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采用多中心分层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针灸治疗贝尔麻痹的临床疗效,并与西药治疗进行比较。方法:收集2001-09/2003-07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附属第一医院、绵阳市中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等4个中心的贝尔麻痹患者480例,随机分为3组:①基础组(n=161):采用强的松、VitB1,VitB12及地巴唑等基础治疗2~4周。②针灸组(n=160):采用毫针刺加灸,地仓、颊车、合谷、阳白、下关、翳风,合谷穴取双侧,其余均取患侧。毫针刺,留针30min。灸法在上述穴位上,每穴悬灸5min,共灸30min,1次/d,周末休息2d,共治疗4周20次。③基础加针灸组:基础治疗+针灸。在比较时把病程(急性,非急性)和病情(轻度,重度)作为分层的两个因素进行分层随机。治疗前后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评价面神经功能,面部残疾指数量表评价与之相关的躯体残疾和社会心理变化;同时进行组和亚组的疗效分析。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439例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组内各亚组疗效比较:基础组急性轻度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比急性重度、非急性轻度和非急性重度好(P<0.05,0.01);基础加针灸组急性轻度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比急性重度好(P<0.05);针灸组急性轻度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比非急性重度好(P<0.01)。②按病程和病情进行分层分析:轻度面神经麻痹无论急性还是亚急性3组疗效无差异(P>0.05),重度神经麻痹无论急性还是亚急性基础加针灸组和针灸组的疗效比基础组好,针灸组最好(P<0.05,0.01)。结论:对轻度贝尔麻痹而言,无论急性还是非急性,三种治疗方法都可以采用,而对重度贝尔麻痹,不管急性还是非急性针灸治疗的效果比医药治疗好。 相似文献
2.
火针拔罐治疗腱鞘囊肿4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在临床中将火针与拔罐疗法相结合,治疗腱鞘囊肿4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 45例中,男12例,女33例;年龄最大者63岁,最小者17岁,病程最长者11年,最短3个月,发于腕部者21例,足部者24例。2 治疗方法 先将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以左手拇食二指捏住囊肿部位,右手持烧红的粗火针迅速刺入囊肿内,深度以穿透囊肿壁为宜,刺入后留针1分钟。每个囊肿部位均可采用“扬刺”的方法,只是根据面积大小的差异而决定针孔的间隔距离;若囊肿面积很小时,可选用细头针以“齐刺”之法刺之。火针刺… 相似文献
3.
夹脊穴配合辨证取穴治疗中风20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夹脊穴为主(颈2~7夹脊,腰1~5夹脊,肺、心、膈、肝夹脊)配合辩证取穴(阴虚风动:百会、双太冲、双太溪;气虚血瘀:双足三里;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双支沟、丰隆。随肢体部位配穴:上肢:天宗、外关、合谷;下肢:环跳、阳陵泉、三阴交)治疗中风病200例,并与传统治疗方法取阳明经穴为主(合谷、曲池、肩髁、足三里、解溪、梁丘、骼关、阳陵泉、外关)作对照,结果治疗组200例中,基本痊愈82例,显效76例, 相似文献
4.
5.
胡氏运用夹脊穴经验浅谈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夹脊一名首见于《素问·刺疟篇》,“十二疟者……又刺项以下夹脊者必已。”是对夹脊穴最早的描述。“夹背脊大骨之中 ,去脊各一寸”(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最早明确提出了夹脊穴的位置所在。夹脊穴位于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 0 .5寸 (同身寸 ) ,与背俞穴相平行 ,共三十四个 ,是十四经以外的经外奇穴 ,后世又有人加入颈夹脊。本文所论述的夹脊穴包括颈夹脊在内 ,共四十六个穴 ,经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胡玲香副主任医师多年临床实践 ,证明夹脊穴具有针刺安全 ,治疗范围广泛 ,疗效显著的特点 ,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电针太阳穴治疗偏头痛肝阳上亢证即时镇痛效应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目的:探讨电针与药物治疗偏头痛肝阳上亢证的效应差异。方法:采用3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300例患者随机纳入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分别给予电针太阳穴和口服西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头痛强度评分、头痛缓解度和缓解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针刺或服药1次后,头痛强度的VAS评分呈动态降低趋势,治疗组治疗后3~4小时头痛强度评分达最低值,且降低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头痛缓解持续时间分别为(388.6±430.1)分钟和(163.3±182.3)分钟,治疗组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缓解率分别为80.1%、76.4%,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太阳穴治疗偏头痛肝阳上亢证具有肯定的即时镇痛效应,其在效应的维持上优于常规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7.
针灸治疗贝尔麻痹临床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证实针灸治疗贝尔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4个中心共480例患者纳入研究,439例完成整个研究过程.所有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基础组)和治疗组(基础加针灸组、针灸组).基础组治疗用强的松、维生素B1、维生素B12及地巴唑,针灸组治疗用毫针刺加灸,基础加针灸组则二者结合.共治疗4周.采用症状体征、House-Bfackmann分级量表、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量表进行疗效评价.结果:4个中心完成情况良好,4个中心疗效差异无显著性,研究方案执行较好.3个组分组均衡,基线状况良好,可比性强(P>0.05);3个组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其中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针灸组疗效最好(P<0.05,P<0.01).轻度面瘫和急性期面瘫疗效优于重度面瘫和非急性期面瘫(P<0.01).比较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量表分级和治疗前后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评分(FDIP),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灸治疗贝尔麻痹临床疗效肯定,其效果优于基础对照组和基础加针灸组. 相似文献
8.
胡玲香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82,(3)
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的疼痛综合症,属于中医“痛痹”的范畴,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我科病房从1978年6月至1980年12月共收治坐骨神经痛病46例,采用针灸为主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就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比较中脘、胃俞配伍和内关、公孙配伍针刺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浆一氧化氮 (NO)水平的变化。方法 :将 5 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中脘、胃俞配伍和公孙、内关配伍 2组针刺 ,均采用捻转补法及小幅度震颤 1min ,每 5次为 1个疗程 ,连续 3个疗程 ;采用亚硝酸盐间接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浆NO水平。结果 :中脘、胃俞配伍组治疗前血浆NO水平为 (4 .3 2± 0 .1 3 ) μmol/L ;治疗结束时血浆NO水平为 (6.1 4± 0 .2 9) μmol/L ;治疗前后统计学比较 ,P <0 .0 1。公孙、内关配伍组治疗前血浆NO水平为 (4 .3 5± 0 .1 8) μmol/L ;治疗结束时血浆NO水平为 (6.0 2± 0 .1 1 ) μmol/L ,治疗前后统计学比较 ,P <0 .0 1。 2组之间比较 ,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结论 :中脘、胃俞俞募配伍法及公孙、内关配伍针刺治疗消化性溃疡获效可能与NO变化有关 ,但 2种不同配伍方案之间对疗效和NO变化的影响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