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适逢北京奥运会胜利闭幕、举国欢庆"神七"成功发射之际,由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主办、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承办的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六次学术交流会于2008年9月26日一28日在石家庄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位专家、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 ,2 0岁 (住院号 :18182 4、188860 ,X线号 :F2 6965 ) ,于 1995年 3月骑自行车与汽车相撞 ,致左大腿及头面部外伤 ,急到当地县医院就诊 ,诊断为左股骨开放性骨折、头皮裂伤、面部皮肤擦伤及失血性休克。急行抗休克、大腿伤口填塞止血、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术及其它相应处理。术后发现小腿中下段麻木 ,踝以下诸关节不能活动 ,考虑坐骨神经损伤。 2周后伤口一期愈合 ,来我院就诊。查体 :左大腿中段内侧较饱满 ,有轻压痛。左侧臀大肌、绳肌肌力好 ,腓总神经支配诸肌、小腿三头肌、屈及屈趾肌肌力为M0 。坐骨神经支配区感觉障碍 ,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腺病毒载体(Ad)介导的CTLA4Ig基因示踪大鼠臂丛神经轴突及其运动和感觉神经元,探讨转基因产物CTLA4Ig蛋白作为神经通路示踪剂的可行性及其特点.方法 经正中神经或尺神经或肌皮神经近断端导入携带CTLA4Ig或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的Ad(各2×107pfu).在转染后3周内6个不同时间点取标本,行CTLA41g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标记的运动及感觉神经元所在脊髓和脊髓后根神经节(DRGs)节段、神经根及轴突被标记范围及时间,并与EGFP基因的示踪结果比较.结果 由正中神经、尺神经和肌皮神经所标记的神经元分别在C6~Th1、c7~Th1及C5~C7节段;其相应的神经根及神经干近段轴突亦被标记.CTLA4Ig标记的神经元在转染3周后消失,所标记神经干轴突在转染5周后消失;而EGFP所标记的神经元和神经干分别2周、3周后消失.结论 CTLA4Ig基因能在Ad介导下经外周逆行性、特异性示踪臂丛神经及其靶运动和感觉神经元. 相似文献
4.
应用改良第一趾蹼皮瓣修复重度虎口瘢痕挛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第一趾蹼皮瓣修复重度虎口瘢痕挛缩的方法,并进行临床评价.方法 2002年1月至2007年4月,对22例重度虎口瘢痕挛缩患者进行此手术.患者均表现为虎口瘢痕挛缩,拇指内收畸形,拇指外展及对掌功能明显受限,同时多伴有手背大面积瘢痕挛缩.在彻底切除虎口处瘢痕及粘连带后,设计改良第一趾蹼皮瓣修复虎口组织缺损,并用弓形针固定拇指于外展、对掌位.结果 本组22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1例远端皮瓣边缘坏死,经换药后愈合.随访12~24个月,平均17个月,虎口宽度平均增加35 mm,虎口角度平均增加57°,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后虎口角、虎口宽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患侧虎口角、虎口宽度与健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患侧两点辨别觉为6~9 mm,平均7 mm.供区植皮全部成活,无并发症出现,足部行走正常.结论 应用改良第一趾蹼皮瓣治疗重度虎口瘢痕挛缩,术后虎口外形、皮肤质地及功能均较满意,能恢复一定感觉,且供区位置隐蔽,是治疗重度虎口瘢痕挛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腺病毒介导的LacZ基因靶向性导入脊髓及示踪周围神经的动态过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由损伤的周围神经靶向性导入腺病毒介导的LacZ基因(AdLacZ)至脊髓,动态观察病毒裁体逆行输送到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脊髓后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s)感觉神经元及基因产物顺行标记周围神经的全过程和特点。方法分别将AdLacZ转染大鼠正中神经和胫神经近断端,然后以10-0无创线吻合神经。在转染后9周内的24个不同时间点取出正中神经组的C5~T1脊髓节段、DRGs连同臂丛,胫神经组的L2~L6脊髓节段、DRGs连同骶丛。将脊髓和DRGs的50μm横切片行X—gal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臂丛和骶丛的整个标本分别行X—gal染色。计数阳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DRGs神经元及周围神经轴突数,研究转基因表达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DRGs神经元及正中神经、胫神经的最早时间、高峰时间和持续时间。结果LacZ基因能特异性、高效表达在损伤周围神经的感觉和运动神经元。转基因在脊髓和周围神经的表达严格限于感染神经的同侧。正中神经组标本各部位的转基因表达均早于胫神经组。胫神经组被标记的运动神经元和感觉神经元数均高于正中神经组。表达持续的时间在运动神经元最短,然后是感觉神经元,在周围神经持续时间最长。在同一组内,转基因表达在DRGs神经元最早.然后是运动神经元,最后是周围神经干,而且被标记的感觉神经元数多于运动神经元数。结论由损伤的周围神经导入的AdLacZ不但在靶神经元高效特异性表达,而且能高效顺行标记神经元突起、周围神经直至吻合口远端的再生轴突。这对周围神经损伤的基因治疗和神经示踪研究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指动脉背侧支逆行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目的介绍一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指动脉背侧支逆行筋膜蒂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方法2001年9月~2002年12月以近节或中节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为蒂,切取掌骨头背侧或近节手指背侧皮瓣,逆行修复近节指间关节或以远的皮肤缺损35例42指,同时对伴有骨、关节、肌腱等损伤者进行修复。皮瓣切取范围1.0cm×2.5cm~1.5cm×3.5cm。结果术后35例42指获3个月~1年随访,皮瓣全部成活;两点辨别觉6~10mm,指外形及功能佳。结论此皮瓣具有手术操作简便、不损伤指固有动脉及神经,血管蒂长、旋转弧大和成功率高等优点,是修复手指皮肤缺损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是髋关节疾病中最常见、研究最多、如及早处理也是治疗最成功的疾病.但对青少年和大于6岁的儿童DDH的治疗往往相当困难.由于耻骨联合及髋周软组织结构柔韧度下降,髋臼方向异常往往不能靠Salter等骨盆截骨纠正.三联截骨是相对较新的术式,它除了髂骨截骨外,还增加了坐骨及耻骨截骨,这使髋臼骨段游离,增加了旋转和移动程度,从而达到髋臼对股骨头充分覆盖、还原髋关节正常解剖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辅助闭合复位微创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长四肢干部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3年1月-2017年12月,采用外固定支架辅助闭合复位微创弹性髓内钉治疗33例儿童四肢干部骨折患儿.男21例,女12例.年龄6~13岁,平均(9.91±1.24)岁.骨折原因为:跌伤22例,车祸伤11例.外伤到手术时间2~7 ...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经后路截骨内固定术治疗低龄(10岁以下)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0月~2013年5月采用经后路截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后凸患者17例,男6例,女11例,手术时年龄64±21个月(37~109个月)。根据Winter分型:Ⅰ型8例,Ⅱ型4例,Ⅲ型5例。后凸顶椎均位于T10~L2之间。5例伴神经系统畸形。8例行后路椎体切除(PVCR),5例行经椎弓根截骨(PSO),4例行Ponte截骨,截骨后均采用后路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观察矫形效果、内固定并发症、椎体融合情况等。结果:手术时间210±46min(130~300min),出血量650±330ml(200~1300ml);固定融合节段4.9±0.8个(4~6个)。随访34.7±10.4个月(24~51个月),矢状面节段性后凸Cobb角由术前61.5°±14.3°(42°~92°)矫正至术后20.7°±9.0(5°~42°),矫正率为(66.3±8.7)%,末次随访时为17.5°±9.5°(1°~36°),矫正率为(71.5±10.7)%,手术后Cobb角得到显著性改善(P0.01);矢状面平衡术前为-41.3±31.8mm,术后为-43.5±30.4mm,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变化(P0.05),末次随访时为-25.6±26.7mm,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出现双下肢无力1例,排尿困难1例,术后2周恢复。术前腰背痛5例、排尿异常1例,术后6个月症状好转。1例患者术后7个月出现近端交界性后凸。随访期间未发现假关节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论:对低龄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早期行后路截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显著改善后凸畸形,但术后不能立即达到脊柱矢状面平衡,而是在术后随生长发育逐渐恢复矢状面平衡。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