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茧症误诊误治致短肠综合征1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病历介绍病人男性 ,5 4岁。因腹痛、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3天来院。病人 2年来有类似症状发作过 3次 ,均经保守治疗缓解。体查 :腹膨隆 ,有压痛和反跳痛 ,肠鸣音减弱 ,移动性浊音 ( + )。腹部X线平片见腹中部多个小液平 ,拟“肠梗阻”收入院 ,即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内有一约 4 0cm× 30cm× 2 0cm的纺缍形肿块 ,包膜完整 ,表面光滑 ,扪查有多房囊性感 ,蒂部位于十二指肠球部下方。遂行肿块切除。切开标本见肿块包膜为一层淡黄色质韧的结缔组织膜 ,厚约 1mm ,内容物为长约 4m的小肠及其系膜组织 ,已有多处节段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列腺切除术后膀胱颈挛缩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前列腺切除术后膀胱颈挛缩12例进行分析,其中开放手术后8例,TURP后2例,TUVP2例,均行手术治疗。结果:治愈。结论:前列腺切除术后膀胱颈挛缩与病例及手术方式选择不当、手术操作不熟练有关,应采取相应预防措施,治疗首选腔内手术。 相似文献
3.
普伐他汀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MG-CoA还原酶抑制剂(Statins)在体内外抑制肝细胞癌增殖和侵犯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普伐他汀(Pr)作用于培养的HepG2细胞,用噻唑蓝比色试验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并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建立HepG2细胞裸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腹腔注射浓度为5 g/L的Pr,每只每日10 ml/kg体重。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实验结束时切取肿瘤称重,检测血中AFP水平。肿瘤标本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yclinD1和FⅧRA的表达。结果 Pr作用96 h后明显抑制了HepG2细胞的生长,细胞出现明显的形态学改变。Pr也抑制裸小鼠皮下移植型肝癌的生长,Pr组和对照组瘤重分别是(0.246±0.129)g和(0.376±0.102)g(P< 0.05),抑瘤率34.6%。两组的AFP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57±1.465)μg/L比(4.206± 1.204)μg/L,P<0.05]。Cydin D1在肿瘤间质的成纤维细胞表达,Pr组的积分吸光度(OPTID)为 219.40±24.00,对照组为451.54±47.97(P<0.05)。两组的微血管密度(MVD)分别为27.43± 6.83和41.22±6.26(P<0.05)。结论 Pr能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其机制主要是抑制肿瘤的血管形成和肿瘤基质中的成纤维细胞的增生。 相似文献
4.
肺吸虫病一例延误诊治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例资料男,38岁。因腹胀、纳差、咳嗽、尿少、低热、乏力、消瘦、周身酸痛两月余,于1997年8月就诊。查体:恶病质,蛙状腹。血清球蛋白、IgG、补体C3、C反应蛋白升高,红细胞沉降率68mm/1h。X线胸片示:右下肺盘状肺不张,左胸少量积液。超声检...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的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情况,探讨EBV与肝炎病毒有无协同致癌作用。方法:研究组为78例HCC石蜡标本,对照组为26例非癌症肝组织标本。用PCR检测EBVDNA(BamHIW,LMP1)、HBVDNA(S基因、Χ基因),用RTPCR检测HCVRNA和HDVRNA,用免疫组化检测EBV(LMP1)、HBV(HBsAg、HbcAg)和HCV。结果:EBVDNA在HCC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28.2%vs8.0%),χ2=4.622,P=0.032;HBVDNA在HCC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56.4%vs23.1%),χ2=8.681,P=0.008;EBV与HBV在HCC组无相关关系,χ2=0.835,P=0.375。HCVRNA、HDVRNA在18例HCC中阳性分别为1和0例。免疫组化测EBV在HCC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32.1%vs2.5%),χ2=6.02,P=0.012;HBV在HCC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57.7%vs5.1%),χ2=10.03,P=0.001。结论:EBV在HCC发生中可能起作用,与HBV无明显协同致癌作用;HCV、HDV检出率不高,与EBV关系未能确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及其前期病变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微小浸润癌(MA)的超声弹性成像(UE)与中医证型特点及相关性,并探讨其病理基础。方法60例乳腺癌患者,按CK5/6、P63不同表达分为A组(DCIS及MA,n=10)、B组(IDC与DCIS混合的导管癌,n=29)和C组(完全为IDC或仅有肿物周边小灶DCIS残留的IDC,n=21),所有患者术前均行UE评分及中医辩证分型。结果A组UE评分低于B、C组(LSD,P为0.019、0.008);各组间中医证型分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不同中医证型患者UE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由肝郁痰凝型到冲任失调型到正虚毒炽型,UE评分呈上升趋势(rs=0.538,P=0.000)。结论乳腺癌不同病理阶段UE评分及中医证型不同,二者间存在相关性,推测与疾病的分子病理学基础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用cDNA芯片观察lovastatin作用前后HepG2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 方法: 20 μmol/L的lovastatin作用于HepG2细胞18 h,各提取实验组与对照组细胞总RNA,用cDNA直接标记法制备探针,进行杂交,杂交信号经扫描后,用软件分析基因表达情况。应用RT-PCR验证部分差异表达基因。 结果: Lovastatin作用后表达上调的基因有30个,表达下调的基因有11个,涉及信号转导、肿瘤免疫、细胞周期等方面,RT-PCR结果符合基因芯片结果。 结论: 用基因芯片筛选出的lovastatin作用后的肝癌细胞差异表达基因为深入研究他汀类药物的抗肿瘤机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克罗恩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6年5月经外科治疗的14例克罗恩病资料。结果 全组患者以腹痛、腹泻和腹部肿块为主,腹痛腹块大多位于右下腹,其他还有瘘管形成、肠出血等表现。全组术前确诊仅7例(50%),均经手术治疗,其中回肠部分、结肠部分切除术各5例.回盲部切除术3例,小肠升结肠短路手术1例。术后完全缓解及有效11例.占78.6%。结论克罗恩病临床表现多样,术前较难确诊,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合理的外科治疗可提高克罗恩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普伐他汀(Pr)在体内抑制肝细胞癌增殖和侵犯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HepG2细胞裸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腹腔注射浓度为5mg/ml的Pr,每只10ml·kg^-1·d^-1。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实验结束时切取肿瘤称重,检测血中AFP水平。肿瘤标本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FⅧ RA的表达。结果:Pr抑制棵小鼠皮下移植型肝癌的生长,Pr组和对照组瘤重分别是(0.246±0.129)g和(0.376±0.102)g(P〈0.05),抑瘤率34.6%。两组的AFP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57±1.465)μg/L比(4.206±1.204)μg/L,P〈0.053。两组的微血管密度(MVD)分别为27.43±6.83和41.22±6.26(P〈0.05)。结论:Pr能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其机制主要是抑制肿瘤的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贲门癌组织显微自体荧光特征及作为自体荧光成分的Ⅲ、Ⅳ型胶原在贲门癌组织与正常胃组织中分布的不同.方法 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以氩离子(Ar+)激光(Ex=488 nm)和氦氖(He-Ne)激光(Ex=543 nm)为激发光的双通道法对20例贲门癌手术标本进行自体荧光图像分析;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半定量计分法分析Ⅲ、Ⅳ型胶原在正常胃组织和贲门癌组织中的分布差异.结果 贲门癌组织自体荧光信号与正常胃组织各层相比均显著减弱(P<0.01).正常胃组织的Ⅳ型胶原抗体反应呈强阳性,贲门癌组织则明显减弱;而Ⅲ型胶原在贲门癌间质中的抗体阳性反应较正常胃组织变化不明显.结论 贲门癌组织与正常胃组织的显微自体荧光无论在形态、颜色、分布,还是在荧光强度上都存在巨大的差异.贲门癌组织比正常胃组织细胞外基质内Ⅳ型胶原显著减少,而Ⅲ型胶原减少不明显;Ⅳ型胶原可能是胃底贲门黏膜细胞外基质自体荧光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