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观察降酶汤联合甘利欣及泰特治疗肝动脉栓塞化疗后出现肝损伤的疗效.方法 对照组采用甘利欣注射液及泰特静脉滴注.治疗组在上药基础上加用降酶汤口服,治疗7 d后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ALT、AST、TBIL水平均见显著性差异.结论 降酶汤联合甘利欣及泰特治疗肝动脉栓塞化疗后出现肝损伤的病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抗凝治疗复发型紫癜性肾炎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认为过敏性紫癫肾炎(APN)其发病与IgA介导的免疫反应有关[‘]。急性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及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为此我们对反复发作的APN进行了不同方案的抗凝治疗。资料和方法一、对象和分组近Za收治的APN患儿中选出反复发作2次以上者为观察对象,共65名,随机分为抗凝组(治疗组)34例(男ZI例,女13例,年龄4~卫Za),与未抗凝组(对照组)31例,两组在年龄、性别构成上相似,有可比性。APN诊断参照国内诊断标准[‘3。肾功能不全或肾功能衰竭者不列人观察范围。二、临床标准1.A类为发作2次的APN。2.B类为反复…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是一种高代谢性的内分泌紊乱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会出现血管、神经等方面的损害〔1〕。我科在治疗老年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时加入冠心宁注射液,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5例特殊类型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蕈样霉菌病(MF),该病较少见,是具有独特临床组织学特点的皮肤非霍奇金淋巴瘤[1].20年来我们仅遇到的5例病人,均有病理组织学诊断,其中1例经联合化疗后完全缓解,现已存活13年,1例因肿瘤面积大,死于出血和感染,余3例经综合治疗后缓解,失去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心绞痛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86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治疗组46例,行复方丹参滴丸治疗。随访2~3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和中医症征积分表(SSTCM)积分变化。结果:两组内相比,治疗后所有患者的SSTCM积分均优于治疗前;两组间相比,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7%,高于对照组的85.0%,且SSTCM积分亦优于对照组。结论:运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心绞痛,能使患者的临床疗效得到显著的提高,减轻临床症状和体征,有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VAD化疗方案配合中药辩证施治治疗MM9例.结果: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77.8%.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MM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减轻化疗副反应. 相似文献
8.
1 临床特点①老年男性 ;起病缓慢 ,病程 3个月 ;②主要有消化道症状和贫血表现 ,有轻度黄疸、脾厚 ,舌面苍白光滑 ,指甲变薄、脆裂 ;③外周血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 ,红细胞血红蛋白性贫血 ,淋巴细胞比例不高 ,网织红细胞不低 ;增生性贫血骨髓象 ,中、晚红增生为主 ,核畸形明显 ,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 ,多分叶核粒细胞易见 ,可见胞体巨大、胞核分叶过多的巨核细胞 ,可见巨大血小板 ;骨髓铁染色 :细胞内、外铁正常 ;④血清铁浓度正常 ;血清叶酸明显减少 ;血间接胆红素增高 ;尿素氮、血肌酐轻度增高 ;血电解质普遍偏低 ;⑤胃镜检查有萎缩性胃炎和… 相似文献
9.
盐酸氟桂嗪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盐酸氟桂嗪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D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0例D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单用常规治疗,即维生素B1、维生素B12盐酸氟桂嗪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氟桂嗪,4周为1个疗程。两组糖尿病患者,于治疗前后测定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常规、血生化、肝功能、肾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检查,同时测定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膀胱残余尿量,下肢血管超声,记录两组病人出现的副作用。治疗后由固定医生完成症状改善情况评估。结果盐酸氟桂嗪能明显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及电生理指标、下肢血流,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盐酸氟桂嗪可纠正DN多项病理异常,明显提高DN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DcR3 mRNA在急性白血病(AL)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AL患者46例,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2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8例,27例非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RT-PCR方法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BMNC)中DcR3 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参数的关联性。结果:AL组DcR3 mRNA表达阳性率(67.4%)及表达水平(0.56±0.09)高于对照组(40.7%,0.39±0.19)(P<0.05);AML组DcR3 mRNA表达阳性率(71.4%)及表达水平(0.56±0.09)与ALL组(61.1%,0.53±0.08)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L患者DcR3 mRNA的阳性表达率在白细胞计数≥30×109•L-1时升高。结论:DcR3基因可能通过抑制白血病细胞凋亡途径参与白血病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