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氟比洛芬酯对肝叶切除患者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将60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氟比洛芬酯组,在手术开始前10 min,氟比洛芬酯组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对照组注射相同容量的0.9%氯化钠溶液。对比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10 min(T_0)、肝门阻断前(T_1)、肝脏再灌注1 h(T_2)、6 h(T_3)以及术后第1、3、5天(T__4、T_5、T_6)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结果:与T_0比较,两组T_(2-6)AST、ALT、TBIL(TBIL除外T_3)、TNF-α、IL-6、IL-8水平均有所增高(P0.05);术后第1、3、5天AST、ALT、TNF-α、IL-6、IL-8水平氟比洛芬酯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T_0比较,氟比洛芬酯组MDA逐渐降低,SOD逐渐增高,对照组则呈相反变化,两组MDA、SOD浓度在T_2-6与T_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氟比洛芬酯组MDA在T_(4-6)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SOD浓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对肝叶切除患者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减轻围术期炎症反应和提高患者免疫力。  相似文献   
2.
失眠是一种常见、多发的病症,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日趋成为提高国民生存质量的首要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目前治疗失眠的方法多种多样,但目前最常用的治疗失眠的方法仍然是药物治疗,文章主要对中西医药物治疗失眠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结合动态心电图(Holter)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的相关性,评价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结合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脏事件预测的可能性。方法:对278例疑似冠心病的研究对象经CAG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均行超声观察颈动脉斑块及动态心电图结果,分析颈动脉斑块检出率、Holter、颈动脉斑块结合Holter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呈明显的相关性。颈动脉斑块阳性对诊断冠心病敏感度69.2%,特异度62%,Youden指数J=0.53,Kappa值Κ=0.53。动态心电图对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72.5%,特异度68.8%,Youden指数J=0.58,Kappa值Κ=0.62。Holter结合颈动脉斑块对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为91%,特异度76.4%,Youden指数J=0.82,Kappa值Κ=0.80。Holter、颈动脉斑块,Holter结合颈动脉斑块检查之间敏感度、特异度比较:Holter与颈动脉斑块比较无统计学差异;Holter结合颈动脉斑块检查与Holter或颈动脉斑块检查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斑块检测在一定程度上诊断冠心病并且可反应冠心病的严重程度,颈部动脉斑块的存在可以预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存在。Holter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特异度较优于颈部动脉斑块,对诊断存在较高的一致性。Holter同时结合颈动脉斑块检查可显著提高冠心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新进青年教师的比例显著增加,这使得青年教师还没有经历助教阶段全面的培养,就直接承担起主讲教师的职责。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师德问题则会相继出现,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通过与青年教师的座谈、访谈,进行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研究,总结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思路与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在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SCAD)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IVUS观察6例SCAD的显像特征,并指导3例SCAD的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治疗。结果6例患者IVUS均清晰显示内膜片结构,根据真假腔外侧壁的超声结构差异和假腔内血栓,6例患者均成功鉴别出真假腔。3例接受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治疗的患者,根据IVUS显像准确选择支架尺寸,指导支架在真腔内释放,并确定支架扩张充分和夹层完全闭合。结论应用IVUS有助于对SCAD进行精确的评估,准确地指导SCAD的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并评价其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应用抽吸导管联合冠脉内注射硝普钠对改善心肌组织灌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146例于我院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分为常规PCI组(常规治疗组)、抽吸导管组(导管抽吸组)、抽吸导管联合硝普钠组(联合措施组),比较3组术后TIMI血流恢复情况及术后30 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的发生率。结果:单纯使用抽吸导管组及抽吸导管联合硝普钠组与常规PCI组相比均能明显改善STEMI患者术后TIMI血流及预后(P<0.05),抽吸导管联合硝普钠组与单纯抽吸导管组相比能进一步改善STEMI患者术后TIMI血流(P<0.05),且能明显减少术后MACE事件的发生率。结论:抽吸导管联合硝普钠可进一步改善心肌梗死患者冠脉血流状态,同时有可降低术后MACE发生率的趋势,尚须大样本证实。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声带沟切开加整复术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将38例患儿术前予以充分的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术中医护密切配合,建立有效气道,确保口腔保持开放状态,颈肌和喉肌群充分松弛,喉部病变暴露满意及呼吸通畅;术后加强呼吸道护理,预防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结果:本组患儿术野显露充分,手术顺利,术毕均在20m in内清醒,无1例苏醒延迟,脱氧可维持SpO2>95%,醒后无复睡及任何不适,无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行声带沟切开加整复术患儿,加强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连续硬膜外镇痛泵产生的不良反应并探讨其护理。方法选择本院手术患者从2009-02-2010-0562例。术后接上硬膜外镇痛泵(镇痛复合液100ml含0.75%耐乐品15ml+吗啡5mg+纾吉5mg)进行镇痛,观察患者所出现的不良反应,并进行相对应的护理。结果 62例患者出现肠蠕动受抑制者13例,排尿困难者18例;恶心呕吐者10例;骶尾部出现铜钱大小的红斑者6例。结论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通过相对应的处理和护理后,症状有所减轻或缓解。  相似文献   
9.
徐悦利  刘娜  李汝泓  路艳 《河北医学》2016,(11):1786-1789
目的:观察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联合肺复张在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血流动力学、肺功能和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我院胸外科食管癌切除术的患者50例,采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A组,n=25)和治疗组(B组,n=25).两组均以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800~1000mL/m2为目标导向的液体治疗进行补液,B组同时于单肺通气(OLV)开始前,OLV结束前,关胸前,拔管前以及任何中断通气后应用呼气末正压(PEEP)递增高法进行反复肺复张.应用脉搏指示剂连续心排血(PiCCO)监测仪记录术前(T0)、双肺通气15min(T1)、单肺通气15min(T2)、肺复张后双肺通气15min(T3)和术毕(T4)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ITBVI.记录两组患者术前(T0)和术后第2天(T5)肺功能实验和术后肺部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各时点的MAP、HR、ITBV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无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而终止肺复张的患者.术前肺功能实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术后第2天治疗组的FEV1、FVC、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低氧血症、肺部感染和延迟拔出气管导管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切除术中,使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联合肺复张可保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促进术后肺功能的恢复并且能够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测定不同时期病毒性心肌炎(VMC)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B淋巴细胞的数量,并同时检测患者血清心肌损害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水平,探讨其在VM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时期VMC患者(n=126)外周血CD4+CD45RA+和CD4+CD45RO+以及CD19+的表达,并设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n=50)。结果: 急性期(<3个月)患者CD4+CD45RA+和CD4+CD45RO+以及CD19+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1个月以CD4+CD45RA+和CD4+CD45RO+为著(P<0.01;P<0.01)。病程<7 d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CD4+CD45RA+值的降低具有显著性(P<0.01);CD4+CD45RO+值下降明显(P<0.01)。而病程7~14 d、14~21 d及21~30 d的患者CD4+CD45RA+值、CD4+CD45RO+值及CD19+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D4+CD45RO+值恢复较快。CD4+CD45RA+/CD4+CD45RO+在发病14 d内的患者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14~30 d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发病1~3个月患者以CD19+为著(P<0.01)。急性期CD4+CD45RA+/CD4+CD45RO+细胞的比例失衡。恢复期(3~12个月)患者CD4+CD45RA+和CD4+CD45RO+以及CD19+、CD4+CD45RA+/CD4+CD45RO+细胞的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VMC患者感染初期(<1个月)以T淋巴细胞亚群异常为主,感染后期(1~3个月)以B淋巴细胞异常较为显著,以上两时期均存在CD4+CD45RA+/ CD4+CD45RO+细胞比例失衡。恢复期(3~12个月)T淋巴细胞及B淋巴细胞逐渐恢复至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