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35篇
基础医学   21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16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将脐带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WJMSCs)移植到子宫切口瘢痕缺陷(PCSD)模型大鼠体内,探讨其治疗效果。方法:取雌性SD大鼠50只、将其随机分为3组:正常手术组(N-O组)10只、模型对照组(M-C组)20只和模型治疗组(M-T组)20只。孕第19天N-O组剖宫取胎后连续缝合子宫切口;M-C组与M-T组剖宫产术后子宫肌壁注射脂多糖(LPS)联合电凝(功率为10 W)子宫切缘,间断缝合切口。M-T组分A、B亚组(各10只),A组静脉注射0.5 m L+阴道灌注0.5 m L(1×10~9/L)WJMSCs,B组阴道灌注1 m L同浓度WJMSCs,每周1次,共3次;M-C亦分A、B亚组(各10只),与M-T组同样方法处理,仅将生理盐水替代WJMSCs。各组治疗后第1和4周,分别处死6和4只,留双侧子宫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肌动蛋白(actin)和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通过体视学分析,检测子宫肌层和内膜的修复情况。结果:WJMSCs治疗后第1和4周,M-C组子宫肌层厚度和actin体积密度(Vv)均显著低于N-O组,肌层胶原纤维Vv和内膜缺陷率高于N-O组(P0.05);WJMSCs治疗后第1和4周,M-T的A和B组的肌层厚度和actin Vv均显著高于M-C组,肌层胶原纤维Vv低于M-C组;M-C组内膜缺陷率高于其它组(P0.05)。结论:WJMSCs可促进PCSD大鼠子宫肌层结构和功能的修复。静脉+局部联合治疗和单纯阴道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孕中期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子宫动脉血流阻力即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值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患者围生儿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在我院行孕期产前检查并资料齐全的HDCP患者78例,分为妊娠期高血压组、轻度子痫前期组和重度子痫前期3组,选择同期无任何妊娠合并症的正常孕妇7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4组孕24~28周子宫动脉PI、RI值与母儿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子宫动脉血流PI、R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妊娠期高血压组和轻度子痫前期组(P<0.01);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围生儿预后明显较正常对照组、妊娠期高血压组和轻度子痫前期组差(P<0.01);HDcP中孕期彩色多普勒超声双侧子宫动脉PI、RI值与新生儿出生时体重、分娩孕龄及1分钟Apgar评分呈明显负相关(P<0.01);妊娠24~28周右侧子宫动脉PI、RI在最佳切点预测子痫前期的特异性分别为92.3%、92.0%;敏感性分别为47.4%、56.3%.结论:孕24~28周多普勒超声检测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是一种有效预测HDCP严重程度及新生儿预后的方法,其预测子痫前期特异性高,敏感性偏低,因此,应用该指标指导I临床进行早期预防性药物干预值得商酌.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孕晚期应用替比夫定(Ld T)对乙肝孕妇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为降低乙肝高病毒血症孕产妇死亡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12月我院收治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HBs Ag)阳性、乙肝e抗原(HBe Ag)阳性、HBV DNA≥106IU/ml的59例孕妇,根据孕晚期是否服用Ld T,分为Ld T治疗组和未治疗组。同时收集同期HBs Ag(+)、HBe Ag(-)、HBV DNA106IU/ml的孕妇30例为低病毒组,HBs Ag(-)的孕妇30例为正常对照组。运用流式细胞术分析Ld T对乙肝孕妇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及CD4+CD25+Treg细胞(Tregs)的影响。结果:正常组、低病毒组、高病毒未治疗组和高病毒Ld T治疗组的CD3~+T细胞比例无明显差异;与正常组比较,高病毒和低病毒组中CD4~+T细胞比例升高、CD8~+T细胞降低、CD4~+/CD8~+比值进一步升高,Tregs比例显著升高。经Ld T治疗后,T细胞亚群基本处于正常水平。与高病毒未治疗组相比,Ld T治疗组的CD4~+T细胞比例下降,CD8~+T细胞比例也有上升趋势,CD4~+/CD8~+比值显著下降,Tregs比例显著降低。结论:乙肝高病毒血症孕妇体内细胞免疫功能紊乱。Ld T治疗可能解除Tregs对乙肝孕妇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恢复CD4~+T细胞与CD8~+T细胞之间的平衡状态。Ld T治疗可能通过免疫调节在有效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同时,还有可能降低重型肝炎发生率,从而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脐带Wharton’s间充质干细胞(Wharton’s jelly-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WJMSCs)在输卵管炎性不孕症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方法:成年雌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输卵管炎症模型组(n=40)和对照组(n=10)。其中,模型组大鼠双侧输卵管注入混合菌后再随机分成5组,急性治疗前组(n=5),于造模后第20日取材;急性治疗组(n=10),于造模第20日,给予腹腔注射WJMSCs(1×106/ml),7 d/次,共3次,疗程结束1周后5只取材;慢性治疗前组(n=5),于造模后30 d取材;慢性治疗组(n=10),于造模第30日开始给予WJMSCs;方法同急性治疗组,疗程结束1周后5只取材;慢性模型组(n=10),造模后不给予任何处理,第51日5只取材,所有余下雌鼠分别与雄鼠同笼。检测比较急、慢性输卵管炎模型大鼠腹腔注射WJMSCs治疗前、后血清INF-γ和TNF-α水平、输卵管超微结构、单位面积输卵管腔上皮皱褶长度(Lu)和分泌颗粒的密度(D),以及各组受孕率及产仔数。结果:急性输卵管炎期,输卵管上皮被破坏,间质水肿,治疗后基本恢复正常。慢性输卵管炎期,上皮扁平化,黏膜下纤维化,治疗后无明显改善。急性输卵管炎治疗前组Lu值无明显变化,而D值显著下降,治疗后恢复正常;慢性输卵管炎治疗前组Lu、D值均明显降低,治疗后无明显好转。急、慢性输卵管炎治疗前组血清TNF-α和INF-γ水平均明显增高,治疗后急性组恢复到正常水平,而慢性治疗组虽有下降,但仍高于正常水平。急性输卵管炎治疗组受孕率、产仔数恢复正常。慢性输卵管炎治疗前、后,其受孕率、产仔数均明显下降。结论:WJMSCs腹腔注射治疗大鼠急性输卵管炎,能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恢复输卵管结构和功能,恢复生育功能,但对慢性输卵管炎的治疗效果不明显,提示在急性期治疗输卵管炎有可能防止继发不孕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病例:患者,女性,31岁,孕3产1。因“停经30^+4 w,头痛、头晕3天,发现血压升高1天”于2006年4月22日入院。2006年4月20日始偶有头晕头痛,未予重视,2天后来我院行常规产检时发现血压145/101mmHg,尿蛋白10g/L。当时无上腹痛,无阴道流血流液,拟“1.G3P1,G30^+4 w,LOA,单活胎;2.重度子痫前期;3.疤痕子宫”收入我科。既往体健,2001年人工流产1次,非近亲结婚,丈夫健康,无高血压家族史。  相似文献   
6.
第18届国际妇产科联合会(FIGO)世界妇产科会议(ⅩⅧ FIGO World Congress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于2006年11月5日至10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来自各国的学者就目前产科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充分地讨论与交流.  相似文献   
7.
不同方式终止14~24周妊娠的效果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终止14~24周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7例妊娠14~24周妇女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引产(40例);B组采用米非司酮联合羊膜腔内依沙吖啶注射引产(39例);C组采用羊膜腔内依沙吖啶注射引产(38例),比较3组引产效果。结果:A组与B组、C组相比,宫缩发动时间及产程短,清宫率低,镇痛药使用率低,出血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相比,宫缩发动时间及产程短,清宫率低,差异有均统计学意义(P<0.05)。引产成功率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引产简单、安全、高效,引产后不需常规清宫,优于米非司酮联合依沙吖啶引产和传统依沙吖啶引产,而米非司酮联合依沙吖啶引产优于传统依沙吖啶引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HBsAg阳性孕妇在孕晚期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immunog lobu-lin,HBIG)可否改善其婴儿对乙型肝炎疫苗(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方法:291例HBsAg阳性孕妇,分为HBsAg、HBeAg均阳性的A组(83例),HBsAg阳性、HBeAg阴性的B组(208例),按患者知情同意的原则,A组59例、B组116例在孕晚期应用HBIG(200U,每4周1次),为HBIG组,其余孕晚期未应用HBIG为非HBIG组。两组孕妇所生婴儿均在出生当日、1月龄分别注射乙肝疫苗5μg。检测6月龄婴儿外周血的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比较与分析各组6月龄婴儿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及抗-HBs阳转率。结果:①非HBIG组的婴儿6月龄抗-HBs阳转率在A、B组分别为38%及64%,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IG组6月龄婴儿抗-HBs阳转率在A、B两组分别为81%及85%,均显高于非HBIG组(P<0·05)。②孕晚期应用3次HBIG者,其6月龄婴儿HBsAg、抗-HBs阳转率与应用1~2次HBIG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BsAg阳性(尤其是HBeAg同时阳性)孕妇的婴儿对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反应性较低,孕晚期应用HBIG可有效提高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对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应答反应。  相似文献   
9.
妊娠期糖尿病的血糖控制与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孕期血糖控制情况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分析我院1999-2003年68例GDM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情况分为A组(血糖控制良好组)和B组(血糖控制未达标准或未治疗或治疗时孕周≥36周),分析两组妊娠结局。结果:A组早产、羊水过多、死胎、新生儿低血糖症、大于胎龄儿发生率较B组降低(P<0.05)。经积极控制血糖,A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速度较B组减慢(P<0.05)。结论:以三餐前血糖值≤5.6mmol/L,三餐后1h血糖≤7.8mmol/L,2h血糖≤6.7mmol/L作为血糖控制标准,可改善GDM妊娠结局。每周体重增长速度是血糖控制后的一个直观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的携带率为7.18%,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为0.96%[1-2].在围产期和婴幼儿期感染HBV患者中,分别约有90%和25% ~ 30%将发展成慢性乙型肝炎,其成年后发生肝硬化甚至肝癌的概率明显增加,因此阻断HBV宫内传播已成为围产医学和传染病学急待解决的问题[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