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92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4篇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对称性以关节病变为主的全身结缔组织病,发病率较高。内科治疗,虽然口服一些非类固醇消炎镇痛药物能缓解症状,但临床治愈不理想,且易复发。祖国传统医学认为RA是一种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痹证,痹证日久,伤及肝肾。我们从1992年8月~1996年5月应用泸州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风湿液,门诊治疗观察RA患者89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填充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对24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男6例,女18例:年龄48~83岁,平均69岁.脊柱骨折部位为T5-L3,共44个椎体,其中胸椎20个椎体,腰椎24个椎体.采用C型臂X线机透视引导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注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MMA).分别在注入骨水泥前10min、注入骨水泥后10min、30min、1h、2h及3h时检测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及血浆D-二聚体(D-D)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皮椎体成形术中注人骨水泥10min后PT缩短、FIB增高、3P试验阳性率升高,D-D含量增高,1h时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注入骨水泥后10min、30min、1h、2h四个时间点与注入骨水泥前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在各时间点与注入骨水泥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h后骨水泥对这些指标的影响基本消除,各项指标与注入骨水泥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填充会引起患者一过性血液高凝状态,在注入骨水泥后的3h内需严密监测病情,以防血栓性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椎间隙有限脊柱中后柱截骨治疗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8年3月符合选择标准的47例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5例(A组)接受经椎间隙有限脊柱中后柱截骨,22例(B组)接受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O-arm导航辅助下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寰枢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37例寰枢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5例;年龄29~68岁[(50.9±9.8)岁]。24例行O-arm导航辅助下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导航组),13例行徒手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徒手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7 d及末次随访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对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估。观察患者并发症情况。采用Neo分级评价螺钉位置分级及皮质穿透率。结果者均获随访24~38个月[(27.7±4.0)个月]。导航组手术时间[(189.8±35.4)min]显著短于徒手组[(221.5±48.6)min](P<0.05),术中出血量[300.0(250.0,537.5)ml]〖显著少于徒手组[500.0(425.0,625.0)ml](P<0.05)。两组患者术后7 d及末次随访JOA评分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NDI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未见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相关并发症。导航组共置入椎弓根螺钉86枚,包括Neo分级0级83枚,1级2枚,2级1枚;徒手组共置入椎弓根螺钉44枚,包括Neo分级0级36枚,1级5枚,2级2枚,3级1枚(P<0.05)。导航组螺钉皮质穿透率为3%(3/86),徒手组为18%(8/44)(P<0.05)。结论对于寰枢椎骨折,在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时,应用O-arm导航辅助可以显著缩短或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提高椎弓根螺钉置入的精确率。  相似文献   
5.
1临床资料患者女,33岁,主因腰骶部及左下肢疼痛半年,加重1个月人院。行CT及MRI示:骶椎体完全破坏,肿瘤范围较大,并超过骶骨边缘(图a)。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钉棒固定术中曲度矫正与术后疗效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 2006-01-2010-01月,回顾性分析9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A组行传统腰后路椎板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手术。B组术中常规钉棒系统加压。C组术中C型臂透视下矫正腰椎曲度。对患者术后腰椎曲度、椎间隙高度、内固定系统松动及断裂情况进行比较,应用VAS及ODI对下腰部及双下肢疼痛症状评分。结果三组术后腰椎曲度丢失及椎间隙高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C组无断钉脱钉断棒发生,A组发生率为10%,B组为6.1%。C组腰痛VAS及ODI评分改善与A、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腰椎后路钉棒固定术中曲度矫正临床效果良好,明显恢复腰椎生理曲度、增加椎间隙高度恢复、降低断钉脱钉断棒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腰痛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腰椎滑脱椎弓根系统复位后,Prospacer融合和单纯植骨椎间融合在腰椎滑脱复位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后7 d、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影像学变化.方法比较术后7 d、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腰椎正侧位片上滑脱间隙高度的丢失量和滑脱矫正的丢失量.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经两组均数比较的t检验,两组在椎间隙高度丢失和滑脱矫正复位丢失方面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28和P=0.012.结论腰椎滑脱复位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时,影像学上Prospacer融合组在维持滑脱椎间隙高度和防止滑脱矫正丢失方面均优于单纯植骨融合组.  相似文献   
8.
腰椎退变性疾病研究的新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括人工间盘置换技术在内的脊柱运动节段保留技术是目前脊柱外科研究的热点之一。很多研究者对应用运动节段保留技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深入的评估和比较。Zigler等[Spine J,2007,6(5):S5-S6]比较了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腰椎融合术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上的临床疗效差异,随访2—3年,结果显示人工间盘置换术在术后早期(3个月内)可很好地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联合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6月-2008年9月我科共收治腰椎结核患者42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A组23例,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B组19例采用前路钉棒系统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并发症、脊髓神经恢复情况,植骨融合率以及临床满意率等临床指标。结果A组平均手术时间257min,出血量726ml。B组平均手术时间211min,出血量537mL。两组在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等指标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无脊髓、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6~42个月,平均18个月。两组术前脊髓神经功能受损患者术后皆有不同程度恢复。植骨融合率A组为91.3%,B组为89.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临床满意率A组为95.7%,B组为68.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联合1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腰椎结核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36岁,农民。主因腰痛伴左臀部疼痛1个月入院,咳嗽及翻身时症状明显加重。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腰椎MRI示:L3椎本水平左侧腰大肌外缘可见一类圆形长T2信号影,信号欠均匀,可见包膜,与腰大肌交界面清。腰大肌B超未见明显异常。术中所见:在约L3椎体水平腰大肌内触及一囊性占位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