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气囊电极起搏脉冲引导下的床边紧急心脏起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42例急性重症缓慢心律失常合并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患者 ,进行气囊电极在体表心电图起搏脉冲引导下的床边紧急心脏起搏 ,均获成功 ,从穿刺到心室起搏时间 ,股静脉入路≤ 15min ,颈内静脉入路≤ 10min ,电极留置长度 2 7~ 32cm ,起搏阈值的电压≤ 1V ,术后X线胸片证实导管头位置与体表起搏图形定位的部位完全一致 ,术中和术后未发生心脏穿孔 ,恶性心律失常 ,穿刺局部血肿和感染等并发症。表明 :在心电图监测下 ,用起搏脉冲定位法 ,气囊电极床边紧急心脏临时起搏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在急性左心衰竭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急性左心衰竭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加无创呼吸机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PaO2、HR、RR、SDP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PaO2、HR、RR、SDP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呼吸机用于急性心衰竭患者的治疗具有显著效果,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紧急床旁心脏临时起搏是临床上抢救缓慢型致命性心律失常的一项至关重要的抢救措施。在无X线透视条件下,以体表心电监护模拟Ⅱ导联为指导,经右侧股静脉穿刺插入漂浮气囊电极,行右室心内膜临时起搏抢救因心动过缓合并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病例40例,除1例因穿刺时出现持续室速至起搏失败外,余39例均获成功,起搏阈值≤1V,留置时间3~7d,术后应行永久起搏器手术的其中28例,在X线透视下证实起搏电极头位置与体表起搏图形定位、判断的部位基本一致,术中与术后未出现心包填塞,血胸,气胸,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结论应用气囊漂浮电极进行床旁紧急心脏临时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VVI起搏治疗术中所遇到的问题、远期效果及防治对策。方法 :全部病例均为VVI起搏 ,经头静脉起搏 68例 ,锁骨下静脉穿刺 10例。全部进行临床、心电图随访 2月~ 8年。结果 :发生导管移位 2例 ,无出血、感染病例。术前有阵发性房颤 ,术后持续性房颤 8例 ( 4 5 % ) ,术后随访 ,新发生房颤 5例 ( 6.4% ) ,术后出现劳力性气促 ,下肢浮肿、心功能Ⅲ、Ⅳ级 3 0例 ( 3 8% ) ,心源性死亡 3例 ( 3 .8% ) ,血栓栓塞 5例 ( 6.4% )。结论 :起搏器植入术应严格操作规程 ,VVI起搏远期并发症较多 ,应尽可能采取生理性起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右心室室间隔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符合起搏Ⅰ类或Ⅱa类适应证并接受DDD起搏器置入术的患者30例,其中螺旋电极组右心室室间隔(RVS)起搏及翼状电极组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各15例。术前及术后第1、3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电图及心超检查,测定QRS波时限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内相关指标的变化,了解两种不同起搏部位对心功能的影响。结果:DDD起搏器置入术后3月内,螺旋电极组右心室室间隔(RVS)起搏对心功能无明显不良影响,翼状电极组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功能造成明显不良影响。结论:与RVS相比,RVS对心室起博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究右室流出道起搏与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3月~2013年3月期间,在本院治疗的86例安装埋藏式DDD起搏器患者分为流出道起搏组和心尖部起搏组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情况。结果比较两组QRS波宽度(P〈0.05),术后3-6个月,患者的LVEF、LVEDD及L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流出道起搏与心尖部起搏对LA、LVEF、LVEDD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但是前者的QRS宽度明显窄于后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地西泮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稳定心率的效果。方法249例疑似冠心病患者按年龄分为45岁以下组,46~55岁组,56~65岁组,66~75岁组及76岁以上纽,每纽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接受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术,将检查时心率波动小于等于6次的作为有效,利用统计学方法,分别计算各组的P值,说明其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45岁以下组,46—55岁组,56~65岁组存在显著性差异,66—75岁纽及76岁以上纽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地西泮与倍他乐克合用对部分人群能起到稳定心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启东市人民医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共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在PCI术后给予替罗非班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辅助治疗14 d,比较2组近期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SF-36评分、实验室指标水平,随访术后6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近期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明显降低,SF-36评分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和SF-36评分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治疗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脑钠肽(BNP)、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sICAM-1)、内皮素-1(ET-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CK-MB、cTnI、BNP、sICAM-1、ET-1、hs-CRP及FIB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替罗非班能够显著减轻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和心肌损伤,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并有助于预防远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律及其波动与重建相位窗的关系。方法:268例疑似冠心病病人进行冠脉成像,按检查时心率及其波动分为以下四组:平均心率小于等于65次/min、心率波动小于等于6次组(A组);平均心率小于65次/min、心率波动大于6次/min组(B组);平均心率大于65次/min、心率波动小于等于6次/min组(C组);平均心率大于65次/min、心率波动大于6次/min组(D组);接受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术,统计其最佳重建相位窗。结果:A组重建相位窗集中分布于60%~70%。B组及C组RCA重建相位窗主要分布于30%~40%及60%~70%,LAD及LCX主要分布于60%~80%。D组RCA重建相位窗主要分布于30%~40%,LAD及LCX重建相位窗不规律。结论:心率及其波动对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最佳重建相位窗有重要影响,心率控制在65次/min及以下,心率波动控制在6次/min及以下,最佳重建相位窗通常在60%~70%。心率在65次/min以上或波动大于6次/min的,一定要多时相重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