI)对卵巢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73例81个病理证实的卵巢病变术前行常规MRI和DWI.比较不同性质病变囊性部分及实性部分间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指数表观扩散系数(eADC)值差异.结果 良、恶性卵巢肿瘤间囊性部分ADC值和eADC值的鉴别诊断阈值分别为2.755×10-3 mm2/s和6.455×10-2,而实性部分ADC值和eADC值的最佳阈值分别为1.195×10-3 mm2/s和29.55×10-2.结论 DWI ADC值和eADC值有助于卵巢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MSCT表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分析肺硬化性血管瘤(SHL)的MSCT表现,以期提高对SHL的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2005年4月至2007年5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SHL共20例,其中男6例,女14例,年龄39~67岁,平均52岁.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其中13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病变直径平均(3.0±1.2) cm.形状呈类圆形8例(40%),卵圆形6例(30%),不规则形3例(15%),分叶状3例(15%).边缘光滑17例(85%),毛糙3例(15%),其中毛糙伴有毛刺2例.平扫除4例病灶内有点状钙化和2例内有小含气空腔外,余病变(70%)均密度均匀,CT值为(43.4±19.4) HU;13例增强扫描强化净值为(33.46±24.41) HU,其中10例(77%)呈明显不均匀的"花斑"样强化.结论 边缘光滑的类圆形或卵圆形肺结节,密度均匀且增强呈明显"花斑"样强化为SHL的MSCT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对前列腺癌(PCa)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行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检查的PCa患者23例、BPH患者22例及正常对照组8例,分别比较其前列腺灌注参数的差异,包括相对负性强化积分(rNEI)、相对平均达峰时间(rMTE)和相对最大下降斜率(rMSD).结果 外周带PCa组rNEI值高于BPH组外周带(t=11.64,P<0.001)和正常外周带(t=11.79,P<0.001);外周带PCa组rMTE值低于BPH组外周带(£=3.50,P=0.002)和正常外周带(t=3.78,P=0.001).中央带PCa组rNEI值高于BPH组中央带(t=6.99,P<0.001)和正常中央带(t=10.32,P<0.001);BPH组中央带rMSD值高于中央带PCa组(t=2.30,P=0.027)和正常中央带(t=3.15.P=0.001).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rNEI对PCa具有诊断意义,选择最佳诊断阈值为6.44.敏感性为91.3%(21/23)、特异性为81.8%(18/22).结论 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的rNEI可作为鉴别PCa与BPH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5.
中央腺体内前列腺癌3D 1 H-MRSI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应用3D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3D ^1H-MRSI)研究中央腺体(CG)前列腺癌(PC)的代谢特点,并初步探讨3D ^1H-MRSI对CG内PC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分析18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16例PC的3D ^1H-MRSI表现,16例PC中2例源于CG,14例肿块较大同时累及外周带和CG。测量CG内PC及BPH的CG体素(Cho+Cre)/Cit比值及Cho/Cre比值,并分别对PC与BPH体素的两组代谢物比值进行比较。结果 CG内PC波谱主要表现为Cit峰明显下降甚至消失,Cho峰显著升高,两者波峰可呈现倒置。CG的腺体增生组织主要表现为Cit峰高耸,Cho峰次之,Cre峰最低,基质增生者Cit、Cho峰均降低;CG内PC体素(Cho+Cre)/Cit比值显著高于BPH的CG(P〈0.001),但两组体素存在部分重叠(29/133,21.8%)。CG内PC体素的Cho/Cre比值明显高于BPH的CG(P〈0.001),但两组之间重叠较多(105/133,78.9%)。结论 CG内PC的诊断存在一定困难,其(Cho+Cre)/Cit明显高于BPH的CG,但与BPH有部分重叠,综合Cit峰降低、Cho峰升高、Cho/Cre增大有助于CG内PC的检出。 相似文献
6.
肾上腺腺瘤和非腺瘤动态增强CT表现与血管生成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探讨肾上腺腺瘤和非腺瘤血管生成[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特点与动态增强CT表现的相关性,以阐述其动态增强机制。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46个肾上腺肿块(腺瘤23个、非腺瘤18个、增生结节5个)均行动态增强CT检查和病理学检查。首先评价肾上腺腺瘤和非腺瘤动态增强CT表现,而后分析肾上腺肿块动态增强CT表现特征[时间-密度(T-D)曲线、廓清率(Wash)]与血管生成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腺瘤与非腺瘤间T—D曲线类型和7min延时点相对廓清率(Washr)和绝对廓清率(Washa)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0)。肾上腺肿块T—D曲线廓清迅速组(A、C型)与廓清缓慢组(B、D、E型)间、7min延时点Washr≥34%组与〈34%组间、Washai≥43%组与〈43%组间MVD、VEGF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块廓清曲线为A、C型,和(或)Washr≥34HU,和(或)Washai≥43%组均提示为腺瘤,反之提示为非腺瘤。T—D曲线廓清迅速组、7min延时点Washri≥34%组和Washa≥143%组MVD、VEGF表达水平分别高于廓清缓慢组、〈34%组和〈43%组;由此提示动态增强CT表现特征与MVD、VEGF表达存在相关性。另一方面,腺瘤和非腺瘤间MVD和VEGF表达存在显著不同。结论MVD和VEGF可能是导致腺瘤和非腺瘤具有不同的T—D曲线类型和廓清率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8.
动态增强CT检查对肾上腺腺瘤与非腺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CT检查技术对肾上腺腺瘤与非腺瘤的鉴别诊断价值并优选出有意义的参数,以进一步明确两者的鉴别诊断标准。资料与方法对44例共49个肾上腺肿瘤先平扫再行动态增强CT检查,观察以肿瘤的CT绝对值、绝对开始廓清率及相对开始廓清率作为标准鉴别肾上腺腺瘤与非腺瘤的诊断价值。结果延时3min,以36%的绝对开始廓清率或35%的相对开始廓清率分别与CT绝对值58HU相结合作为标准,对腺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于腺瘤中的乏脂质性腺瘤与非腺瘤的鉴别诊断也具有同样的价值。结论以肿瘤的廓清率与延时增强后的CT绝对值作为联合标准,能明显提高腺瘤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肾上腺肿瘤MR扩散加权成像表现与细胞密度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肾上腺肿瘤MR扩散加权成像(DWI)表现,分析良、恶性肿瘤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之间的差异及ADC值与肿瘤细胞密度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采用屏气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回波平面成像.扩散加权成像(SE-EPI-DWI)技术,分别选取3个不同b值检查4|D例47个肾上腺肿瘤,其中恶性肿瘤18个,良性肿瘤29个;观察DWI表现,比较ADC值差异,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以选取肾上腺肿瘤DWI最佳成像b值和ADC值诊断阈值;对其中27个手术切除的肿瘤,在光镜下计数肿瘤细胞密度,并分析其与ADC值相关性。结果b值的大小影响DWI上肿瘤显示及其信号强度;肾上腺良、恶性肿瘤均可表现为均匀的高信号或不均匀高信号,并与肿瘤的类型及囊变、坏死程度有关,其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ROC曲线分析,肾上腺肿瘤DWI最佳成像b值为800s/mm^2,以ADC≥1.21×10^-3mm^2/s为阚值,诊断肾上腺良性肿瘤的敏感性为79%、特异性为72%。肾上腺肿瘤ADC值与其细胞密度负相关,以b值取800s/mm^2时相关性最强(r=-0.723,P〈0.01)。结论DWI对肾上腺肿瘤性质鉴别具有价值,是对常规MR检查的有益补充;测量肿瘤ADC值有可能为在体鉴别肾上腺肿瘤性质和病理分级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几种常见腹膜弥漫性病变的MS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几种常见腹膜弥漫性病变MSCT表现,探讨MS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或病理证实的41例腹膜弥漫性病变(11例结核性腹膜炎、18例腹膜转移癌、12例原发性腹膜浆液性乳头状腺癌)的MSCT表现。观察指标:(1)壁腹膜、大网膜、肠系膜的受累情况(增厚部位及形式、密度及强化程度等);(2)腹腔积液密度、量及分布范围;(3)淋巴结改变。计算上述指标在各组病变中的出现率,经统计学处理以分析其间差异的显著性。结果3组病变的壁腹膜改变(χ2=12.919,P=0.002)及大网膜改变(χ2=18.02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结核性腹膜炎与腹膜转移癌的壁腹膜改变(χ2=11.948,P<0.00125)和大网膜改变(χ2=15.277,P<0.00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壁腹膜光滑均匀增厚高度提示结核性腹膜炎;大网膜饼状增厚则对腹膜肿瘤性病变有较高诊断价值。通过分析腹膜弥漫性病变的MSCT特征,有助于提高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